首頁 > 史學文史 > 陳慶之是如何靠着幾千士兵大敗幾十萬大軍的?

陳慶之是如何靠着幾千士兵大敗幾十萬大軍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慶之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出身寒門,少爲梁武帝蕭衍隨從,頗受信任。陳慶之以7000人北伐,擊敗50萬大軍,140多天攻下32座城池,在北魏軍隊心中投下了恐怖的陰影,軍中流傳“名軍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陳慶之是如何做到千軍萬馬避白袍的?

陳慶之是如何靠着幾千士兵大敗幾十萬大軍的?

陳慶之早年經歷十分漫長,從出生到童年、青年、甚至中年,都算是陳慶之的早年經歷。因爲他的早年經歷基本就是一個好好學習然後當一個文職人員的故事,畢竟他出身寒門,窮習文富學武不是說說而已。

而他其實並沒有得到正規教育的權利,只是宮內的一個小小書童。不過陳慶之畢竟是陳慶之,當個書童也比別人耀眼的多,梁武帝蕭衍就對其格外賞識。在蕭衍自立爲帝之後,年僅十八歲的陳慶之就被命爲掌管文書的主書。

陳慶之在其位也是盡職盡責,但他的心卻躁動不安,好男兒志在四方,這樣混亂的一個年代裏,他希望自己能走上疆場,爲國家建功立業。但是由於出身貧寒,他一直沒有什麼機會,只好默默努力。就這樣一直努力了二十幾年,終於等到了他想要的機會。

四十一歲,這是陳慶之出道,或者說走上疆場的年齡。有人說這是傳奇的開端,但我卻覺得,陳慶之的傳奇,打從出生就開始了。

陳慶之剛一出道,便以一場漂亮的夜襲戰拿下了首勝,只帶了二百人便擊潰了魏軍的先頭部隊,從此拉開了他以少勝多的傳奇經歷。之後這場戰爭持續了一年之久,打的從將領到士兵都不願打了,打完這場仗就回家結婚這種願望許了都不知道多少次了,雙方都起了退卻的心思。

陳慶之一看這哪行啊,當即率領精銳突破十三道營壘,終大獲全勝,史料記載,魏軍的屍體甚至堵塞了淮水的支流。而真正將陳慶之捧上神壇的,卻是一次搪塞之舉的北伐。

簡而言之就是北海王元灝降樑,蕭衍派陳慶之率兵七千人北上助元灝稱帝。而這一次感覺沒什麼意義的北上,卻成就了歷史上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北伐征程。陳慶之的七千白袍軍,所獲戰果簡單說出來,卻最是讓人驚心動魄:攻三十二城,所在皆克,歷四十七戰,所戰皆捷,孤軍千里殺進洛陽城。

其所面對兵力從七萬、兩萬、七萬、三十餘萬、五十餘萬,合計近百萬兵力,而陳慶之永遠只以七千白袍所應對,全勝。一時間北朝皆談陳變色,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陳慶之是如何靠着幾千士兵大敗幾十萬大軍的? 第2張

但需要注意的是,陳慶之神話的背後,是幾千年來被忽略無視的漢族強大步兵。兩晉南北朝,因爲被胡人欺凌的原因,軍事成就慘遭無視。其實正是在這個年代,漢族步兵逐步走向巔峯,直到唐朝完成這一過程。

一、陳慶之的主要對手是甲騎具裝

和幾千年來一樣,兩晉南北朝的漢族步兵,面對的是北方胡人強大的騎兵力量。而且是除了女真騎兵外,中國歷史上重騎兵的巔峯時期。可是在與重騎兵的對決中,漢族步兵並不落下風,相反還找出了許多教重騎兵做人的方法。

北朝重騎兵的發源,還是起於漢末,這是和科技水平息息相關的。到了東漢末年百鍊鋼技術已大規模運用,使得武器裝備的精良程度得以大幅提升,而成本大幅下降。於是在當時哪怕一個小國,也能輕易裝備數萬重甲騎兵,比如前燕派生出來的南燕,就有鐵甲騎兵5萬3千名。

一些崇拜西方的中國人老是以西方爲例來說明裝備一個重騎兵太貴了,所以重騎兵很難大量裝備,我只能表示蕞爾小國無法理解大國的經濟實力。希望大家養成點點點的習慣。

在這種情況下,重騎兵,也就是通常說的“甲騎具裝”登上歷史的舞臺。胡人本不重視重甲騎兵,因爲這完全不符合他們的作戰理念。但是“五胡亂華”時代的胡人早已深受漢人影響,特別是曹操的虎豹騎和西晉的甲騎具裝讓他們見識到了重騎兵的威力。

因此,北方十六國政權對重騎兵部隊極其重視,甚至連一些小的政權都能輕易拿出數萬重騎兵部隊。這是因爲胡人原本的輕騎兵在與重騎兵的交鋒中,騎射弓的威力不足,難以抵禦重騎兵的衝擊,而產生的一種心理。

重騎兵在胡人政權的發展現在已經難以考證,但僅從北魏政權來看,這個原本一樣講究騎射的民族還是未能免俗,重騎兵壓制了輕騎兵成爲軍隊的主力。

二、重騎兵發展中存在嚴重的戰術單一

但是由於對軍事編制體制和協同作戰認識的不足,過於強調重騎兵反而成爲胡人騎兵的一個弱點

在歷史上,真正精銳的漢族步兵從來不畏懼重甲騎兵。這是因爲重甲騎兵的作戰手段太過單一,只有強力突擊這一種。其實漢族軍隊一樣有重騎兵,但是漢人從來不把重騎兵作爲先登突陣的首要手段,而是在戰局焦灼可能產生微妙變化時,用作改變戰場局勢的主要突擊力量。

這從曹操的用兵裏就表現的非常明顯。曹操與西涼聯軍的潼關之戰是其使用重騎兵最典型的一場戰役,在最後決戰中,曹操並沒有在一開始就使用他的虎豹騎發起強力突擊,而是先用輕兵挑戰,良久後,待西涼聯軍第一梯隊已顯疲態,突然使用虎豹騎發起突擊,一舉而定乾坤。

但是當時的胡人除了極少數天才,基本上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重騎兵衝陣還是他們主要克敵制勝的手段。昔日冉閔雖背趙自立,其實也深受胡人用兵影響。我們可以看到,冉閔與石氏、慕容氏等交戰,雙方都是鐵騎攻堅陷陣、來往衝突,完全就是依靠重騎兵的強大沖擊力來作戰。

而冉閔部隊中大量的步兵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慕容恪最後擊敗冉閔,也是依靠重甲騎兵組成的連環馬而取勝。值得注意的是,冉閔自持武勇,竟然率自己的重騎兵直搗慕容恪的連環馬方陣,導致敗亡。胡人的這種用兵習慣,直到近百年後都沒什麼改變。

劉裕北伐南燕,南燕大臣公孫五樓建議據大峴山而守,並以精騎擊劉裕糧道。南燕國主慕容超居然認爲,自己有“鐵馬萬羣”,就讓晉軍過大峴山,然後以“精騎踐之”,能夠必勝。沒成想劉裕以4000戰車爲兩翼,邊走邊戰,南燕的重騎兵部隊拿劉裕一點脾氣都沒有,鐵騎衝陣的戰法被完全遏制。劉裕輕易就滅掉了南燕。

10多年後,劉裕再次北伐後秦,行軍途中遭遇北魏重騎兵。北魏大將長孫嵩以3萬鐵騎衝擊劉裕的卻月陣,可是在不足3000步卒面前,北魏重騎兵反覆衝鋒、傷亡慘重,還是無法取勝,反被晉軍反擊而大敗。

這些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胡人頭腦簡單,只以重騎兵強力衝陣一種戰術作戰,這正是兩晉南北朝時期胡人重騎兵最致命的弱點。但是在精銳的步兵面前,這真沒什麼用。

三、步兵方陣能防禦重騎兵衝擊是一種誤解

經常可以看到網上有人說,馬兒天生害怕尖銳的東西,所以騎兵無法衝擊步兵長矛方陣。這種說法沒有任何依據,屬於想當然。馬匹確實會躲避尖銳物,可是當重騎兵開始突擊後,是會把馬的眼罩拉下的。

人、馬、加上所負的鐵甲,本身的重量已經非常大,再加上騎兵衝擊時的速度。這是初中就教過的物理知識,產生的衝擊力之大,豈是手握長矛的步兵所能抵擋的?事實上步兵方陣抵擋騎兵衝擊,步兵長矛陣已是最後一道防線。溝坎、鹿角、拒馬,這些纔是抵擋騎兵衝擊的主力。

而且爲了防禦重騎兵的衝擊,車這種裝備再次在漢族步兵中盛行。最爲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剛纔所舉的劉裕攻打南燕和卻月陣這兩個例子。用車陣抵禦騎兵由來已久,衛青在漠北與匈奴單于大戰,首先使用的就是武剛車。用車陣環繞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後,再使用騎兵與匈奴騎兵交戰。

西晉時,河西鮮卑人禿髮樹機能率衆反晉,馬隆率3500人進討。面對數萬叛軍,馬隆以偏廂車爲陣,且戰且進,跟陳慶之一樣,所向披靡。

其實早在衛青之前,車陣就已經被廣泛使用了。李牧是以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來和匈奴作戰的。其中的戰車肯定不會是春秋時期那種供“貴族玩射箭遊戲”的戰車,而是類似衛青、馬隆這樣充當防禦性工事的戰車。

不光是古代中國,在西方這種車陣也被廣泛運用,最著名的就是胡斯戰車。胡斯派憑藉這種戰車防禦戰術屢屢打敗神聖羅馬帝國的重騎兵。那麼是不是步兵僅僅憑藉車陣就可以打敗胡人騎兵呢?或者準確的說,是不是僅僅憑藉多兵種協同作戰就能打敗胡人騎兵呢?也不盡然。

四、裝備水平的進步

在中國歷史上,胡人的騎兵向來以騎射而聞名。因此中國重騎兵的作戰方式和西方重騎兵並不一樣。除了強力突陣,騎射亦是一種作戰手段。他們的常備武器包括馬矟,刀和弓。其實就是說,攻擊方式就是突刺,劈砍和遠射。車陣雖然能有效抵禦突刺,部分抵禦遠射,但弓箭的射擊是弧線,車陣並不足以完全抵擋箭矢的突入。所以步兵所使用的裝備是另一個關鍵。

兩晉南北朝時步兵所用鎧甲叫做筒袖鎧。這種鎧甲的防禦能力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比如劉裕曾賜給殷孝祖的那套諸葛亮筒袖鎧,“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當然這套筒袖鎧肯定是頂級的,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筒袖鎧的防禦強度。騎兵所使用的弓,威力本來就不及步弓,重騎兵更因爲其沉重的負重,所用弓的威力更遠低於步弓。兩晉南北朝的步兵甲連弩箭都不能射透,更不要說弓箭了。

而且別說穿透,連精度都大受影響。宋文帝北伐時,衆軍看見北魏重騎兵都心生忌憚。宋將薛安都卸去人、馬盔甲,衝入敵陣,“當其鋒者,無不應刃而倒”。後來北魏軍實在氣不過,卻“夾射不能中”,這就是沉重裝備對精度的影響。而重騎兵所用的鎧甲大多爲兩當鎧,因爲要考慮馳騁戰鬥的原因,這種鎧甲比筒袖鎧輕便,防護能力要弱一點。所以在薛安都的衝擊下,“當其鋒者,無不應刃而倒”。

更主要的漢族步兵所用射遠兵器,弩的比例更高。弩這種兵器在漢代就已完全發展成熟。兩晉南北朝時期,除了進一步加強單兵弩之外,大型強弩又開始流行,原因就是爲了對付北方重騎兵。漢族步兵的萬鈞神弩對重騎兵來說那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也正是因爲射遠兵器威力的不足,重騎兵對突擊衝陣能力更加重視。這從重騎兵裝備的最主要作戰武器就可以看出來,馬矟是重騎兵最主要的裝備。爲什麼?面對步兵強大的鎧甲,劈砍類的兵器和射遠兵器都難以產生威脅,只有馬矟能突破鎧甲的防禦形成貫穿。

在這種情況下,迫使胡人只能使用重騎兵進行循環往復的突擊,試圖從車陣的結合部殺出缺口,進而直撲步兵方陣。這其實也是胡人重騎兵更多使用突陣戰術的原因之一。但是由於負重的原因,重騎兵失去了騎兵對步兵的一貫優勢,那就是靈活的機動。輕裝騎兵對付步兵軍陣可以來回馳騁,尋找機會,或衝或停或迂迴包抄,循環往復疲憊對手。

步兵對於這種戰術只能擺開陣勢嚴加防禦,根本原因就在於輕騎兵具有步兵所不具備的從行進中發起打擊的能力。但是面對重騎兵,步兵軍陣的壓力一下子就變小了,幾十公斤的負責讓重騎兵自身就難以持久。一句話,步兵方陣就跟你耗着,看誰體能先耗不住。而且南朝漢人並不是沒有騎兵,只是數量和質量稍差,但是當胡人的重騎兵被步兵方陣嚴重消耗之後,這正是南朝騎兵出擊之時。

在射遠威力不足;漢族步兵防禦能力強化,強行衝擊損失過大;自身負重導致機動性喪失的情況下。重騎兵對漢族步兵的威力自然大減。胡人騎兵也發現這一問題,所以從中期開始,輕騎兵和步兵的比例逐步增加。然而由於慣性的思維,重騎兵依然處於主導地位。這就導致步兵的訓練水平不高,難以與漢族精銳步兵抗衡。

五、合成型軍隊

陳慶之北伐時軍隊數量雖少,只有7000人,但卻是典型的合成型軍隊。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陳慶之的軍隊並不是僅僅善於防禦作戰,他們具有極爲強大的攻堅能力。陳慶之在半年之內一共平定了32座城池。在睢陽進攻魏將丘大千,陳慶之在一日之內就攻佔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

其後陳慶之進攻在考城的北魏濟陰王元暉業,這座城池四面環水,易守難攻。陳慶之命部下浮水築壘,一舉突破考城外圍屏障,攻陷其城。在滎陽,陳慶之遭遇北魏最大一次抵抗,結果陳慶之親自擂鼓攻城,只一次擊鼓,樑軍便全部登上了城牆,攻克滎陽。

這說明什麼?說明陳慶之的軍隊中有大量的工匠類的技術兵員。攻城克堅難道只是靠士兵攀登雲梯蟻附而上?這不是在開玩笑嗎。攻城是要依靠大量的攻城器械。特別是攻克考城一戰,樑軍浮水築壘,顯示出了強大的技術水平。

車、步、騎協同作戰,再加上強大的技術兵種,這是一支非常典型的合成型軍隊。而這種合成軍隊的設計,主要就是針對胡人重騎兵的作戰特點,胡人勇悍,又憑藉其重騎兵的強大沖擊力使用突陣戰術,面對這種勇而無謀的軍隊,防守反擊自然是最佳的戰術選擇。

那麼對於這種合成軍隊來說,自身是否存在缺點?當然,而且非常明顯,那就是機動能力嚴重不足,對地形要求極高,佈陣時間太長,對軍隊的訓練水平要求極高。

人們常說,古代中國的重騎兵巔峯時期非常短。正是因爲重騎兵被強大的步兵方陣所剋制,不適應戰爭的要求,自然很快就被更爲靈活機動的輕騎兵所代替,重新恢復騎兵部隊最爲關鍵的機動能力和行進中發起攻擊的能力。

而輕騎兵傳統的恢復,也將迫使步兵戰術發生相應的改變。這就是到了唐朝,重騎兵變得少見,而步兵中戰車的數量也大大減少的根本原因。合成型軍隊、強大的步兵、多兵種協同作戰、精良的裝備,再加上胡人重騎兵戰術手段的單一這最關鍵的一點,這就是陳慶之縱橫無敵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