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多爾袞清朝的開國功臣,爲何卻死的莫名其妙呢?

多爾袞清朝的開國功臣,爲何卻死的莫名其妙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愛新覺羅·多爾袞是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大清開國時期的一個有影響的重要人物,入關前他是太宗皇太極的得力助手,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建立許多戰功,成爲智勇雙全的著名將領。他繼承了太祖、太宗入主中原,統一全國的遺願,輔佐年幼的順治帝建立清王朝,是清開國的第一大功臣。

1612年11月17日,多爾袞出生於滿洲。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但在有生之年未能稱帝控制全中國。多爾袞出生時,他的母親是努爾哈赤的大妃,但多爾袞去世前不久,追尊她爲孝烈皇后。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時,應該由誰來繼承他,他的遺囑並未明確指出,這在一段時間內讓八大貝勒感到不安。因爲多爾袞母親的三個兒子都各自被賜予一個旗,因而家族的其他成員擔心他們三人聯合起來將會產生強大力量,於是他們逼迫多爾袞的母親自殺。

儘管多爾袞的母親遭此厄運,但當多爾袞的兄長皇太極與其他貝勒共同掌權時,多爾袞忠誠地追隨他。皇太極賜予多爾袞墨爾根代青貝勒的稱號,並將正白旗交給他統轄。多爾袞與八旗士兵並肩作戰多年,在這一時期,他作戰十分勇敢。

1628年,他率軍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征討,擊敗了蒙古察哈爾部。當皇太極於 1636年成爲唯一的皇帝時,爲表彰多爾袞的功勞,他封多爾袞爲和碩親王,賜予尊號“睿親王”。

這時,滿族人正在對明王朝施加前所未有的軍事壓力,當時漢族人統治的明王朝在控制自己的帝國方面遇到的困難與日俱增。多爾袞指揮了1639年入侵明朝的兩支軍隊中的一支,並且在 1642年率軍攻佔明朝領土,幾乎直抵長城腳下。然而,在征戰的這一關鍵時刻,皇太極去世了。於是,1643年,繼位問題再次威脅着滿族人的團結。

儘管有一個重要派別支持多爾袞繼承皇位,但大多數跟隨皇太極征戰的旗人希望皇太極的某個兒子做皇帝。多爾袞覺得,皇太極提拔過他,因此他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繼承皇位,於是福臨成爲順治帝。

然而,多爾袞願意做他年幼侄子的攝政者。歷史學家們指出,有一件事可以證明多爾袞早年的果敢性格。那就是,他揭發了試圖讓他當皇帝的陰謀,把密謀者全部處死。

與此同時,明朝軍隊也面臨來自李自成率領的漢族起義軍的巨大壓力。當明朝軍隊將注意力轉移到阻止李自成攻佔北京時,多爾袞抓住機會率領軍隊進入關內,幾乎未遭遇任何抵抗便越過邊境。這時,明朝主要將領吳三桂認爲明朝在這種雙重威脅下不可能取勝,並且他認爲滿族人比起難以揣摩的李自成,會是中國更好的統治者。

因此,在吳三桂的邀請下,多爾袞於1644年率軍進入北京。此後不久,順治稱帝,多爾袞也正式成爲皇叔父攝政王。他贏得了許多漢人的支持,開始着手攻佔北京周邊地區。但是,要全部肅清挑戰滿族統治的明朝宗室還要花17年。

當李自成威脅京城時,許多明朝宗室成員都逃走了,他們打着明朝的旗號爭取漢族人的支持。這些人中的第一位是福王朱由崧,他在南京建立了政權,並向多爾袞進獻厚禮和歲幣,條件是多爾袞率領滿族人返回關外。多爾袞回覆說,如果福王放棄稱帝的話,他將允許福王在南京統治一個自治小王國。福王拒絕了這一提議,最終於1645年6月兵敗並被清軍俘獲。

福王抵抗清軍的能力因不和與內鬥而受到削弱,這種不和與內鬥跟明朝末年的毫無二致。同樣的問題也困擾着其後的所有抗清南明政權,包括最後一位正統稱帝者桂王朱由榔。多爾袞的軍隊於1650年12月擊敗了他。此外,困擾着明王朝的起義軍也在抗擊清軍,擊敗這兩支起義軍尚需進行漫長且代價高昂的軍事征討。

然而,隨着軍事征服的進行,清朝統治者必須思考如何建立他們對不屬於軍隊的數以百萬計的漢人的權威。多爾袞在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將滿族傳統和漢族傳統結合在一起,這使清朝統治者能夠保持權力。

例如,他保留曾是明朝政府核心的六部,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個部指派兩名尚書,滿漢各一人。同時,多爾袞保留清軍的八旗制度。在他繼續建立省級政府的形式時,多爾袞通常任命漢族出身但已在清朝八旗軍隊中效命很長時間的人來擔任巡撫。

多爾袞降低了農業稅,並極大地削減了宦官的權力,在明朝晚期的中央政府中,宦官曾造成很大禍害。他迅速恢復科舉制度,重要的漢族學者通過這一制度進入政府。雖然滿族人的尚武精神很受重視,但清朝統治者也推崇漢族文化,並尋求漢族知識分子的支持。多爾袞還獲得湯若望的協助,湯若望是一位留在清廷的德意志耶穌會會士,被任命爲欽天監監正。

然而在髮式方面,多爾袞堅持把滿族人的習俗強加給漢人。他命令漢族男子剃掉前額的頭髮,將頭髮往後紮成一根長辮子,滿族男子留的就是這種髮式。這一要求激起強烈反抗,因爲漢族貴族以其複雜的髮式爲榮。

起初,多爾袞比較寬容,規定這一要求僅限於軍中,但後來他改變了想法,對所有人強制實行該命令,不從者斬。他還命令朝廷官員穿滿族款式的高領緊身右衽馬褂,以取代明朝寬鬆的長袍。

多爾袞還禁止滿族婦女裹腳,裹腳這一漢族婦女的習慣已經存在了好幾個世紀。跟男人的辮子問題一樣,這不僅僅是一種風尚問題。雖然漢族人認爲女人的小腳非常迷人,但纏足的過程非常痛苦,並且也令婦女行動不便。此外,多爾袞限制滿漢通婚,漢族男人往往認爲滿族女人不夠性感,因爲她們都有一雙大腳。

總體而言,雖然許多漢族平民對滿族人懷有民族仇恨,但普通漢民並不覺得清朝的統治比明朝的統治更壓迫人。儘管多爾袞在北方沒收了大量土地分配給旗人和高官,但由於滿族人具有遊牧傳統,並不善於耕作,時間一長,漢族的勞動模式和土地所有制度又在這一地區重新確立起來。

17世紀40年代末,多爾袞失去許多滿清貴族的支持,他們對多爾袞在朝廷的政策感到不滿。雖然他表面上鼓勵每個人尊敬年輕的皇帝要甚於尊敬他自己,但他日益掌握更重的權力,對反對他的人嚴加處理,包括他的家族的其他成員。在沉迷享樂的同時,他變得更加武斷,並且爲自己謀取更大的特權。

除統領正白旗以外,他還控制了正藍旗和鑲白旗,這使他擁有三個旗,而皇帝本人才擁有兩個旗。多爾袞罷免了這些旗的都統,並且有一次還娶了一位已故對手的遺孀爲妃。隨後他的行爲變得更加粗暴,他要求朝鮮公主做他的妃子。

但對於這種生活而言,多爾袞的身體不夠強壯。他於1650年12月31日去世,死於一次去長城附近的喀喇河屯狩獵的途中。多爾袞一死,他的尊號就被他晚年得罪過的人剝奪。直到後世才恢復了他作爲最重要的皇室先祖之一的名譽。

多爾袞清朝的開國功臣,爲何卻死的莫名其妙呢?

多爾袞的對於清朝入關功績有多大?用一句話來概括:沒有多爾袞,恐怕滿清人入主中原只能是奢望。自從努爾哈赤死後,與皇太極爭奪皇位失敗,多爾袞就一直等待時機,覬覦權柄,奈何天不假年,時運不濟,沒有多餘的時間讓他來發揮自己的才能,這就是命!他對於清朝入關都有哪些功績呢?

一、扶持順治上位,穩定內政。崇禎十六年,皇太極猝死於盛京,由於生前未立儲君,豪格、多爾袞、濟爾哈朗等人皆有實力爭奪皇位。大清剛有起色,如此紛爭實屬不智,外有強敵環視,內有隱患滋生,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形勢,多爾袞力主扶福臨上位,平息八旗內部隱患,避免了八旗的分裂,穩定了朝政,爲下一步行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二、兵壓山海關,逼降吳三桂。吳三桂是明朝在遼東唯一的軍事力量了,手中握有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扼住滿清入關要道山海關,對清朝形成嚴重的威脅。如果滿人繞道宣府、大同,從喜峯口等地入關攻擊北京,那麼將會受到來自山海關吳三桂軍事集團背後的威脅,所以要想入關,必先殲滅或者招降吳三桂。

多爾袞執政後,他以敏銳的眼光看出明朝將亡,正是滿人建功立業的好時機,再加上李自成已攻入北京城,正是招降吳三桂的大好機會,於是盡起十二萬滿清精銳,以“合作”方式逼降吳三桂,爲入主中原打開了大門,同時也爲滿清招降了一位橫掃中原的猛將。

三、遷都北京,承明制,取天下正統。遷都北京是一件大事,從政治角度來看,北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樞紐,代表意義極其重要。這就相當於滿清取明而代之,正統性得到一定程度的確認,而東北盛京偏安一隅,很難對明朝遺留下來的廣袤土地進行管理。

站在這個角度上,多爾袞堅持遷都北京,事實證明其決策是正缺的,這對於了安漢族大臣軍民之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多爾袞沿襲明朝制度,使滿人王朝迅速進化爲一個封建王朝,具有鮮明的進步意義。

四、革除積弊,輕徭薄賦,安定人心。之所以清朝可以迅速統治明朝的龐大疆域,與“民心思定”分不開,明朝百姓經歷了明末派餉壓榨,又經歷了農民起義之亂,實在沒有精力再折騰了。

多爾袞以其敏銳的眼光觀察出百姓需要什麼,於是頒佈了一系列法令革除積弊,並借用朱元璋之法輕徭薄賦,使得清朝統治範圍內的民衆很快投入到恢復社會生產之中,不得不說多爾袞有極強的政治手段。

五、追擊流寇,撫定邊疆,終成一統大業。面對複雜形勢,多爾袞對南明政權施以“先撫後剿”的戰術,而對李自成大順軍,則堅決予於剿滅。派多鐸,阿濟格兩路大軍圍剿李自成,順治二年滅李自成於九宮山。同年,清軍渡過長江,滅弘光政權,自此,基本統一全中國,多爾袞立下不世之功。

多爾袞清朝的開國功臣,爲何卻死的莫名其妙呢? 第2張

從以上可以看出,多爾袞此人隱忍、有大局觀、有相當強的政治才能等等,這樣的人豈是甘於人下之人嗎?難道多爾袞自己不想稱帝嗎?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多爾袞至死都沒有放棄過覬覦權柄之心,從幾個方面可以看出來。首先、他一直在打擊着競爭對手豪格和濟爾哈朗,豪格最終被整死,濟爾哈朗則被擠出權力中樞。其次、入關後,清朝的兵權由八旗分管逐漸轉化爲由親弟弟多鐸把持,兄弟二人軍政一體,已是穩贏之局。

再次、放任福臨玩樂,濟爾哈朗多次提出要爲福臨選擇老師,都被多爾袞拒絕。他的目的就是不希望福臨成才,將來可以減少對自己的威脅。最後、順治五年,多爾袞進號爲“皇父攝政王”,此後他所用儀仗、衛從等,皆同皇帝相同。等等很多諸如此類的細節都能表示出多爾袞對帝位的覬覦之心。

是什麼原因讓其不得不委屈求全,一直位居皇帝之下呢?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雖然是一種原始的奴隸制度發展而來,但這個制度也很有特色,就是八旗旗主對旗內人員管控能力很強。即便強如多爾袞,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擺脫這個制度,因爲他自己就是八旗制度誕生出來的產物,他很清楚八旗制度的威力,在沒有萬全的可能下,他不可能越過八旗議政制度強制當這個皇帝。

多爾袞的大局觀。上面也講到,多爾袞是滿清不世出的理政人才,他當皇帝必然會引起滿清內亂,以他這樣傑出政治家的眼光,不會看不到這一點,維穩纔是最重要的,所以他目前最大的工作是保證帝國的平穩運行,而不是爭權奪利。

沒有傳承人。在多爾袞短短的三十多年中,居然沒有生下一個兒子,這皇位要來何用?傳給誰?誰能保證新建國家的平穩運行?誰又比福臨做這個皇帝做的更好?福臨的權利來源來自兩黃旗,而自己選出的傳承人誰又能比兩黃旗還要有實力呢?

實用主義。不得不說,多爾袞一直奉行的就是實用主義,他在順治五年已經進爲“皇父攝政王”,所擁有的權利就是皇帝都有所不如,說到底也就是一個“有實無名”的皇帝,對於他而言,皇帝這個虛名還重要嗎?

時運不濟,天不假年。就在他實力最爲強盛之時,居然墜馬而亡,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或許再給他一段時間,等天下大定,將八旗制度改革收爲己有,篡位奪權不是不可能,奈何時運不濟,天不假年啊!

滿清的入關以及統一中原,既不是順治的功勞,也不是也不是康熙的功勞,而實打實多半是多爾袞的功勞。儘管多爾袞沒有當皇帝,但在順治前期,多爾袞是以皇帝之身份處理政務的,實與皇帝無異。他爲滿人開疆裂土,奠定大清二百七十多年基業,儘管最後被反攻倒算,但這並不代表多爾袞功勞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