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攝政王多爾袞並沒有當過皇帝,爲何諡號卻是清成宗呢?

攝政王多爾袞並沒有當過皇帝,爲何諡號卻是清成宗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諡號是有作爲的人在死後,後世人們給他追封的稱號,大都是用在皇帝的身上,不過順治皇帝的攝政王多爾袞並不是皇帝身份,卻被後人封爲清成宗這一皇帝的諡號,這是爲什麼呢?

攝政王多爾袞並沒有當過皇帝,爲何諡號卻是清成宗呢?

皇太極死後,順治當了皇帝,但是因爲年幼,多爾袞成爲攝政王,帶領滿洲鐵蹄開疆拓土,奠定了大清王朝的基礎。史料中記載的很清楚,多爾袞當了攝政王,成爲大清王朝的一把手,但是沒有當過皇帝,但是爲什麼叫他清成宗呢?

1612年十一月十七日,多爾袞出生於遼東赫圖阿拉城,生母名阿巴亥,烏喇那拉氏,是烏喇貝勒滿泰的女兒,比努爾哈赤小三十一歲,她早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滿十二歲時嫁給努爾哈赤。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年號天命,兩年後以“七大恨”告天,發動了對明朝的進攻,揭開了明清戰爭的序幕。

在對明戰爭節節勝利中,後金內部的矛盾鬥爭也不斷髮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爾哈赤宣佈廢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爲和碩額真”,共議國政。也就是說,從此時起,多爾袞以八齡幼童躋身於參預國政的和碩額真行列。這樣一個改變後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動,是從當年三月努爾哈赤體棄袞代皇后富察氏開始的。當時雖然給大福晉富察氏頭上加了四條罪狀,但是都缺乏足夠的根據,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與富察氏關係曖昧,實際上,是有人對他們進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棄之後,取代她作爲大福晉的正是多爾袞之母阿巴亥。這樣,努爾哈赤愛屋及烏,多爾袞及其兄弟阿濟格、多鐸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此外,代善由於處處計較而失去乃父的歡心,又聽信後妻的讒言而虐待已子碩託,這就爲覬覦其地位的人們帶來了反對他的口實,造成了前面所說的其“太子”地位的被黜。這樣,在努爾哈赤共治國政的制度下,多爾袞兄弟便第一次成爲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阿巴亥被逼殉葬。 父母死時,多爾袞年僅15歲。天聰二年(1628年),在母親死去的翌年,多爾袞就隨其兄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部。

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他生前未立嗣子,最後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多爾袞與孝莊皇后的緋聞

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是蒙古人,而孝莊也是蒙古人,所以在很小的時候,兩人就相熟,因爲年齡相當,可以說是青梅竹馬。但是,孝莊最後嫁給了多爾袞的哥哥皇太極。當皇太極死後,孝莊的兒子順治登基做了皇帝,至於多爾袞爲啥要死心塌地的輔佐順治,而自己沒有覬覦帝位,孝莊起到了絕對的作用。

在野史中,存在着太后下嫁的說法,但是也有人否認。據朝鮮史料記載,順治六年(1649年)二月,清朝廷曾派遣使臣赴朝鮮遞交國書,朝鮮國王看見書中稱多爾袞爲“皇父攝政王”,便問“清國諮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清朝來使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之事,與皇帝一體雲。”右議鄭太和說:“敕中雖無此語,似是已爲太上矣。”朝鮮國王也說:“然則二帝矣。”這裏說明朝鮮君臣也發現所謂“皇父”的奧祕。無疑是指太后下嫁一事。

究竟是否下嫁,也成爲歷史疑案,沒有一個準確結果。

多爾袞意外死亡時年僅39歲

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爾袞追尊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尊爲“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祔享太廟。

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十二月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薨於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

順治帝聞之震悼。率王大臣縞服東直門外五里,迎多爾袞遺體。下詔追尊多爾袞爲“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追尊爲成宗義皇帝,喪禮依帝禮。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尊多爾袞正宮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爲義皇后。祔享太廟。多爾袞無子,賜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爲 後襲親王,俸祿是其他諸王的三倍。又以多爾袞的近侍詹岱、蘇克薩哈爲議政大臣。

但是,多爾袞死後不久,其政敵便紛紛出來翻案,揭發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議了阿濟格的罪,然後恢復兩黃旗貴族的地位,提升兩紅旗的滿達海、瓦克達、傑書、羅可鐸等。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等見勢頭不對,也紛紛倒戈。在這種形勢下,先興羅什等五人獄,然後便正式宣佈多爾袞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接着,當權者又接連處罰了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等。多爾袞多年培植的勢力頃刻瓦解。多爾袞死後兩個月,突然從榮譽的頂峯跌落下來,完全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鬥爭的結果。但是,多爾袞對於清皇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絕不是政治對手們的幾條欲加之罪所能掩蓋的。順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長庚、一等子許爾安分別上疏,稱頌多爾袞的功勳,幾乎句句在理,但被濟爾哈朗罵了個狗血噴頭,流放寧古塔充軍 。

遲至一百年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發佈詔令,正式爲多爾袞翻案,下令爲他修復墳塋,復其封號,“追諡曰忠,補入玉牒”。如此鐵案又再度被翻了過來。到此時,有清一代對多爾袞的評價算有了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