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未婚少女被稱之爲黃花閨女,這其中有什麼講究?

古代未婚少女被稱之爲黃花閨女,這其中有什麼講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黃花閨女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舊社會與封建時期,適齡男女間的婚姻並不自由。俗語常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時男女想要婚配,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繁瑣程序,還要由雙方父母長輩定奪,選定“合適人選”方可成婚。

更因爲女性在封建時期的地位不高,成婚之前,夫家還要派專人考察未婚妻的品行、身材、容貌是否達標。其中有一點特別重要,那就是該女子是否爲“黃花閨女”?

古代未婚少女被稱之爲黃花閨女,這其中有什麼講究?

關於這一名稱的由來,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則故事。宋代文人李昉等人編修的《太平御覽》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相傳,魏晉北朝時期,宋武帝劉裕有個女兒,名爲壽陽公主。

壽陽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深受父親宋武帝的疼愛。某年農曆正月初七,壽陽公主與宮女們在宮廷裏嬉戲、遊耍。打鬧了一會兒,公主覺得有些疲乏,便躺臥在含章殿檐下小憩一會兒。

這時,含章殿外有幾株開滿花朵的梅花樹。微風吹過,落英繽紛,朵朵梅花,四散飄落。有一朵梅花,碰巧落到了壽陽公主的額頭上。

由於壽陽公主此前打鬧玩耍,讓她的額頭沁出一層香汗。經汗水打溼後,這朵梅花在公主前額上留下了淡淡的痕跡,形成梅花狀,拂之不去。

等到壽陽公主醒來,宮女們發現公主的額頭有梅花的痕跡,讓她顯得更嬌柔嫵媚,大家都忍不住大呼起來。

皇后見狀也十分喜歡,特意讓壽陽公主保留額頭這朵梅花形狀,三天後才洗掉。

此後,愛美的壽陽公主經常將梅花貼在額前,宮女們也紛紛效仿,就有了所謂的“梅花妝”。

《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

這種裝飾後來傳到宮外,民間女子紛紛效仿,用梅花、菊花和黃紙剪出花樣,貼在前額,後來逐漸發展成爲“貼黃花”的習俗。

《木蘭辭》裏就有這麼一句“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而花木蘭生活的年代,正處於南北朝時期。

因此,誕生於劉宋宮殿裏的裝飾,傳到民間便成爲了“貼黃花”的習俗,後來將“花黃”兩個字顛倒過來。

古代未婚少女被稱之爲黃花閨女,這其中有什麼講究? 第2張

加上這種裝飾在未婚女子中比較流行,漸漸地,“黃花閨女”就成爲了未婚女孩的代稱。

可梅花是有季節性的,一些官宦大戶人家的女孩子想出了這麼個法子。她們採集其他偏黃色的花粉(菊花),製作成粉料,將其貼在自己前額或者臉頰兩側,以此達到粉飾,增添美感的效果。

經過近現代歷史專家分析考究得知,這種“貼黃花”的習俗一直流行至元朝。且每個朝代流行的“梅花妝”都有所不同。

比如,唐宋時期未婚女孩,會用黃顏色的粉料在額頭上畫出各種花鳥形狀,或是用金黃色的紙,剪成花朵或其他珍稀異獸的形狀,貼在額頭。

南北朝時期的“梅花妝”則沒有這麼精細,大多是用粉料在額頭或者臉頰兩側,塗抹成花朵形狀即可。

當然,《太平御覽》並非正統史籍。這本書所記載的相關內容,只能作爲從旁參考,並非實質證據。而關於“黃花閨女”的由來,其實還有一種說法。

古代黃花代指“菊花”(《漢語大詞典》中,“黃花”有菊花、菜花等解釋),古人認爲菊花傲霜耐寒。與玉石一樣,常常被用來比喻一個人的品行高潔。

魏晉著名的文學家陶淵明曾說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包括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著名詩詞家,都對菊花不吝讚美之詞。那古代女子額頭前貼的不是梅花,而是菊花。

未出嫁前,這些女子需要保守貞操,不與其他男人接觸。用“黃花閨女”形容她們品德高尚,情操貞潔,有着較高的思想覺悟,堅決不與非丈夫之外(父親除外)的其他男人有所接觸。

無疑,間接表明了古代女子受環境的影響,導致地位低下。

古代未婚少女被稱之爲黃花閨女,這其中有什麼講究? 第3張

從這兩則故事來看,無論黃花是代表着菊花還是梅花,皆映襯出古代女子保守貞操的重要性。

起初,“黃花閨女”是指還未婚嫁的女孩子。但隨着歷史演變,那些失貞的未婚女子和已婚女子則無緣得到這個“光榮稱謂”。

“黃花閨女”一詞,也深刻地反映出歷史演變與封建禮教之下的貞操觀念。即使丈夫不在人世,妻子也要保持名節,終身不改嫁,才能代表她品行端正。

秦漢到隋唐時期,涌現出蔡文姬、卓文君、蕭美娘(蕭皇后)等反覆改嫁,卻沒有受到輕視和非議的代表女性人物。

到了宋朝,隨着朱熹、周敦頤等人相繼提出倫理綱常的理學觀念,以至於普通女子在日常生活和思想上的活動範圍越來越窄,甚至連宋朝理學代表人物程頤都說:“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即使家境再貧困,生活孤苦無依,失去丈夫的寡婦必須從一而終,以死明志。從這些封建觀念來看,“黃花閨女”反倒成爲束縛女性的一種手段了。

“黃花閨女”誕生之初,這個詞語代表着純潔品行高尚。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各個朝代所誕生出不同的禮教制度,讓“黃花閨女”從一個讚美女子的褒義詞,成爲譏諷女性的貶義詞。

古代未婚少女被稱之爲黃花閨女,這其中有什麼講究? 第4張

黃花原本指的是梅花與菊花,用來誇讚女孩子裝飾華美。可到了宋元時期,黃花卻成爲用來衡量女子貞操以及道德是否高尚的判斷名詞。

朱熹曾強調:“夫喪改嫁,便是無恩”。讓男子們產生了對處女的嗜好,離婚和寡居的婦女,在他們眼裏已經是糟粕,與“黃花閨女”不可同日而語。

時至今日,還是有不少男性朋友過分強調“黃花閨女”的重要性。

但貞操與名節,並非唯一衡量女子道德品質的標準,內涵與潛在認識的觀念,纔是最重要的。

至於“黃花閨女”爲何不能用“粉花”或“紅花”等代替?無非是隨着歷史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發生了轉變,讓“黃花”這個詞,又被人爲地添加了許多束縛觀念,這也是封建時代遺留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