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抱負遠大的李白,爲何只在皇帝身邊待了兩年?

抱負遠大的李白,爲何只在皇帝身邊待了兩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心地光明磊落,可是,有橫溢的才華,要潛藏不露,要低調謙和,就很難了。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才華出衆,卻因爲恃才傲物,不能實現自己“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的政治理想。

賀知章讀了李白的《蜀道難》和《烏棲曲》,非常欣賞李白瑰麗奇崛的詩句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以爲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就稱呼李白爲“謫仙人”。

唐玄宗李隆基看了李白的詩賦,十分欽慕,就召請李白進宮。等到李白進宮朝見的那一天,唐玄宗“以七寶牀賜食於前,親手調羹”,可見唐玄宗對李白有多敬重。

唐玄宗詢問李白對當時國家大事的看法,李白侃侃而談。

聽了李白的應答,唐玄宗讚賞有加,馬上讓李白供奉翰林,做自己的御用文人。

這些描述,來自百度百科的改編。

還有一則關於李白的軼事,可以看出李白的才華和學識。

有一天,位於大唐東北方向的渤海國,爲了刺探大唐的實力,故意不按常理出牌,本來,小國向大國獻出國書,應該使用大國的文字,可是,渤海國卻使用番國文字,目的就是想看看大唐有沒有能人異士。

渤海國使者呈送上國書,等着看一場好戲開演。

事實確如使者所料,朝廷之上,大唐君臣,面面相覷,對渤海國番文國書不明所以。

幸好,有人想到了仗劍走天涯,文武兼備的李白。

李白不負衆望,果然精通多種語言。他把番文的意思稟報唐玄宗,又按照唐玄宗的旨意,用番文寫了回書,宣揚我大唐國威,警告渤海國君臣不要忘乎所以。

渤海國使者看到李白義正詞嚴的回書,當即拜伏於地。

渤海國王看完使者帶回的國書,大驚失色,君臣商議之後,恭恭敬敬寫了降表,表示願意每年來大唐朝賀,歲歲向大唐進貢。

這個故事中,李白憑藉自己超羣出衆的的語言才能,不僅挽回了大唐的顏面,更昭示了我大唐的宏偉氣象。

這則軼事中有一個插曲:

恃才傲物的李白在寫回書之前,一眼暼見唐玄宗的身邊侍立着讓自己屢次應試不中的宰相楊國忠和權傾一時的大太監高力士,就向唐玄宗提出要求,寫國書沒問題,只是要讓“楊國忠捧硯,高力士脫靴”。

抱負遠大的李白,爲何只在皇帝身邊待了兩年?

唐玄宗爲了國家大事,自然顧不了楊國忠和高力士的顏面,全部照準。

百度百科上是這樣記述的:

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後玄宗賜金放還。

翻譯過來,就是:

李白曾經奉唐玄宗的詔令擬定詔書,李白伸出自己的腳,讓高力士給自己脫去靴子。因爲這件事,宮裏的人記恨李白,就在唐玄宗面前說李白的壞話。壞話聽多了,唐玄宗就漸漸疏遠李白,最後,賞賜李白很多金子,讓李白離開朝廷。

你看,抱負遠大、文武全才的李白,就因爲恃才傲物,過分高調,得罪了唐玄宗身邊的紅人,導致自己的大好前途變得渺茫,只能懷着一腔悲憤,告別一個本應屬於自己的舞臺

抱負遠大的李白,爲何只在皇帝身邊待了兩年? 第2張

老子《道德經》中有這樣的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告誡我們:做人要像水那樣滋潤萬物,卻不爭名逐利,這樣,才能沒有後顧之憂。

所以,在人生旅途中,我們在保持光風霽月人格的同時,也要懂得低調謙和,不輕易顯山露水,心存敬畏,才能讓自己更優秀,才能贏得他人更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