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南朝著名隱士陶弘景思想中的儒道釋三教融合

南朝著名隱士陶弘景思想中的儒道釋三教融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陶弘景是南朝時期著名的隱士,是道教茅山一派的真正創始人。他壽命很長,在世八十幾年,歷經了宋、齊、樑三朝,後世一般認爲他是南樑時期的。  

南朝著名隱士陶弘景思想中的儒道釋三教融合

陶弘景塑像

陶弘景生於公元456,當時是宋朝,出身士族家庭,祖上是王府的參軍,父親當過孝昌的縣令,可見世代爲官。而他也從小熟讀經書,九歲就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等經典。

之後,蕭道成發動兵變把持了朝政,不久就建立齊朝以代替宋。而當時,陶弘景也已經二十幾歲,開始出仕。之後十幾年,他就一直在齊朝爲官,先後成爲巴陵王、安成王等諸王的侍讀,還兼任着他們的書記。等到他三十六歲,也不過是一個奉朝請,一個十分閒散的六品文官,可以說是仕途失意,懷才不遇。不過這也與他的性情有關,陶弘景從小喜歡道教養生之類的東西,爲官後也時常把自己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裏面,不和外面來往。於是,他就不願自取其辱,辭官歸隱。

辭官後的陶弘景,拜師道士修行,學習符籙煉丹養生等等。他時常遊歷名山大川,尋訪仙藥,不過後來主要是隱居在茅山,撰寫道教著作。而期間,502年的時候,齊朝也步了宋朝的後塵,樑朝建立,當時皇帝幾次請陶弘景出山爲官都被他拒絕了。不過皇帝還是深念他以前的功勞,派人給他送煉丹的材料,給他在茅山建道觀等,時常寫信向他請教國家大事。

等到陶弘景去世,南樑的皇帝還下詔封他爲中散大夫,諡號貞白先生

 陶弘景有什麼之稱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隱士,字通明,所以後世稱其爲陶通明。所謂“通明”,可以兩種解讀,一是開通而賢明,語出《荀子》的“求仁厚通明之君而託王焉”,二是通曉明瞭。 

南朝著名隱士陶弘景思想中的儒道釋三教融合 第2張

陶弘景畫像

如果是第一種意思,那麼陶弘景取這個字,其實就是抱着一種得遇明君的希望。這就是積極出仕爲官的心態,也很符合他是士族家庭的出身,以及他早期的人生經歷。據說,陶弘景在書中自己寫到,他以前希望四十歲左右做到尚書郎,然後到浙東做一方好縣令。可見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爲。

如果是第二種意思,那就是對自己智力的一種肯定。據說,陶弘景四五歲的時候就很喜歡讀書,九歲就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等經典,而且能屬文達意。可見他從小聰慧,理解能力不凡。但相對而言,還是第一種的可能性比較大。

陶弘景辭官後,去了句容之句曲山,並稱這座山是叫茅山,然後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開始隱居修道。於是,他自號華陽隱居。

此外,陶弘景還有一個“山中宰相”的稱號。他後半生一直隱居,即使樑朝皇帝三番兩次地來請他出山,他都堅決地推辭了。雖然如此,皇帝還是深知他的才華,又是派人給他送煉丹的材料,又是給他在茅山建道觀。而且國家每次遇到吉凶和出兵有關的大事,皇帝都會寫信向他請教,一個月會有好幾封信。可見陶弘景雖然隱居山中,但是在朝廷的地位彷彿宰相一般。

 陶弘景與儒道釋三教

陶弘景是南朝時期著名的道士,精通養生、煉丹,還有不少有關他占卜道法方面的傳說。不過他的一生,其實不只有道教,他的思想其實是融合了儒道釋三教。 

南朝著名隱士陶弘景思想中的儒道釋三教融合 第3張

陶弘景畫像

陶弘景的前半生其實是個儒士,出生士族,從小學習的也大多是儒家學說。他九歲就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等經典,而且能屬文達意。之後,成年後在朝爲官十幾載,巴陵王、安成王等諸王的侍讀兼書記,後來任奉朝請。他曾經在書中寫到,他以前希望四十歲左右做到尚書郎,然後到浙東做一方好縣令。可見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爲,這是儒家的積極入世的思想。

陶弘景的後半生大多和道教在打交道。其實他從小就很迷道教,據說十歲的時候就因爲看葛洪的《神仙傳》而有養生的志向。而他的性情也偏向自由清淨,喜好山水。等到辭官,他就開始正式學習道教,拜過道士爲師學習符籙、圖讖、道法等。而陶弘景在道教方面,著作繁多,茅山上清派實際上就是他開創的,此外他也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個提出神仙體系的人。

南北朝時期佛教非常盛行,陶弘景也不可避免地與他們有所交集。他早年就與當時的一些高僧有來往。晚年陶弘景曾經夢到有佛陀給他傳法,於是他自稱是“勝力菩薩”轉世,還曾經到寧波阿育王寺接受五大戒。據說,他的遺囑就要求弟子給他屍體披上袈裟,而裏面是道服,由此來表示自己是佛道雙修。

陶弘景的故事

陶弘景雖然歷經了宋、齊、樑三朝,但一般被認爲是南樑時期的人,據說國家取名“樑”也跟他有關。

南朝著名隱士陶弘景思想中的儒道釋三教融合 第4張

陶弘景畫像

樑朝開國皇帝蕭衍早前就和陶弘景有過親密的交往,而等到他即位,因爲當時國號還沒定就來請教陶弘景。而陶弘景進行了幾次占卜,發現結果都是一個“樑”字,他就上書給蕭衍,說“樑”有助國運。於是梁武帝蕭衍就把國號立爲“樑”。

當時陶弘景一直在茅山隱居修行。武帝向請他出山來入朝爲官,他親手寫了詔書給他,並且賜給他一條鹿皮的頭巾,後來又幾次增加聘任的禮物。可是陶弘景始終是沒有答應,他畫了一幅畫給武帝。畫上有兩頭牛,一頭牛被散放着在吃水草,一頭牛戴着金絡頭,還有人牽着繩子並且用棍子驅趕他。兩頭牛,前者是他現在隱居的自己,而後者就是爲官後的他,享受富貴但失去自由。

武帝看到這幅圖後,大笑着說:“這個人沒有什麼塵世的追求,只想要效仿莊子的那隻搖尾巴的烏龜,這哪裏有可以讓他做官爲我所用的道理啊?”從此,他不再提起聘任陶弘景做官的事情。

不過,國家每次遇到大事,梁武帝還是會派人前往向陶弘景詢問請教。他和陶弘景之間,書信的聯繫一直不斷,每個月常常就有好幾封。而武帝每次收到他的書信,都會燒着香虔誠地接過,態度十分恭敬,簡直無可復加。所以當時的人都稱陶弘景是“山中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