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舉人”在古代是個什麼概念?考中的難度究竟有多大?

“舉人”在古代是個什麼概念?考中的難度究竟有多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在士、農、工、商等級觀念非常森嚴的古代社會,寒門學子能“中舉”那絕對是鯉魚跳龍門,無數人的夢想,那麼在古代“舉人”是什麼概念,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和研究生比又如何?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舉人”在古代是個什麼概念?考中的難度究竟有多大?

在回答這個問題問題前,先給大家講講古代的科舉考試的情況。在古代封建社會,隋朝開創科舉制度以來,寒門學子也得以靠讀書考試翻身,再也不是隋朝之前世家大族林立把持朝政的情況,九品中正制與察舉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雖然給了寒門學子一條進入貴族的道路,但古代的“書”並不是那麼好“讀”的,古代學子考試甚至中舉必須要經過朝廷層層選拔,其成功率令人折舌,與現代相比,我只能說現代的學生太幸福了。

在古代由於生活條件等原因,並不是家家戶戶都能讀得起書,近乎一半以上的人連學校門都沒進過,還有一半的人還有幸進入私塾學學三字經、千字文,進入私塾的這一半人絕大多數人也只是求個識字而已,只有極少部門出類拔萃的少年才能考過童試,成爲童生,大概爲百分之五十。

別看這100個裏面能過50個概率還挺大,但是這僅僅是科舉考試的第一步啊,科舉考試要過第二關考秀才那是比考大學本科難多了,秀才考試也叫鄉試,一般是三年一次,有時候視情況開恩科,總的來說一般是五年三次。

“舉人”在古代是個什麼概念?考中的難度究竟有多大? 第2張

鄉試考場一般設在縣裏,每次考試每縣都有不多固定的名額,一個大寫的縣才15個、中小縣5到10個左右,也就是說如果在古代要中個秀才,就必須在高考的時候進入前十五名。

我們可以比比看,這個指標可以說比錄取研究生的比例還低,哪個縣鄉試的人數會沒有數百個呢?可以說鄉試考過的秀才基本上就相當於現在的研究生了。

“舉人”在古代是個什麼概念?考中的難度究竟有多大? 第3張

秀才我們在電視裏面可以隨意看到,但是能考上舉人的真實鳳毛麟角。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考了一輩子科舉,連秀才都沒考上,更別說舉人,而我們中學學過的文章《范進中舉》到了50多歲受主考官憐憫,給他點了個秀才,但范進得知自己中舉卻瘋了,可見這中舉的給人的衝擊有多大,中舉有多麼的不容易。

據歷史記載,明朝科舉考試最爲嚴格,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每個省錄取的舉人不會超過100人,全國錄取的總人數也就是1500個左右。這個錄取比例遠低於現在研究生考試的錄取比例,如果是高考,那得進入全省前100名纔有機會,幾乎能考上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了,因此可以看出考上舉人得有多難。

雖然說古代的人口數量遠比不上現在,但參加科舉鄉試的錄取率還是要遠遠低於現在碩士研究生考試錄取比例,甚至比博士生錄取比例還低,可見在古代的寒門學子能考上舉人真的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