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早在明朝就有對馬頭牆的記載,那麼馬頭牆爲何能防火?

早在明朝就有對馬頭牆的記載,那麼馬頭牆爲何能防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因爲馬頭牆是磚土砌成的,火是燒不起來的。將馬頭牆隔在木房子之間,當發生火災,火勢燒到這裏的時候,就會被阻擋住。馬頭牆本身的牆體是比木房子高的,一方面能做到絕火,另一方面它的牆體較高,火勢燒到絕火的牆體是很難繞過去的,所以能起到防火的作用。馬頭牆也被稱作封火牆,封火就是防火的意思。因爲古代房屋很多都是用木材造成,所以一旦發生火災,火勢就比較難控制,所以設計了“封火牆。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早在明朝就有對馬頭牆的記載,那麼馬頭牆爲何能防火?

馬頭牆是以其形命名,既可以是兩幢房子之間的防火牆,也可以是一般山牆。防火牆就不一定是馬頭牆,女兒牆、兜兒牆等高出瓦面能起隔離火源作用的均可。

馬頭牆的形成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它始於明朝弘治年間的徽州知府何歆。當時徽州府城火患頻繁,因房屋建築多爲木質結構,損失十分嚴重。何歆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提出每五戶人家組成一伍,共同出資,用磚砌成“火牆”阻止火勢蔓延的辦法,並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強制推行。一個月時間,徽州城鄉就建造了“火牆”數千道,有效遏制了火燒連片的問題。何歆創制的“火牆”因能有效封閉火勢,阻止火災蔓延,後人便稱之爲“封火牆”。

徽州古時因房屋大多爲木結構,易引起火災。且因徽州地少人稠,人口密集,所建宅屋大多彼此相連,一家失火往往殃及鄰里,“火燒連營”,損失慘重。

採用馬頭牆的方法,能有效阻隔兩幢相連的房屋,防止火勢蔓延。當火災發生時,人們就用竹竿把馬頭牆上的瓦片推掉,讓火勢衝上天空。同時由於馬頭牆內一側被大火燒烤會向裏傾倒,馬頭牆內部的沙土和磚塊此時可以起到抑制火勢、降低險情的作用。馬頭牆與馬頭牆之間的通道又稱水道,在火災發生時可便於運輸水源滅火。

早在明朝就有對馬頭牆的記載,那麼馬頭牆爲何能防火? 第2張

徽州民宅的馬頭牆一般可高出屋頂數尺,一方面能有效阻擋冬季寒風直接灌入屋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風防寒的作用;另一方面因爲徽派建築採用的是小青瓦,體積小、重量輕,所以馬頭牆可以有效擋住大風吹翻屋瓦。

封火牆,顧名思義,是中國傳統民居聚落的一種以防火爲目的的牆體建築。有的文獻也寫作“風火牆”。在封火牆出現之前,人們注意到火災通常是自下而上地順着房柱向上蔓延,因此封火牆的最初形態是在可燃的木質牆壁、構件上塗抹灰泥,以此來提高木質構件的防火性能,後來纔出現了把木柱砌於磚牆之內的立貼式(即穿鬥式)的山牆——封火牆。在傳統村落中,以家爲單位、以圍牆相連建造封火牆,能夠十分有效地防範火患。

江南傳統民居建築的牆體之所以採取這種形式,主要是因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度較大,不利於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火災發生時,火勢容易順房蔓延。而在居宅的兩山牆頂部砌築有高出屋面的馬頭牆,則可以應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風之需,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着隔斷火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