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伯溫:一棵在元末明初徘徊的牆頭草,最終得以善終的原因是什麼?

劉伯溫:一棵在元末明初徘徊的牆頭草,最終得以善終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方國珍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元末明初,一個羣雄崛起的時代。在文臣方面有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武將方面有徐達、常遇春、傅友德、元保保等。而在梟雄方面有劉福通、朱元璋、郭子興、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等,但有一個梟雄在元朝和義軍之間左右逢源,並最終投降朱元璋得以善終。

而這個人就是浙東農民起義的首領方國珍,一個立志做海賊王的男子。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傳奇人物的人生:

公元1348年,由於元朝稅負沉重,甚至稅都徵到了洪武年間,由此可見元朝的沒落。這時候很多人因爲交不起賦稅被打死,這裏面就有朱元璋的家人和兄弟。同樣,身爲鹽販子的方國珍情況可能比朱元璋家的情形好點,但依舊欠元朝很多賦稅。

這天方國珍正在吃飯,長浦巡檢前來追繳稅負,於是方國珍打死了巡檢並揭竿而起。並在短短一個月便召集上千人馬,在海上以劫掠元朝的皇糧爲生。這種海賊王的生涯讓方國珍逍遙自在,但卻讓元朝頭疼不已。

次年,元庭派遣浙江行省參政朵兒只班率領三萬人馬討伐只有區區幾千人馬的方國珍。這時,方國珍以點上火的船隻爲誘餌,然後趁元軍不備從四面包抄並點燃了元軍的船隻,元軍大敗。後來方國珍又攻下溫州、台州,並再次在大閭洋擊敗元軍,俘獲元軍萬戶帖木兒和郝。

劉伯溫:一棵在元末明初徘徊的牆頭草,最終得以善終的原因是什麼?

公元1355年,已經攻下東南半壁河山的方國珍已經成爲繼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以外的一方諸侯了。這時候,方國珍的牆頭草技能開始顯現出來了:他一方面做元朝的參知政事。另一方面又向朱元璋納貢,兩頭都不得罪。

當天下角逐之時,方國珍卻起用元朝進士劉文本修建書院、學館、靈橋並與一幫老儒玩起了蘭亭之會。雖然朱元璋和元朝,方國珍是不敢惹的,但這不代表方國珍惹不起張士誠:

劉伯溫:一棵在元末明初徘徊的牆頭草,最終得以善終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公元1357年,方國珍打起了鄰居張士誠的主意。不久,方國珍率領五萬軍隊進入長江並與張士誠的七萬軍隊在崑山相遇,方國珍一馬當先擊敗了張士誠的軍隊。第二天,兩軍又再次交戰,方國珍七戰七捷,全軍士氣大勝。

洪武元年,朱元璋在解決完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後,又以朱亮祖爲帥進攻台州。在強大的明軍面前,方國珍屢戰屢敗,最終重新逃回了海上並做起了海賊王。這時朱元璋給方國珍寫信說道:“只要方國珍投降,我保證既往不咎”。於是方國珍投降了,在所有的梟雄裏面方國珍得到了善終。洪武七年,這位元末明初的梟雄病逝並埋葬於南京的玉山之源。

劉伯溫:一棵在元末明初徘徊的牆頭草,最終得以善終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在羣雄並起的元末,方國珍能夠獨善其身得以善終的原因是什麼?

一、沒有做皇帝的心

我們縱觀方國珍的平生,他起義的目的不像朱元璋等人一樣立志推翻元朝的統治。他的起義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被元朝逼得迫不得已。不管是後來的左右逢源,還是在進攻張士誠時七戰七捷,說到底他都是爲了生存。

畢竟,在亂世能夠保全性命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作爲一方割據勢力的方國珍。在外部元朝、朱元璋、張士誠等都對方國珍虎視眈眈,而即使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他也要防止再出現一個陳友諒,讓自己做第二個徐壽輝。

二、沒有做皇帝的命

在所有的義軍裏面,或許方國珍不是最聰明的,更不是最有能力的,但他卻是最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他無法抵禦強大的元軍,於是他投降元軍做了參知政事,當然這裏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將元朝的注意力轉移到朱元璋等人的身上。

他更知道自己無法抵禦強大的朱元璋,於是便給朱元璋納貢並結好朱元璋。但他卻知道自己能夠擊敗張士誠,於是便有了後來的七戰七捷。或許從一開始他就知道自己不是當皇帝的命,於是當其他人角逐天下時,他卻寄情於聖賢之道。

三、海盜王的“智慧”

由於方國珍沒有做皇帝的心,所以朱元璋纔會招降方國珍,而不是像張士誠、陳友諒一樣剿滅。而經歷過元末明初的朱元璋知道生存的不易,更能理解方國珍爲了生存的牆頭草舉動。

同時,更爲重要的是朱元璋知道方國珍沒有做皇帝的命,換句話說:就是方國珍沒有做皇帝的才能,所以方國珍投降後朱元璋纔會放過方國珍。最終,方國珍在南京城裏面衣食無憂,併成爲所有諸侯中結局最好的那一個!

最後,在我看來,方國珍的善終主要得益於他本身具有的自知之明。他知道什麼可以擁有,什麼東西不能擁有。他更懂得什麼時候應該拿得起,什麼時候應該放得下。這點在現代人看來都是難能可貴的,而我們的周圍又有多少人因爲不能認識自我、定位自己和對自己的慾望進行控制。最終毀了自己不說,還毀了親人和一些無辜的人!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