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板鼓是一種中國打擊樂器,唐代的什麼樂器可能是其前身?

板鼓是一種中國打擊樂器,唐代的什麼樂器可能是其前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板鼓是一種打擊樂器,又名單皮、班鼓。唐代清樂中使用的“節鼓”可能是其前身。在民間流傳歷史久遠。《清朝續文獻通考》載:“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爲各器之領袖,擊法甚不易”。是中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板鼓是一種中國打擊樂器,唐代的什麼樂器可能是其前身?

板鼓,因常與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又稱單皮(一面蒙皮)、班鼓(過去戲班專用)。是漢、納西、土家、侗、蒙古等族棰擊膜鳴樂器。流行於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內蒙古、河北等省區及全國各地。

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於“清樂”中,那時稱爲“節鼓”。隋唐時期已用於隋九部樂、唐十部樂的“清樂”中,當時稱爲節鼓。隨着明清戲曲藝術的發展,廣泛用於崑曲、京劇等地方戲曲伴奏中。清代還稱搭鼓,《清朝續文獻通考》載:“班鼓,又名搭鼓,音噍急,爲各器之領袖,擊法甚不易。”

板鼓,常與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並有“單皮”(一面蒙皮)和“班鼓”(過去戲班專用)之稱,是中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

板鼓是形體矮小的單面鼓,鼓身用色木、樺木、槐木、桑木、櫸木或柚木等硬質木料製作,由5塊較厚木板拼合而成,鼓身直徑25釐米,但絕大部分是木質板面,中間振動發音的鼓面僅有5~10釐米,鼓膛呈八字形,鼓邊高9.5釐米。鼓皮用牛皮,張緊於整個板面直到底邊爲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敲擊發音部位。板鼓發音的高低,取決於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鬆緊。爲保持鼓皮的張力,所釘鼓釘較多,並在底部箍以鐵圈。

板鼓是一種中國打擊樂器,唐代的什麼樂器可能是其前身? 第2張

演奏時,將板鼓空懸在繫有繩子的竹製或木製的鼓架上,用兩根藤或竹製鼓箭敲擊,不僅鼓心、鼓邊發音高低有別,使用點箭(用鼓箭點擊鼓面)或滿箭(平擊鼓面)發音也不同,有雙打(雙手持箭齊打或交替滾奏)、單打(右手執箭擊鼓,左手持拍板敲擊)、悶打(左箭壓住鼓面,右箭打鼓面,發出悶音)等技巧。

在戲曲樂隊中,板鼓和拍板並用,由一人兼奏,居於指揮和領奏地位,它還是武場的靈魂。演奏者被稱爲“鼓佬”、“鼓師”,以各種擊鼓手勢和擊音指揮樂隊,又與拍板一起標誌唱腔節奏,爲演員的各種身段和動作伴奏,給鑼鼓演奏增加花點,烘托舞臺氣氛和人物形象。

板鼓構造獨特,音色清脆。隨着明、清戲曲藝術的發展。便世代相衍,流傳至今,廣泛用於崑曲、京劇、評劇、越劇、漢劇、豫劇、河北梆子、山東梆子、陝西梆子、山東柳子等地方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也可以獨奏(如蘇南吹打中的快板鼓)。

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於指揮和領奏地位。在京劇音樂中,凡人物出場、角色演唱、劇情變化,除用各種打擊姿勢及各種擊音進行指揮外,還與拍板一起爲唱腔打節奏,給鑼鼓演奏增加花點,以及烘托舞臺氣氛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