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秀才的品級不高,爲何那麼多人想當?

古代秀才的品級不高,爲何那麼多人想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雖然常被郭芙蓉欺負,總是被大夥笑是個窮酸秀才,但是不得不說,呂秀才的地位還是不一般的。佟掌櫃花重金送莫小貝去私塾讀書,還逼迫呂秀才成爲書童,從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在古時候讀書能考上秀才,那是天大的喜事。可是處於科舉制度最底端的秀才,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呢?圖片:呂秀才劇照

一、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的出現,對於古時候的普通百姓而言就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作爲擁有五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國家,每一個新王朝的建立,帝王最關心的就是人才的選拔,幾經沉澱,科舉制度有了非常完善的選拔制度。

一個書生十年寒窗,通過層層考試,並獲得考官的青睞,從衆多進京趕考的學子中脫穎而出成爲狀元,那就是翻身農奴把歌唱,進入仕途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即便沒有中狀元,能夠獲得榜眼、探花、進士的人也非常了不起,當個官已經不成問題。圖片:通過科舉選拔人才劇照

而在電視劇中,書生進京趕考的路上常常會發生許許多多浪漫的故事,比如《聊齋》當中,狐仙總能在茫茫人海中救下一名奄奄一息的文弱書生,送他進京考試,等到書生金榜題名時卻黯然離去;還有《西廂記》中,進京趕考的張生卻從此無緣崔鶯鶯等等。

我們的印象中,古人進京趕考總是風塵僕僕,要歷經千辛萬苦,家裏比較窮的還要舉全家之力才能湊齊路費,比如說《清平樂》裏做蜜餞很好吃的老媽媽,全家女人孩子幹活,也要供體弱多病的樑生去參加科舉考試。

這些不顧一切進京趕考的考生,雖然路途艱辛,有些甚至在途中染病去世,卻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京都參加考試的。圖片:《清平樂》的樑生劇照

古代秀才的品級不高,爲何那麼多人想當?

科舉制度非常嚴謹,在隋唐時期就分成了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別是: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就好比我們現在需要先讀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之後纔有機會參加高考。

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爲什麼一生活得潦草?就是因爲他一輩子都是一名童生。童生試每三年舉辦2次,每次都有四場考試,經過初試、複試,最後才從大批童生當中選出最優秀的幾個秀才,這些秀才就是今後科舉考試當中的關鍵人物。圖片來源於網絡:孔乙己

古代秀才的品級不高,爲何那麼多人想當? 第2張

爲什麼會有像孔乙己那樣大齡的“童生”出現呢?因爲,童生試的題庫可以用海量來形容。古人開蒙早,牙牙學語的時候就開始識字讀書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麼多的書都必須要熟讀,能理解多少就完全憑藉天賦了,而考題就是在這些古文當中挑選出來的,難度相當大。圖片:古人識字讀書劇照

古時候能在十三、四歲通過童生試考到秀才,就可以被稱作天才了。而一輩子都在童生試中蹉跎的人也比比皆是,可以說這些人就是那個時代最可憐的人,因爲似乎他們只要努力一下,就能跨入秀才的行列,可每次卻名落孫山,想要進一步參加科舉難於登天。

古時候寫八股文是科舉考試的唯一展現方式,同樣的一套書,不僅要爛熟於心,還要能夠深度理解,甚至連裏面的典故、註釋都要銘記在心。

在這樣的基礎上,從中提取鮮明獨特的論點,加上健康上進的觀點,能夠引經據古,將文章寫得頭頭是道才能算優秀,纔有機會獲得秀才的稱號。因此,那些十三、四歲就考上秀才的孩子真的是不簡單。圖片:參加科舉寫文章劇照

二、秀才的好處

大家不要小看秀才,從等級制度的分配上來說,沒錯,秀才是科舉制度的最底層,可是對於一個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掛在嘴邊的古人來說,能夠當上秀才已經是相當厲害了,可見童生試難度有多高。

因此,當上秀才的人,一般在當地都小有名氣,而且他們還有許多普通百姓豔羨不已的“好處”。

1、家裏有個秀才,那就可以改善全家的經濟狀況。特別是在宋朝重文輕武,秀才是可以不用繳納賦稅的,這在以耕作爲主的普通百姓看來,那可是天大的恩賜。圖片:農民耕作劇照

2、社會地位高,中了秀才的人即便犯錯,地方官員也要慎重處理,還要客客氣氣“請”他們到衙門裏坐坐,讓秀才對地方官員下跪,那更是犯了天下之大不諱的做法,用刑更是不能提的,需要做到用證據說話。

《知否》當中明蘭的堂姐淑蘭嫁了個秀才,孃家貼了好多嫁妝、店鋪,可是秀才和他的母親還是氣勢洶洶,每次說起來就是:我兒子是秀才,那是今後的舉人、狀元。

並且這個秀才還養外室,懷了孕,可即便這樣,淑蘭還需要通過長輩的威懾力才能逼迫秀才和離,白白送給他一半的嫁妝。這個秀才之所以敢這樣肆無忌憚,還得益於他的社會地位,到處都有人尊他敬他,不敢拿他怎樣。

3、被評爲秀才的人如果家中境況較好的人,這個時候就可以買些丫鬟奴僕來伺候自己和家人了,並且還能定製一些不一樣的服飾,突出不同於常人的秀才地位。

擁有這麼多好處,難怪古人怎樣都要湊錢讓孩子去私塾開蒙讀書。圖片:《知否》秀才劇照

三、那些當高官的秀才

其實秀才的本意指的是那些“才能突出的奇異之士”,在西漢時期就有了這種稱呼。秀才一直都是人們對於學識淵博之人的尊稱,但是能夠考上秀才就當官的並不多。

在隋朝就有好幾個,這並不是因爲隋朝有什麼特例,而是隋朝時期的科舉考試特別難,一年能出兩三個秀才就已經很好了,這些“高水準”的秀才自然會受到重用。

比如隋朝的杜正倫兄弟三人,都是秀才,官位品階都相當高,而整個隋朝只有10個秀才,這就不難理解爲什麼一名秀才能成爲朝廷大官了。圖片:科舉考試劇照

可以說,當時的秀才,就好比現在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學生,競爭的崗位是招聘最少,最熱門的部門。

當然,迂腐在很多秀才身上也常常顯現出來,畢竟他們寫的都是八股文,相對而言,更傾向於討好上級領導喜好,真正能夠言國家時事的基本上都不會被大領導喜歡,這也是爲什麼封建王朝終將落寞的最大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