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多爾袞作爲攝政王,爲什麼沒有乘機篡位稱帝?

多爾袞作爲攝政王,爲什麼沒有乘機篡位稱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多爾袞,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如果要評選大清王朝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最大功臣,多爾袞絕對當之無愧,乾隆皇帝更評價其是“奉世祖入都成一統之業,功勞最著”。

其實,歷史上的多爾袞曾經有過三次機會可以登上最高統治者的寶座,但是每一次他都與之擦肩而過,特別是後兩次,多爾袞面對近在咫尺的大清皇位,他都是主動選擇了“放棄”,這其中既有實力的因素,同時也有多爾袞的那份顧全大局的責任心。

多爾袞作爲攝政王,爲什麼沒有乘機篡位稱帝?

多爾袞輸給皇太極而痛失後金汗位,其真相併不是文學影視作品所演繹的那樣。

一直以來,不少民間野史以及朝鮮的史料中都有着這樣的記載,說努爾哈赤臨原本想要將汗位傳給多爾袞,只是多爾袞太小,所以由代善攝政。

“九王子(多爾袞)當立而年幼,汝(代善)可攝位,後傳於九王。”

只不過,在努爾哈赤去世以後,代善在他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的“慫恿”下,背叛了多爾袞,轉而擁立皇太極爲後金大汗,多爾袞的生母大妃阿巴亥也被“四大貝勒”假借“先汗遺命”,被逼殉葬。

然而, 這樣的記載確實是非常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

後金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正式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同時也確立了在他去世之後,新任後金大汗的選舉辦法。

“繼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強梁有力者爲也。以若人爲君,懼其尚力自恣,獲罪於天也。且一人縱有知識,終不及衆人之謀。今命爾八子,爲八和碩貝勒,同心謀國,庶幾無失。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

這“八和碩貝勒”的人選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衆說紛紜

“四大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肯定位列其中,而至於另外的“四小貝勒”,必然也是旗主或者領旗的貝勒,並且還要是有着一定的軍功。

從這個角度來看,多爾袞確實很難入選這“八和碩貝勒”的名單,一方面,此時的多爾袞年紀尚小,沒有上過戰場,毫無軍功可言;另一方面,雖然努爾哈赤已經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每人15個牛錄,但努爾哈赤也明確表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所以多爾袞也並不是旗主貝勒。相比之下,濟爾哈朗、德格類、嶽託、杜度、阿濟格等人應該更有資格入選“四小貝勒”。

與此同時,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那就是努爾哈赤還曾表示,在他百年後,將自己剩餘的20個牛錄的親兵全部劃給多鐸,這樣一來,多鐸便成爲了努爾哈赤去世之後實力最強、統領牛錄數量最多的八旗旗主。如此來看,努爾哈赤應該更加更愛的是多鐸,而並非是多爾袞。

多爾袞作爲攝政王,爲什麼沒有乘機篡位稱帝? 第2張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就在努爾哈赤去世的當天,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首先找到代善,勸說其力挺皇太極。

“四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衆皆悅服,當速繼大位。”

代善也隨即表示同意。

“無人允協,誰不贊同。”

就這樣,在代善家族的支持下,皇太極登上後金汗位,“四大貝勒”中的其他兩人,即阿敏與莽古爾泰也表示了認可。

至於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這三兄弟,在整個皇太極在位期間是南征北戰,屢立戰功,盡心盡力的輔佐皇太極。而皇太極也給予了兄弟三人極高的地位與尊榮,尤其是多爾袞,更是在皇太極改元稱帝后,獲封爲“和碩睿親王”,成爲“四大親王”之一,可以說絲毫看不出他們之間有着“殺母之仇”與“奪位之恨”。

由此可見,多爾袞無緣後金汗位,完全不能算作爲“痛失好局”,或者說遭到了皇太極的“篡位”,因爲此時的多爾袞確實沒有爭奪汗位的資格與實力。

爭奪大清皇位實力,多爾袞輸在了實力上。

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 多爾袞與豪格之間隨即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

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統領着正藍旗,並且有着皇太極親領的兩黃旗的支持;而多爾袞這面,也得到了他的兩位同父同母的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持,以及兩白旗的全力擁護。從“紙面”實力上來看,雙方可謂是勢均力敵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四大親王”中的另外兩位,即統領正紅旗與鑲紅旗的禮親王代善,與統領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先後表示應該由豪格繼承皇位,這就使得豪格瞬間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之中佔據了絕對的主動。

然而,在看似已然穩操勝券的情況下,豪格卻大言不慚的說出了那句讓他後悔終生的話: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當此任。”

於是乎,多爾袞兄弟便藉此對豪格展開了反攻,雙方重新對峙了起來,不僅如此,宮外的兩黃旗和兩白旗都在暗中佈置,隱隱有了火併的跡象。

於是,在如此危急的時刻,鄭親王濟爾哈朗主動提議,讓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承皇位,豪格和多爾袞對此也均無異議。

就這樣,年僅5歲的福臨登上了皇位,這便是歷史上的順治皇帝。與此同時,經由在場的全體宗室王公推舉,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擔任輔政王,共同輔佐年幼的順治。

多爾袞作爲攝政王,爲什麼沒有乘機篡位稱帝? 第3張

多爾袞在這個時候放棄皇位,其實也是有着他的充分考量的。

首先,多爾袞確實在實力上完全沒有優勢可言。

皇太極登上後金汗位的初期,多爾袞三兄弟統領的兩白旗共有65個牛錄,遠超皇太極手中兩黃旗的40個牛錄。然而,伴隨着皇太極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大力壯大自身的勢力,在其去世之前,皇太極統領的兩黃旗以及豪格統領的正藍旗已經坐擁了117個牛錄,超過了兩白旗的98個牛錄,況且代善與濟爾哈朗手中也有96個牛錄,他們已經明確表示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位,這就使得多爾袞在實力上明顯處於劣勢地位。

其次,多爾袞這是從顧全大局角度上做出的一種妥協和退讓。

在此之前,明清之間剛剛經歷了“鬆錦大戰”,明朝的勢力被徹底驅逐出了關外地區,與此同時,關內風起雲涌的農民起義更加使得大明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這對於清朝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歷史機遇。如果因爲皇位爭奪而引發清朝內訌,無疑會葬送此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兩代帝王的努力與積累。

所以,出於對整個大清王朝的發展與擴張壯大的這份責任心,也使得多爾袞沒有選擇繼續爲了皇位爭得個你死我活,而是就此扶保順治登基。

再次,就是多爾袞對於未來長遠的規劃。

順治皇帝年紀太小了,根本沒有辦法主持局面,而他可以憑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斷擴張自己的實力,打壓其他政敵,這樣一來,反而是在用“退”的方式,實現自己“進”的目標。從後來歷史發展的事實來看,多爾袞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也正是基於以上幾點原因,多爾袞最終放棄了皇位的爭奪,選擇接受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建議,擁立順治皇帝登基,而他也成爲了輔政王。

沒有廢黜順治皇帝以自立爲帝,多爾袞也有着自己的“苦衷”。

多爾袞自他成爲輔政王的第一天起,就在不斷排除異己,擴大自己的實力與影響力。

一來,多爾袞極力排擠鄭親王濟爾哈朗,最終成功將其踢出輔政王之列,而他自己也開始進行專權攝政。

二來,多爾袞又在不斷扶持兩白旗的發展,打壓其他幾個旗,特別是曾經支持過豪格的兩黃旗高級將領,多爾袞對其進行了分化瓦解、殘酷迫害,索尼、鰲拜等人皆是險些喪命,兩黃旗的實力也就此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

三來,多爾袞利用一切機會打壓豪格,並且在順治五年(1648年)的時候,將豪格折磨致死,進而吞併了他的正藍旗。

與此同時,多爾袞還強迫順治皇帝先後冊封自己爲“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以及“皇父攝政王”,其權勢與地位已然凌駕於順治之上。

多爾袞作爲攝政王,爲什麼沒有乘機篡位稱帝? 第4張

此時的多爾袞到底有沒有廢黜順治皇帝而自立爲帝的想法,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即便是他真的有這樣的想法和念頭,也伴隨着順治六年(1649年)多爾袞的弟弟多鐸的去世,而就此徹底打消了。

衆所周知,多爾袞一生並沒有誕育兒子,只有一個女兒,所以他將所有的期望全部寄託在了從小便與自己關係極爲密切的弟弟多鐸身上,並且將其視爲自己的接班人。然而,多鐸因爲天花去世,使得多爾袞此前的希望全部落空。

儘管多爾袞還有一個養子,即多鐸的兒子多爾博,但是他年齡比順治還要小,並且在朝堂上沒有任何的政治基礎,如果選他來做自己的接班人,完全無法應對朝中的變局,更加無法對抗濟爾哈朗等人,其結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至於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多爾袞自始至終都沒有考慮過他,甚至是阿濟格此前幾次提出要做“叔輔政王”的要求,都遭到了多爾袞的嚴正拒絕,因爲在多爾袞看來,阿濟格就是一介赳赳武夫,由他治理國家,只能將整個大清王朝帶向覆亡。

於是,此時的多爾袞主動尋求改善與順治皇帝的關係,並且已經開始將權力交還給順治,從而也就此徹底放棄了自立爲帝的想法。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爾袞死於古北口外的喀喇城,順治皇帝出城五里迎接多爾袞的靈柩,並且追封其爲“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清成宗”,還爲其舉辦了隆重的葬禮。

然而僅僅兩個月之後,順治皇帝便對多爾袞展開了清算,對其是“削爵、撤廟享、罷宗室、籍財產入宮”,還將其扒墳掘墓、挫骨揚灰,同時多爾袞的所有黨羽也被盡皆清除。直到一百多年後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多爾袞才得以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被平反昭雪。

多爾袞作爲攝政王,爲什麼沒有乘機篡位稱帝? 第5張

綜上所述,多爾袞一生共有過三次有機會染指最高統治權的機會,但每一次均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是在努爾哈赤去世後,多爾袞此時實力非常弱小,甚至完全不具備競爭資格,因而失敗也就成爲了一種必然,只是這段歷史被影視文學作品過分的演繹了,真實的歷史情況絕非如此。

第二次是在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痛失大清皇位,實際上也是輸在了實力不足上,並且他對於大清王朝的這份責任心,也讓他最終沒有一爭到底,而是非常顧全大局的選擇了扶保年幼的順治皇帝登基。

第三次是在順治登基之後,多爾袞權傾朝野,成爲當時大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如果多爾袞在這個時候真的有廢黜順治、自立爲帝的想法,他並不是沒有這個能力去實現,只是因爲考慮到自己的後繼無人,最終也讓多爾袞選擇了放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