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韓琦在地方任官時,爲何有“治軍有方,理民得法”的讚譽?

韓琦在地方任官時,爲何有“治軍有方,理民得法”的讚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琦在地方官任上,治軍有方,理民得法,“所至設條教,葺帑廩,治武庫,勸農興學,人人樂其愷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韓琦在地方任官時,爲何有“治軍有方,理民得法”的讚譽?

慶曆七年五月,韓琦爲京西路安撫使,自揚州徙知鄆州。十一月,王則在貝州發動兵變,後被文彥博、明鎬鎮壓。

十二月,韓琦徙知成德軍。

八年四月,又移知定州。定州久爲武將鎮守,士兵驕橫,軍紀鬆弛,韓琦到任後首先大力整頓軍隊,採取恩威並行辦法,對那些品行惡劣的士兵毫不留情地誅殺,而對以死攻戰的則予以重賞,後來他又研究唐朝名將李靖兵法,仿作方圓銳三陣法,命令將士日月操練,結果定州軍“精勁冠河朔”。

皇祐五年正月,韓琦以武康軍節度使徙知幷州。當時在河東路擔任走馬承受的宦官廖浩然,爲人貪恣,仗勢不法。

韓琦上奏,請朝廷將其召回,如不調走,必依法嚴懲。仁宗只好令廖回京,並行之以鞭刑。幷州所轄地區與契丹接壤,鄰邊的天池廟、陽武寨等地,被契丹冒佔,韓琦派人與契丹頭領據理交涉,收回了這些地方,並立石爲界。

宋初大將潘美鎮守河東時,爲了防止契丹南下劫掠,命令沿邊百姓遷徙內地,致使邊塞大片耕地荒廢不耕。慶曆四年歐陽修奉使河東時,就曾建議解除代州、寧化軍、岢嵐軍、火山軍沿邊之地禁耕令,以增產糧食,供應邊防軍需,卻爲軍帥明鎬所阻。

十餘年後,韓琦於至和二年春再次建議,才得以實行,開墾田地9600頃。

至和二年二月,韓琦以疾自請改知相州。在家鄉,建造晝錦堂於州署後園。嘉祐元年七月,韓琦被召還爲三司使。

八月,拜樞密使。三年六月,韓琦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六年閏八月,遷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韓琦就職朝廷樞要位置,首先遇到的一大難題就是仁宗的建嗣問題。仁宗三個兒子早亡,皇嗣遲遲未定,而從至和三年開始,仁宗就時常犯病,一時人心恐慌,議論紛紛。大臣們接連上疏,極力勸說仁宗早立皇嗣以固根本,當中尤以包拯、範鎮言辭懇切,但仁宗並不放在心上。

五六年過去,到了嘉祐六年,韓琦再提建儲之事,認爲“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繫。自昔禍亂之起,皆由策不早定”,並與參知政事歐陽修等人再三苦勸,仁宗終於同意立堂兄濮安懿王趙允讓之子宗實爲皇太子。七年九月,韓琦封儀國公。

嘉祐八年三月,宋仁宗病死。趙曙即帝位,是爲宋英宗。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慈聖太后曹氏垂簾聽政。皇太后思想守舊,一些宦官不斷向太后說英宗壞話,致使兩宮嫌隙萌生,關係頗爲緊張。

爲了調解兩宮矛盾,韓琦和歐陽修費了不少精力。韓琦、歐陽修進見太后,太后嗚咽流淚,訴說自己的委屈,並說:“老身殆無所容,須相公作主!”

韓琦說:“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歐陽修也一道委婉勸說。見到英宗,英宗則又對韓琦說:“太后待我無恩。”

韓琦勸慰道:“自古聖帝明王,不爲少矣。然獨稱舜爲大孝,豈其餘盡不孝耶?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爲可稱。但恐陛下事之未至爾,父母豈有不慈者哉。”

從此以後,兩宮關係漸漸緩和。治平元年五月,英宗病癒,在韓琦的勸說催促下,皇太后撤簾,降手書還政。閏五月,韓琦進右僕射,封魏國公。

韓琦身爲宰相,卻始終以邊事爲念,他曾多次就邊防問題向英宗陳說方略,建議在河北、河東、陝西等路“籍民爲兵”,以爲“義勇”,三丁選一,於手背刺字,農閒練兵,戰時防禦,既可增強軍事力量,也能減少冗兵軍費。

韓琦在地方任官時,爲何有“治軍有方,理民得法”的讚譽? 第2張

治平三年冬,英宗病重,再度建嗣問題表面化。韓琦進言說:“陛下久不視朝,願早建儲,以安社稷。”英宗點頭同意,於是確立潁王趙頊爲皇太子。四年正月,英宗病死,趙頊即位,是爲宋神宗。韓琦拜司空兼侍中。

神宗即位不久,御史中丞王陶彈劾韓琦,說他自嘉祐以來,專執國柄,君弱臣強,且“不赴文德殿押班”,專權跋扈。

神宗知道王陶在誣告,罷了他的官職,但韓琦仍堅決辭職。神宗挽留不住,任命他爲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韓琦辭退所授兩鎮,後改爲淮南節度使。正在這時,宋守邊大將種諤擅自對西夏發起突襲,一舉攻佔綏州,邊界氣氛驟然緊張,朝廷憂慮。

韓琦在尚未赴任的情況下,又奉旨改判永興軍,經略陝西。朝中一些大臣認爲綏州孤絕難守,主張放棄。韓琦堅決反對。一個月後,西夏國主李諒詐去世,戰事暫告平息。

熙寧元年七月,韓琦復判相州。在相州任上還未滿三個月,河北地震,黃河決口,大批災民流離失所。神宗賜手詔給韓琦,讓他遷判重災區的大名府,並被准許便宜從事。大名之任長達五年,恰逢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他堅決抵制。

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爲參知政事,開始進行變法。九月,頒行“青苗法”。三年二月,韓琦上疏反對青苗法,認爲青苗法不論貧富,一律按戶等配借青苗錢,上三等戶及坊郭大戶本是兼併之家,也可貸給青苗錢,這種做法根本不能“抑兼併、濟困乏”。

神宗看了韓琦的奏疏,一度動搖了變法決心。他對執政大臣說:“琦真忠臣!雖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謂可以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強與之乎?”王安石將韓琦的奏疏拿到“制置三司條例司”,逐條批駁,公佈於天下。

後來韓琦又上疏,申辨愈切。

此後,韓琦還對“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對意見。針對遼朝利用宋朝與西夏戰爭和國內危機時要求割讓領土,韓琦也表示應該拒絕遼朝的無理要求,獻策加強防範,增強對遼朝的軍事準備,用武力抗擊侵略,洗雪舊恥。

“臣今爲陛下計,宜遣報使,且言:‘向來興作,乃修備之常,豈有它意。疆土素定,悉如舊境,不可持此造端,以墮累世之好。’可疑之形,如將官之類,因而罷去。益養民愛力,選賢任能,疏遠奸諛,進用忠鯁,使天下悅服,邊備日充。若其果自敗盟,則可一振威武,恢復故疆,攄累朝之宿憤矣。”

熙寧六年二月,韓琦還判相州,第三次爲官家鄉,終於實現了“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的願望。熙寧八年六月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68歲。神宗御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勳”。諡忠獻,贈尚書令。

韓琦“相三朝,立二帝”,當政十年,與富弼齊名,號稱賢相。歐陽修稱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