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李隆基成爲太上皇以後,他爲何不向李亨要回皇帝的位子?

李隆基成爲太上皇以後,他爲何不向李亨要回皇帝的位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唐玄宗,很多人自然能第一時間想到他一掃高宗以來女帝干政的亂局,開創開元盛世的功勳,也能想到他與楊貴妃那輾轉纏綿的愛情故事;但在他在位後期,唐朝國力盛極而衰,便是經歷了安史之亂的緣故,而李亨與李隆基的權力糾葛,也是由此而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安史之亂歷經三代帝王——唐玄宗,唐肅宗和唐代宗,大抵時間也就是天寶十四年(755)12月16日至廣德元年(763)2月17日,因爲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爲主,史稱安史之亂,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李隆基成爲太上皇以後,他爲何不向李亨要回皇帝的位子?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初九,"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爲藉口在范陽起兵。

由於河北都是安祿山的勢力範圍,且唐朝境內承平日久,數十年不識兵,因此叛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守城官軍要麼棄城而逃,要麼開城投降,不久安祿山就控制了整個河北,且揮師南下,直撲洛陽。

面對突然的造反,唐玄宗甚至不相信,直到戰事危急才急詔楊國忠等商議對策。可唐廷準備倉促,又指揮不當,很快東都洛陽便陷入叛軍手裏。

此時朝廷內鬥仍然不斷,面對企圖速戰速決的叛軍,將領封常清和高仙芝選擇退守潼關,堅壁清野而將叛軍勢力消耗,可因玄宗的猜忌和楊國忠等人誣告,玄宗下令將二人處死,是爲唐軍一大損失;隨後玄宗起用哥舒翰派兵鎮壓,哥舒翰進駐潼關,堅守關口,並有郭子儀和李光弼在河北響應,本來於唐軍有利,可玄宗仍然一意孤行,中了叛軍的計謀,強令哥舒翰出戰,結果大敗,哥舒翰本人也被俘。

自此潼關陷落後,長安一片大亂,玄宗帶着皇親國戚和一干親信倉皇出逃,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在玄宗一干人馬向西逃竄到今天陝西省興平市郊區時,就發生了著名的馬嵬坡兵變——這是一場危險的士兵譁變。

李隆基成爲太上皇以後,他爲何不向李亨要回皇帝的位子? 第2張

隨從的將士因爲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認爲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想殺掉他,於是就讓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太子李亨動手,李亨猶豫不決。

此時二十餘吐蕃使臣攔住楊國忠的馬,向他訴說沒有吃的,楊國忠還沒有來得及回答,士卒們就喊道:"楊國忠與胡人謀反!"這時有人用箭射擊,射中了楊國忠坐騎的馬鞍。

楊國忠急忙逃命,逃至馬嵬驛西門內,被士兵追上殺死,屍體被肢解,且被梟首示衆,他的親信隨即也被誅殺。此時譁變已經驚動玄宗本人,他安撫士兵並命令他們散去,可是士兵不肯;高力士受命詢問陳玄禮後得到的答覆是——要求賜死楊貴妃,士兵才肯罷休!

李隆基成爲太上皇以後,他爲何不向李亨要回皇帝的位子? 第3張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犧牲了楊貴妃的唐玄宗終於安撫了士兵得以繼續南下,《資治通鑑》記載:玄禮等皆呼萬歲,再拜而出,於是始整部伍爲行計。

禁軍統領陳玄禮明確表示效忠皇帝繼續南下入蜀避難,而恰巧此次軍隊中三分之二都是太子兵,加之《新唐書》記載:"十五載,玄宗避賊,行至馬嵬,父老遮道請留太子討賊,玄宗許之",父老鄉親請求太子平叛,父子二人分道揚鑣不可避免。於是太子分兵北上,一路艱辛終於來到朔方軍治所靈武。

到達靈武后的李亨調取安西和隴西數萬精兵,又調回河北前線的軍隊,朔方大本營才穩固下來。

而後至德元年(756)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遙尊玄宗爲太上皇,並派遣專人前往成都告知玄宗。玄宗聽之大驚,但也無可奈何——此時他已經是孤家寡人,沉浸在失去楊貴妃的悲傷中,無暇顧及。

且他已經被李亨奪取了實權,新登基的唐肅宗在朔方任命了朝廷官員,軍隊也基本都掌控在李亨手中。

李隆基成爲太上皇以後,他爲何不向李亨要回皇帝的位子? 第4張

加上安史之亂的爆發,李隆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逐漸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政治癒加腐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將朝政委於李林甫和楊國忠等奸臣手中,民生日益艱難。經次叛亂,倉皇逃竄的唐玄宗再難以君臨天下。

唐代宗寶應二年(763)春,歷時七餘年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期間李隆基和李亨兩代帝王相繼病逝。父子二人都沒能看見戰爭平息的那一天,李隆基必然要爲自己執政晚年的荒誕負責,也要對無奈的現實妥協,成爲太上皇雖是被迫,但也只能接受,何談向新皇帝問罪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