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安史之亂時李隆基還沒有死 李亨爲什麼要篡奪李隆基的皇位

安史之亂時李隆基還沒有死 李亨爲什麼要篡奪李隆基的皇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李亨和李隆基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安史之亂,李亨爲什麼要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呢?

首先告訴大家的是,李亨當時並不是要篡奪唐玄宗的帝位,而是順天承命衆望所歸的。其實,在此之前,唐玄宗就曾經提出讓位於李亨的,是李亨堅辭不受的。

安史之亂時李隆基還沒有死 李亨爲什麼要篡奪李隆基的皇位

事情的經過要從安史之亂說起。由於唐玄宗過分寵愛楊貴妃,楊貴妃就忘乎所以了,竟然荒誕不經地收了安祿山爲乾兒子。要了解,安祿山的年紀可比楊貴妃要大的。安祿山認了楊貴妃這個乾孃,青雲直上,擔任了平盧(今遼寧朝陽)、范陽(今北京)、河東(今山西太原)三地節度使。當時的節度使管理幾個州,待遇不在宰相之下。而三個鎮節度使,就是一個勢力龐大的大軍閥了。大家看看這三鎮節度使的治所所在地,就瞭解了安祿山控制的地盤有多大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

這句胡怎麼看都像是爲安祿山量身定做的。安祿山擔任了三鎮節度使,騙取了玄宗的信任,控制了大唐北方的邊境地區,就開始暗地裏招兵買馬,準備造反舉事了。具體做法就是:

厲兵秣馬、囤積糧草,撤漢將三十二人換胡人爲官,託病不出不朝見皇帝。等等跡象表明:安祿山要造反了。

經過一番周密準備之後,公元755年10月,安祿山集結大軍十五萬,以“清君側,討伐奸臣楊國忠”的名義,向長安發起進攻。

安祿山的大軍勢如破竹,一直打到了長安的門戶潼關。潼關地勢險要,道路狹窄,有唐代大將哥舒翰把守。叛軍在關外屯兵,歷時半年,毫無進展。潼關的守軍每天晚上在烽火臺放一把大火,作爲平安的暗號。關裏的烽火臺接到信號,也一座接一座地燃放“平安火”,一直可以傳到長安。

叛軍久攻潼關不下,郭子儀、李光弼想趁機引兵北上,進攻安祿山的老巢范陽;他們希望潼關守將固守潼關,千萬不要出關。哥舒翰也主張堅守潼關。可是楊國忠卻反對堅守,建議玄宗下旨讓哥舒翰出戰。要麼說奸臣誤國,楊國忠爲了一己之私,害怕哥舒翰打了勝仗,自己的宰相地位不保,就違背軍事常識,唆使玄宗強令哥舒翰出戰。

爲什麼說,如果哥舒翰出戰,是違背軍事常識呢?《孫子兵法》第十篇《地形》雲:“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什麼意思呢?就是:在“隘形”地區,我若先佔據,就用重兵堵住隘口,等待敵人來攻打;如果敵軍已先佔領隘口,並以重兵據守,就不要出擊,如敵軍沒有據守隘口,就迅速攻取它。

潼關關外是幾十裏的狹窄山路,屬於典型的隘形地帶,已經被叛軍大將崔乾祜佔領多時。所以此時堅守不出,潼關城牆高厚易守難攻,叛軍也無計可施。

楊國忠違背軍事常識,是故意讓哥舒翰打敗仗。楊國忠對玄宗說:“關外的叛軍不堪一擊,哥舒翰按兵不動就會喪失消滅叛軍的良機。”昏庸的玄宗竟然相信了楊國忠的鬼話,下旨讓哥舒翰出關決戰。

那麼隘形路口,敵方已經重兵佔領,爲什麼不能出擊?那麼哥舒翰的這一戰,把《孫子兵法》賦予了完美的解釋。

叛將崔乾祜養精蓄銳,只等唐軍出關。崔乾祜的精兵埋伏在靈寶(今河南省西南部)的山谷中,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一出關,就中了埋伏,幾乎全軍覆沒。二十萬人馬只剩下八千。哥舒翰本人也被叛軍俘虜。大家可以在心中默想一下:一個狹長低下的山谷,兩邊高出的樹林或者山丘上埋伏着士兵,下面通過的人再多,能施展的開嗎?埋伏的人只管放箭或者扔下石塊,就能把下面的人打得頭破血流、落花流水。

安史之亂時李隆基還沒有死 李亨爲什麼要篡奪李隆基的皇位 第2張

在狹窄的山谷中,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不就像二十萬頭任人宰割的山羊嗎?

這場大戰的失敗玄宗和楊國忠似乎罪不可恕,那麼主將哥舒翰應該承擔什麼責任呢?因該說,他的責任最大。我們都十分十分熟悉的一句話: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不需要我來解釋了吧。另外《孫子兵法》雲:

“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戰,無戰可也。”

就是說,根據行軍的實際情況,如果有打勝仗的方法,國君命令不打,也可以堅決地打;根據出師行軍的實情,如果不可能取勝,國君命令打,也堅決不打。

所以,一代名將應該做到:進不貪功,退不避罪。

哥舒翰在明知必敗的情況下,依然屈從皇帝的命令,應該說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名將。

潼關失守,關內就無險可守了。於是,從潼關到長安的一些地方官兵都紛紛棄城而逃。楊國忠瞭解安祿山一旦打到長安,自己就會首當其中被安祿山殺死。楊國忠就勸說玄宗逃到蜀地去避難。

當天晚上,唐玄宗攜帶楊貴妃、楊國忠和皇子皇孫在將軍陳玄禮和禁衛軍的護送下,悄悄地打開宮門,逃出長安。

逃難路上,玄宗和皇室人員以及將士們吃盡了千辛萬苦,都感覺到災難來源於楊國忠的專權誤國。另外,還有一些老鄉都擠到玄宗的車前告御狀,說安祿山反跡顯露好長時間了,爲什麼朝廷竟然毫無準備?老鄉們還說:

“我們老百姓早就瞭解安祿山要造反,有人向朝廷舉報,卻被冤殺。陛下身邊的大臣只會拍馬溜鬚,知情不報,使得陛下到了今天這個地步。”

這樣玄宗邊走邊檢討自己,走到了馬嵬驛,將士們實在壓抑不住心中的憤怒,就發生了譁變,把楊國忠殺了。

士兵們情緒激昂,又包圍了玄宗的住處,玄宗安慰將士們,表示楊國忠是奸臣,該殺。但是,將士們還是不肯離開,他們要求殺掉楊貴妃。不殺了楊貴妃,他們心裏不安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走生啊!楊貴妃可是楊國忠的哥哥,不殺了她,誰能保證她以後不在皇帝耳邊吹個“枕頭風”什麼的?

安史之亂時李隆基還沒有死 李亨爲什麼要篡奪李隆基的皇位 第3張

玄宗對此卻反應不過來,將軍陳玄禮只好代表衆將士,明確提出,楊國忠謀反,也要殺掉楊貴妃。唐玄宗不捨的就說:“楊國忠謀反,貴妃深居內宮是不瞭解的。”俗話不是說得好:

“不知者不爲罪嘛。”

俗話說得不錯,但是今天卻不能就此不了了之了。將士們站在玄宗門口,堅決不肯散去。總管高力士瞭解,不殺了楊貴妃,是不能平息將士們的怨恨的,就對玄宗說:

“貴妃沒有罪,但是將士們已經殺了楊國忠,如果留着楊貴妃,將士們怎能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慮,只有將士們心安,陛下的安全才能得以保障。”

玄宗治好處死了楊貴妃。留下了: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的千古遺憾。殺了楊氏兄妹,玄宗準備繼續西逃。將士們都不願意,老百姓也希望玄宗能留下來帶領人民抗擊安祿山的叛軍。

玄宗就計劃留下太子李亨以安撫百姓。李亨開始想陪伴玄宗,以盡孝心,因此也不願意留下來。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前來請願,希望太子留下來帶領大家打敗叛軍,收復長安,爲百姓做主。李亨還是猶豫不決。

建寧王李錟和宦官李輔國拉着李亨的馬籠頭諫道:

“逆胡反叛,進犯長安,國家分崩離析,百姓陷入水火,如果不順從民意,又怎能恢復大唐呢?等叛軍燒燬了棧道,一切爲時已晚。我們不如收回西北的大軍,再徵召郭子儀、李光弼,合兵對付安祿山。等收復了京城,再迎回至尊,這是更大的孝順,何必像普通人家的兒女那樣守在父母身邊呢?”

玄宗左等右等,也沒有等到李亨的到來,就派人前去打探。派去的人向玄宗彙報了李亨的情況。玄宗嘆息道:“這真是天意啊!”於是,玄宗又分出兩千精兵賜給李亨,並把自己最喜歡的一匹寶馬送給李亨。玄宗交代留下的將士們說:

“太子仁孝,一定能夠繼承大唐的帝業,希望你們好好地輔佐他。”

玄宗又派人前來傳旨,要把皇位禪讓給李亨,李亨堅決不接。李亨在大臣們的建議下,準備去朔方阻止抗擊叛軍。一路上,李亨又收拾了不少從前線敗下來的殘兵,七月初九抵達靈武。

大臣們認爲:在靈武向北可以召集各郡的部隊;向西可以徵發河西、隴右的精銳騎兵;然後揮師南下,平定中原,即可大功告成。靈武是很好的戰略要地,爲了使李亨更有號召力,大臣們一致請求李亨繼位稱帝。

安史之亂時李隆基還沒有死 李亨爲什麼要篡奪李隆基的皇位 第4張

李亨卻堅決不肯。大臣裴冕就勸說道:

“將士們爲什麼任勞任怨地跟着殿下到這荒涼地帶來呢?當然是希望能夠跟隨殿下建功立業,輔佐殿下登基。一旦他們失望而離散,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希望殿下順應軍心、民心,爲江山社稷做長遠打算!”

裴冕等人一連上書五次,李亨終於同意繼位。公元756年7月12日,李亨在靈武城南樓繼位稱帝,等玄宗李隆基爲“太上皇”,改年號爲“至德”,並大赦天下。李亨就是唐肅宗。

通過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李亨的繼位是順應民心、軍心的;也是衆大臣的建議和逼迫;也是形勢需要的;同時也是獲得唐玄宗的理解的和支持的。他的繼位,根本談不上什麼謀朝篡位一說。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