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燕國爲何會被稱爲戰國七雄之恥?

燕國爲何會被稱爲戰國七雄之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燕國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前770年,在廢墟之上即位的周平王東遷洛邑,天下進入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經過了數百年的“無義戰”,天下漸漸形成了秦、楚、燕、齊、趙、魏、韓七個強國並立的局面,這七個國家被史家稱之爲“戰國七雄”,而這一時期便就是那個大爭之世——戰國時期。

在戰國七雄之中,因爲韓國和燕國在整個戰國時期,除了在極短的時間裏出現了“高光期”,其他時候都屬於“打醬油”的存在,更是給這兩個國家冠上了“戰國攪屎棍”、“七雄之恥”的“美名”。

那麼,我們今天的#歷史小問題#就是,燕國和韓國,誰更符合“戰國攪屎棍”、“七雄之恥”的稱號呢?

燕國爲何會被稱爲戰國七雄之恥?

首先我們來看看燕國。

燕國,這是一個幾乎與周王室同歲的諸侯國,也是一個根正苗紅的姬姓諸侯國——燕國的第一任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召公奭,但是因召公奭被周武王委以輔佐周成王的重擔,所以並沒有前往薊城就藩,而是由其子姬克前往封地就藩。

在整個西周乃至後續的春秋時期中,燕國基本上屬於“隱身”的狀態,寥寥幾筆記載除了君位更替,便就是燕國又被那個遊牧民族吊打了,向周邊的齊國、晉國求援了……

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紛紛掀起變法,意圖強國,可是燕國呢,還固守着王道的傳統,以自己身上古老的周王血脈而沾沾自喜。燕國不但沒有向前發展,還在向後倒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場禪讓的鬧劇——子之之亂。

公元前318年,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了燕相子之,太子平與宗室、舊貴族不服,率軍叛亂,誘發了子之之亂,而後齊國出兵干涉,使得太子平、燕王噲、子之等人相繼被殺。從這之後,燕國“攪屎棍”的天賦點彷彿被點滿了,簡直是一發不可收拾。

先是趙武靈王爲了阻止齊國控制燕國,迎回了公子職,又讓公子職去秦國向外祖父秦惠文王求援,然後就是秦趙兩國把齊國一頓暴打,迫使齊宣王下令撤軍。

燕國爲何會被稱爲戰國七雄之恥? 第2張

公元前284年,因齊閔王窮兵黷武,齊國樹敵於天下,燕昭王認爲給老爹報仇的機會來了,又發起了合縱聯盟,五國合縱伐齊,齊國是垮掉了,但是秦國崛起之勢也勢不可擋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齊國的霸業完犢子之後,秦國統一天下基本上是沒有疑問了。

你以爲燕國被譽爲“攪屎棍”、“七雄之恥”就靠這些事件嗎?

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在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全滅,損失慘重,而後又打了幾年的邯鄲保衛戰,差點嗝屁。這個時候燕國看到趙國被秦國打得這麼慘了,認爲有便宜佔了,馬上發兵五十萬進攻趙國,結果卻給廉頗率領的雜牌軍送了一大波人頭,燕國相國都直接死在趙國。

這還不止,在趙國滅亡之後,本來王翦也只是準備去燕趙邊境遛個彎,結果燕國緊張了,竟然寄希望於“提一匕首欲改天下”,使得本來不想這麼早對燕國動手的秦王政調集大軍直接殺進了燕境,攻下了燕國國都薊城,這才作罷。

韓國呢,沒有燕國那樣的“歷史悠久”,自然也不存在迂腐一說,韓國君臣還是有股子衝勁的,只不過這股子衝勁,好像使錯了地方,直接讓自己成爲了一個笑話。

比起燕國要麼坑自己,要麼坑齊國,韓國這“坑”的範圍就比較廣了,甚至還差點把自己搭了進去,可謂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沒有筆誤!!!)

縱觀戰國曆史,能被稱之爲一流強國的不過只有魏、齊、秦、楚、趙五國吧?

燕國爲何會被稱爲戰國七雄之恥? 第3張

這五個國家都曾遭遇過慘敗,如魏國遭遇了馬陵之戰的慘敗,齊國遭遇了五國伐齊之戰的慘敗,秦國遭遇了函谷關之戰(公元前298年那一場,不是公元前318年那場)的慘敗,楚國遭遇了藍田之戰、垂沙之戰的慘敗,趙國遭遇了長平之戰的慘敗。除了秦國遭遇了慘敗沒完犢子,其他四個國家都直接跌落了神壇。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在那場使得魏國衰敗的馬陵之戰中,韓國就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在五國伐齊之中,韓國也響應了燕昭王的會盟,也派兵參與了五國伐齊;在函谷關之戰中,韓國更是作爲齊三國聯軍的先驅,接連對秦國發起猛攻;在藍田之戰中,韓國更是加入了秦國的陣營,給了楚國一記重拳,而後又在垂沙之戰時加入了齊國陣營,繼續搞楚國;長平之戰更不用說了,韓國“移禍大邦”就是這場戰爭的誘因。

韓國看着戰績挺輝煌的,其實戰果並不多,損失還大的不得了……

在筆者看來,“戰國攪屎棍”的稱號非韓國莫屬,而“七雄之恥”的“榮譽”自然要交給戰五渣的燕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