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孫武爲什麼能寫下孫子兵法?他與孫臏有什麼關係嗎?

孫武爲什麼能寫下孫子兵法?他與孫臏有什麼關係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孫武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作爲春秋時代的天才軍事家,孫武一生都充滿了傳奇,但也留下了很多謎團,其中最大的兩個是:孫武身世之謎與軍事思想來源之謎。

唐朝之前,孫武、孫臏究竟有何身世,除了說他是“齊人”之外,正史上沒有一點記載。孫武初見吳王闔閭時,得到的待遇並不高,顯然說明孫武的地位一般。但在春秋時代,知識非常珍貴,尤其是軍事知識更不是普通貴族能夠擁有,而孫武能夠寫下軍事經典《孫子兵法》,這就說明孫武身世非比尋常。

那麼,孫武到底有何身世呢?唐朝之時,出現了兩則記載,一則說孫武是齊國田氏之後,一則說孫武是衛國公族之後,兩則記載相差很大。

孫武爲什麼能寫下孫子兵法?他與孫臏有什麼關係嗎?

01

唐朝之時,《唐宰相世系表》記載:“齊陳無宇之子書(陳書或田書),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食採於樂安,子孫因亂奔吳,孫武爲吳將,其後也。”

這就真的令人震驚了,原因很簡單,齊國陳氏背景非常驚人。武王伐紂之後,找到了帝舜的後裔嬀滿(又稱胡公),還將女兒嫁給他,封於陳地,建立了春秋時期的陳國。大約在公元前700年時,陳國爆發王位之爭,陳厲公之子陳完失敗,就逃到了齊國,被齊國封于田,因此陳氏又稱田氏。所以,孫武是陳氏後代,而這個陳氏後來實現了“田氏代齊”,篡奪了呂氏齊國。

根據《左傳》、《史記》等記載,田氏人才濟濟,軍事人才輩出,其中有兩位非常有名:一是孫武祖父田書,公元前523年伐莒有功,陳書做了齊國的大夫,齊景公賜姓孫氏,因此又叫孫書;二是更厲害的軍事奇才叫田穰苴,又稱司馬穰苴,是繼姜子牙之後一位承上啓下的大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爲大司馬,後被唐朝尊爲武廟十哲,他寫的一本書叫《司馬法》,入選武經七書。可見,孫武、孫臏超時代的軍事思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完全是自己想出來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家學淵源。

孫武爲什麼能寫下孫子兵法?他與孫臏有什麼關係嗎? 第2張

田書、田穰苴都生活在齊景公時代,通過齊景公之景的諡號一見可知,這是一位有爲之君。晉景公爲了削弱卿大夫家族實力,製造了下宮之難,差一點就滅掉了趙氏家族,齊景公見到田氏勢力越來越大,也是越來越擔憂。在鮑氏、高氏、國氏三大家族紛紛向齊景公進讒言後,齊景公本想削弱田氏勢力,於是就將田穰苴給辭退了,《史記》雲“景公退穰苴,苴發疾而死”。

不過,史書上對孫書(田書)經歷的記載略有不同。公元前515年,齊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聯合欒、鮑、田三家反對晏嬰,孫書參與其中,擔心失敗之後遭到株連,於是孫書奔吳,隱於穹窿中。

先是齊景公猜忌田氏,後是田氏孫書擔心遭到株連,於是孫書帶着孫武,或者兩人一前一後來到吳國,也非常符合邏輯。根據史書推斷,孫武是在公元前512年被推薦給吳王闔閭,時間也能對得上。

如果只看到這裏,大概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孫武奔吳的原因在於避難,由於孫臏是孫武之後,自然對齊國沒什麼太多感情。

孫武爲什麼能寫下孫子兵法?他與孫臏有什麼關係嗎? 第3張

然而,這一結論卻不太靠譜,原因有四:

其一,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自刎而死,吳王夫差將伍子胥屍體裝在皮口袋內,拋在江中,孫書擔心遭到株連,潛回齊國,再次受到重用,參加了艾陵之戰。所謂艾陵之戰,就是吳王夫差北上爭霸的關鍵一戰,殲滅了10萬齊軍,包括孫書在內的齊國一大批將領被吳國俘虜。也就是說,在孫武成爲吳國將軍二十八年之後,陳書成了吳國的俘虜。如果說孫武是陳書的子孫,不是太滑稽了嗎?

其二,田氏在齊國權傾朝野,正在拓展宗族,招募人才,拉攏人心,積極準備篡奪君位,即便遭到國君猜忌,但公元前523年至公元前512年,齊國沒有爆發實質性的動亂,田氏依然是龐然大物。以孫武的才華,留在齊國依靠家族,難道不會更有發展嗎?且,想要篡位的田氏家族也沒有理由放跑這樣的天才。

其三,更爲明顯的是,如果孫武出自田氏,卻又很難解釋孫臏,原因很簡單,孫臏出道時,田氏代齊早已發生,齊國君主已經姓田了,與孫臏是一家人,既然如此孫臏爲何不首選爲家族效力,而是投奔了齊國的敵人魏國呢?龐涓臏刑處理他之後,“齊使以爲奇,竊載與之齊”,齊使覺得孫臏不同凡響纔將他帶回齊國,之後孫臏身份是田忌的幕僚,這些記載又說明孫臏不可能是齊國王族之人。

其四,齊景公賜姓之說也很扯,因爲國君賜姓源於漢初盛於唐朝,因此齊景公不可能賜陳書以孫姓等。

可見,孫武、孫臏是田氏或陳氏後裔之說不可信,由此可以推翻孫武奔吳避難說。既然如此,孫武與孫臏又有什麼身世,又爲何不想爲母國齊國效力?

02

除了上述記載之外,還有一則有關孫武身世的記載。唐代孫壬林在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中,記載孫武、孫臏是衛武公的後代。

《唐故魏州昌樂縣令孫君墓誌銘》與《唐幽州內衙副將、中散大夫、試殿中監樂安郡孫府君神道碑》:周幽王遭犬戎之難,武公將兵,佐周平戎,其有功平王命命衛爲公□□□□□□爲衛上卿□邑於□其孫武仲,以王父字爲氏焉。繼位上卿,良□林□,著於《春秋》。其後孫武入吳王闔閭將,善用兵□□□□□齊宣王將(臏)魏將(涓戰)於馬陵,虜魏太子名(申)護,子孫遂居齊安樂。

因爲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爲公爵,史稱衛武公。有學者認爲,衛武公就是西周“共和時期”的共伯和。衛武公之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後來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爲姓氏,姓孫,改成孫武仲。孫武與後代孫臏,都是孫武仲的後代,也即衛武公的後代。

這段史料可不可信呢?筆者認爲,這應該是迄今爲止最可信的孫武、孫臏身世記載,原因有三。

孫武爲什麼能寫下孫子兵法?他與孫臏有什麼關係嗎? 第4張

一:春秋兩個基本常識

春秋時代的兩個基本常識,透露了不少有價值的線索。

其一,春秋戰國時代,知識是非常珍貴的,尤其是兵法知識,絕非普通人能夠接觸,孫武能夠寫下《孫子兵法》,必然瞭解列國爭霸的戰例,也必然閱讀了大量兵書,由此在繼承前人軍事思想與分析現實軍事案例的基礎上寫下《孫子兵法》。因此,孫武家族等級必然比較高,或曾經比較高,如此纔可以接觸到各種兵書,瞭解發生過的軍事案例。

其二,春秋時代“君貴民輕”,“王侯將相寧真有種”,等級森嚴,到了戰國時代因爲戰爭需要,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等級制度,後來纔有了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孫武見吳王闔閭時,闔閭說“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說明孫武需要考試,且吳王闔閭對他不算太好,只讓他用宮女練兵。可見,孫武的社會地位應該不高,如果真的是齊國大家族出身,闔閭絕不可能如此對待他。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吳王對待伍子胥的態度。

通過這兩點可知,孫武家世曾經極爲輝煌,但到孫武這一代時,卻已經逐漸衰落,可能已經淪爲“士”這一階層,所以至少在面試時不太受吳王重視。因此,這就可以將孫武的身世進一步縮小到衰落的孫姓家族上。

二,春秋晚期孫姓家族

春秋時期的孫姓家族並不少,來源有子姓(商朝王族)、衛國姬姓、羋姓等。

商朝晚期,比干被殺之後,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爲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但在春秋時代,這一支沒有出什麼大家族。

春秋之初,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爲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爲氏。沒有史料說這一支去過齊國。

春秋之初,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爲姓氏,姓孫,即上文墓誌銘中所提到的孫武仲。

因此,孫武祖上極有可能源自衛國。非常巧合的是,大約孫武出生的前兩年,即公元前547年,衛國爆發內亂,孫林父家族被逐出衛國,當時他的一個兒子孫襄被殺,另一個兒子孫嘉恰好出使齊國。孫林父家族孫氏是衛國的衛武公之後,世代爲衛國世卿,孫林父地位很高。孫林父被逐的歷史,不僅佐證了墓誌銘,而且還進一步解釋了孫武身世。

孫武爲什麼能寫下孫子兵法?他與孫臏有什麼關係嗎? 第5張

三,孫武兵法思想來源

尤爲重要的是,《左傳》研究者發現,《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來自晉楚爭霸的城濮之戰,“卑而驕之”、“怒而撓之”的誘敵之計就源於這一戰。

晉文公獲勝之後,衛國長期依附晉國,因而孫林父家族有足夠的條件可以瞭解到城濮之戰的詳情。與此同時,衛國處於晉楚之間,晉強依附晉國,楚強依附楚國,而楚國不太受中原戰爭禮儀限制,或許也給了孫武“兵者,詭道也”的靈感。也就是說,從孫子兵法角度來看,孫武祖上也很可能是衛國人。

綜合來看,孫武的身世應該是:孫林父家族被逐出衛國後,正在出使齊國的兒子孫嘉,無奈之下就此留在了齊國,生下了兒子孫武,但由於孫嘉只是小國豪強,自身能力又很一般,所以孫武生來地位就不高,大概是“士”的等級。不過,由於孫嘉畢竟出身不凡,不缺各種兵書,也瞭解各種經典戰役,因此這也解釋了孫武兵法思想的由來。

03

然而,即便孫武身份低下,但畢竟是一位軍事天才,齊國又是一個大國,爲何孫武不在齊國大展宏圖,而要離齊奔吳呢?

春秋戰國時代,君擇臣、臣擇君,良禽擇木而棲,效力他國並不讓人驚奇,但再仔細翻看春秋戰國史又會讓人不解,因爲絕大多數效力他國之人,都是一些小國或弱國人才,商鞅吳起是衛國人,張儀是衰落的魏國人,鮮有大國人才流向其他國家的,大國人才流向他國往往都是因爲政治鬥爭失敗。作爲春秋大國之人的孫武,豪族田氏的後裔,完全可以依靠家族力量大展宏圖,但現實卻是孫武奔吳,這無疑極不尋常。而且,孫武后代孫臏時期,田氏已經代齊,但孫臏首選的卻是魏國,爲何孫武、孫臏都不想爲齊國效力?

筆者認爲,除了身份低下不受重視之外,更爲重要的是孫武軍事思想與齊國不在一個節拍上,以《孫子兵法》與《司馬法》爲例:

孫武爲什麼能寫下孫子兵法?他與孫臏有什麼關係嗎? 第6張

《司馬法》中有“以仁爲本,以戰止戰,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但《孫子兵法》是“廉潔可辱,愛民可煩”、“侵掠如火”、“兵者,詭道也”。顯然,孫武與齊國主流的核心戰爭思想大相徑庭,甚至可以說截然相反。如此離經叛道的孫武,齊國怎麼會接受?

但由此也可見,孫武應該也吸取了《司馬法》的軍事思想,《司馬法》中有“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孫子兵法》中有“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部分核心思想差不多。

因此,孫武離齊奔吳,還存在戰爭理念之爭。百餘年之後,孫臏首選魏國,原因可能也與之差不多,覺得沒有太大發揮空間。

齊國人口衆多,依靠海鹽、紡織等產業,可謂是春秋第一富國。春秋時代,有人有錢很快就能成爲強國,即便成不了第一強國,成爲第二強國難度並不大,但除了齊桓公時代,齊國實力一直不強,所謂富而不強。或許,答案就在《司馬法》中,因爲這是一個受到戰爭禮儀約束太厲害的國家,不能像秦國、楚國一樣放開手腳。即便在孫臏幫助下,擊敗了戰國第一強魏國,但很快又衰落了下去。因此,齊國軍事思想的落伍且保守,可能就是齊國長期不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種狀況下,孫武、孫臏等名將認爲在齊國難以出頭,所以才優先選擇爲其他國家效力。

綜上,與其說孫武是齊國人,不如說是一個二代移民。讓人感慨的是,歷史上的衛國,只是一個極爲普通的諸侯國,但在人才方面卻極盡璀璨,攪動戰國風雲的吳起、李悝、商鞅、呂不韋等早已廣爲人知,但鮮爲人知的是,原來孫武也可以算是衛國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