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鑑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漢武帝先後進行了多少次幣制改革?

鑑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漢武帝先後進行了多少次幣制改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鑑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個措施。但是由於三銖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又導致盜鑄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

鑑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漢武帝先後進行了多少次幣制改革?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從新鑄造三銖錢並造皮幣和白金(銀)幣,還頒佈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

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啓用。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樑、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爲成功的長壽錢。西漢時的五銖錢有郡國五銖、赤(側)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以及小五銖,金五銖等等。

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拼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民衆無法生存,相繼放棄生產,流亡他鄉,靠出賣勞動力來餬口;或者是鋌而走險,加入私鑄行列,期圖賺取厚利。

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鑄而死亡的近萬人,而私鬥殞命的、畏罪自殺的都無法計算,可見問題非常嚴重。漢武帝元狩五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爲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錢文爲“五銖”,小篆書,光背,正面有輪無郭,背面則輪郭俱備。錢直徑2.5釐米左右,重約3.5-4克。“五”字交筆斜直或有彎曲;“銖”字的“朱”頭呈方折型,“金”字頭較小,彷彿如一箭鏃。少數錢上有一橫劃。

鑑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漢武帝先後進行了多少次幣制改革? 第2張

其材料改用紫銅,因而有紫紺錢之稱。但各地技術水平不同,銅礦的成分有差別,官吏瞭解命令的程度與奉行的態度很難一致,所以鑄出的錢差別很大,有的與舊漢半兩一樣,背平無輪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說,都具有偷工減料不夠五銖重的現象,而且越鑄越輕,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兩、三銖錢覆轍的現象。

政府改鑄五銖錢,主要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使私鑄者無利可圖,自行放棄犯法的勾當,以徹底解決私鑄問題。各郡國官吏,因舊的習慣難改,依舊上下聯手,以謀中飽私囊。漢武帝採納了公卿們的建議,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從而防止了另一次惡幣的泛濫。

漢武帝收回鑄幣權以後,由漢武帝中央政府統一鑄錢。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準確,錢文秀麗,爲錢中楷模。三官指鍾官、辨銅、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中央爲推廣均輸法,新設水衙都尉一官,在長安上林苑辦公。

上林苑是政府鑄錢的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有離宮70所,周圍面積達300餘里,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