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以後,歷代帝王對幣制有怎樣的改革?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以後,歷代帝王對幣制有怎樣的改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都城洛陽,是年爲延武元年。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東漢王朝剛剛建立,經濟基礎薄弱,社會動盪。半兩錢、西漢五銖錢、王莽的貨泉和大泉五十等,雜混在民間流通。直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才重鑄五銖錢。自此以後,東漢各帝均鑄五銖錢。不過,從光武帝到明帝、章帝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五銖錢沒有顯著變化,古錢學家將東漢前期鑄行的五銖錢稱爲“延帝五銖”。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以後,歷代帝王對幣制有怎樣的改革?

隨着時間的推移,政治、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東漢後期特別是東漢末年,通貨膨脹嚴重,人民生活貧困,統治階級爲了挽救經濟危機,在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鑄“四出文”五銖錢。更有甚者,在獻帝時,董卓鑄無文小錢,致使原本混亂的幣制越發不可收拾。

建武以後各朝五銖錢比西漢各朝五銖錢輕薄,錢徑多在2.5釐米,重3.4-3.4克,厚約0.1釐米,一般爲3克,外郭較窄。“五銖”二字寬肥圓柔,筆劃較粗且淺,面文“五”字中間交筆彎曲,上下兩橫不出來,“銖”字“金”字頭呈三角形,比西漢五銖金字旁大,“金”字四點較長;“朱”字頭圓折,中間直筆,兩端較細;製作精緻,文字書體規範。

銅質爲淺紅色,還有各種記號,如星、橫畫、豎畫等。“星”有一星與多星之別,或半圓點,或三角點等。依其位置而言,則有穿上星、穿下星、穿上下各一星,也有穿上橫、穿下星。多星者多橫排成列。一般來說,這些帶記號的東漢五銖要比不帶記號的輕薄,鑄造工藝也比較粗糙,字口淺平,銅質爲黃色。其中有許多可能是東漢中後期鑄造的。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以後,歷代帝王對幣制有怎樣的改革? 第2張

建武年間鑄造的五銖,有紀年銅模盒傳世,可以爲證,從此時起,東漢五銖的“朱”旁,上橫圓折,已經成爲明顯特徵。東漢五銖的斷代,除“建武五銖”有傳世的銅模盒以斷定外,明帝以後,則難以區分具體年代。幸好通過洛陽燒溝漢墓出土五銖錢的分期,可以認定穿上或穿下有一“平”字的五銖(稱爲“平當五銖”)也應該屬於這個時期所鑄。但它的時期較晚,下限可能已經進入三國。“東漢五銖”是五銖錢中遺留較多的一種。

“四出五銖”又稱“四出文錢”。所謂“四出”,是指錢幕從方孔的四角向外引出一道陽文直線到達外部,這可能是爲了防止銼磨錢背盜銅用的防範技術。東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鑄的“四出五銖”比一般“東漢五銖”鑄造得要好,錢的重量也要重一些。它的直徑爲2.5釐米,穿徑約8毫米,廓厚0.15釐米,重3.6-4克。

漢靈帝性極貪婪,“帝本侯家,宿貧,每嘆桓帝不能作家居,故聚爲私藏”(《後漢書·張讓傳》)。堂堂一國之君,普天下都是他的,還嫌不夠,還要賣官攬錢以充金庫。在這樣的昏君統治下,老百姓哪還有好日子。橫遭漢靈帝宰割的廣大窮苦百姓怨聲載道。“四出五銖”鑄行後,人們咒罵說“京師將破,天子下堂,四散而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