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朝百姓見面時,是如何稱呼對方的?

唐朝百姓見面時,是如何稱呼對方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百姓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當我們碰見熟人時,都會有一個打招呼的過程,一般是先稱呼對方,寒暄幾句後,有需要交代的事情就直接轉入正題,沒有的話可能就是隨便聊幾句。唐代人跟我們打招呼的方式有所不同,最明顯的區別在於,他們採用的稱謂方式就跟我們今天很不一樣。

從唐代到明、清兩代,中國的稱呼曾有過巨大的變化,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稱呼多是明、清兩代流傳下來的。至於唐代所用的稱呼,相對來說更有特點。

唐代人彼此之間的稱謂比較複雜,除了稱呼名字、官稱等之外,以行第相稱是唐代稱謂裏面一個比較突出的特色。行第本來是一個家族或者宗族中子弟之間的排行次第,但是在唐代,無論是皇室內部或者官場民間都普遍流行這種稱謂方式。

唐朝百姓見面時,是如何稱呼對方的?

以行第作爲宗族或者家族內部稱謂的現象,魏晉時期就有,但是這種風氣真正盛行的時期還是在唐代,當時,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甚至主僕之間都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稱呼。

據《資治通鑑》記載,睿宗就經常稱呼他的兒子李隆基爲“三郎”,而《舊唐書》裏也有唐玄宗稱呼他的父親太上皇睿宗爲“四哥”的記載。這裏的“三郎”和“四哥”除了涉及到行第之外,還涉及到稱呼的方式。在唐代,年長者也會稱少年人爲“郎”或“郎君”,如果是熟悉的男子,就會在姓後面加行第最後再加以“郎”呼之。

說到“郎”,另外還有兩個與之相關的稱呼——“小郎”和“郎子”,在當時,女子稱呼丈夫的弟弟爲“小郎”;而女婿又被稱爲“郎子”,《無雙傳》中,無雙家人從小就戲呼王仙客爲“王郎子”。至於睿宗稱呼自己的父親爲“哥”,這也是唐朝的一種稱呼方式,一般而言,父對兒子可以自稱哥哥,兒子在與他人講話時也可稱呼自己父親爲哥哥,這屬於唐代家法,清代樑章鉅《稱謂錄》寫道:“淳化帖有唐太宗與高宗書,稱哥哥敕。父對子自稱哥哥,蓋唐代家法如是。”不過這在當時並不是很普遍。

唐朝百姓見面時,是如何稱呼對方的? 第2張

到武則天后期,以行第相稱的風氣逐漸進入朝廷,安祿山就曾稱呼李林甫爲十郎,而他自己也被親近的人稱作三兄。行第相稱的風氣在朝廷官場流行開後,又慢慢的開始在社會上普及,尤其是在一些文人學士中間引發了以行第相稱的風潮,詩人王維有一首詩《送元二使安西》,就是採用行第相稱的方式。由於以行第相稱不觸及名諱,在當時,這被認爲尊重他人的表現。

我們在與熟悉的人打招呼時,往往會很隨便的說“你這小子……”,這種親切又隨便的稱呼僅限於彼此很熟悉的人之間,如果一個沒見過面或者只見過一兩次的人這樣跟你打招呼,你一定會覺得他熱情過度,所以,在稱呼他人時,必須掌握好與對方熟識的程度。在唐代,行第相稱的這種方式也僅限於彼此熟悉的人,而關係一般的人,打招呼時也有特定的套路。

當兩個彼此不太熟悉的人見面時,彼此之間一般不以行第相稱,而是用“某”。宰相見了一個刺使會自稱爲“某”,而稱呼此刺使爲“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這個刺使對宰相的自稱亦是“某”。這個刺使所在地區的人民稱呼他與宰相對他的稱呼一樣,也是“某刺使”,反之,刺史對他們的自稱也是“某”。總而言之,一句話,無論是官對官,官對民或者民對官,男子之間都可以自稱爲某。

上面講的都是關於男性的稱呼,那麼如何稱呼女性呢,對女性,一般是在姓氏或者姓氏加行第然後加上“娘”,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孃”等等叫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