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百姓在面對蝗蟲災害時,會採取什麼措施?

古代百姓在面對蝗蟲災害時,會採取什麼措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些時候,大陸彼端的非洲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蝗蟲所沒之境,糧食作物皆毀於一旦,給當地經濟和人民生活帶去了極大困擾。傳聞這批蝗蟲大軍數量高達4000億隻,真可謂是遮雲蔽日,讓人防不勝防。都說現代中國能夠有效地控制蝗災蔓延,那麼中國歷史上的先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種自然災害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古代百姓在面對蝗蟲災害時,會採取什麼措施?

華夏文明大部分都以農耕立國,維持小農經濟的平穩是歷朝歷代最主要的工作。在缺乏科學防治手段的古代,這無疑給蝗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契機,也開啓了一段綿延數千年的人蝗鬥爭史。早在《呂氏春秋》中就對蝗蟲有着這樣的描述:“蝗螟,農夫得而殺之,奚故,爲其害稼也。”而根據歷史學家的統計分析,至戰國時期起到清末結束,華夏大地上平均五年就會發生一次蝗災,從而剝去百姓一年不知疲憊的勞作。爲了保護自家的糧食,古代先民圍繞滅蝗行動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

在清朝學者錢炘和編寫的《捕蝗要訣——附除蝻八要》一書中,作者總結了蝗蟲極其幼蟲的習性以及歷朝歷代所使用的滅蝗要訣。作品揭示了古人最早使用的滅蝗方法——人工撲殺法。顧名思義,此法主要依靠人力,通過布罩、漁網等大面積、輕薄化的物品,先將小部分蝗蟲籠罩起來,最後或通過人工拍打,挖坑掩埋的方式再將蝗蟲滅殺。此法形式多變萬化,僅在此書中就介紹了布圖式、合網式、魚箔式等六種方法。

古代百姓在面對蝗蟲災害時,會採取什麼措施? 第2張

《捕蝗要訣——附除蝻八要》一書的治蝗方法插圖

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簡單方便,工具材料在農村中也能方便獲取,所以在古代較爲普及。但是這種方法也極爲耗時耗力,並且由於方法簡單,滅蝗的效率也難盡人意。

捕殺的效率低下,富有智慧的中華先民自然就找到了另外的手段來剿滅“蝗蝗”大軍。火燒滅蝗法也是一個較爲古老的法子,這種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詩經》就有這樣的描述:“秉彼蟊賊,以付炎火”。此處的蟊賊可不是指綠林強盜,漢代《說文解字》是這麼描述的:“蝗,螽也”,所以說此處的蟊賊就是指蝗蟲大軍。到了唐代,細心的百姓發現蝗蟲喜好光源這一特點,開始在夜間使用篝火滅殺蝗蟲,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唐代開元年間,今山東地區蝗災十分嚴重。百姓十分惶恐,但卻又不敢捕殺蝗蟲,只是不停地進行祭拜,期待蝗災可以消退。時任宰相姚崇以詩經爲例,提出火燒蝗災的辦法,快速有效地抑制了蝗災的蔓延。

古代百姓在面對蝗蟲災害時,會採取什麼措施? 第3張

上述兩種方法都是對針對蝗災爆發後的補救性滅蝗行動,那麼有沒有可能在蝗災還沒有爆發時就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呢?《宋史》十分明確地告訴我們這種方案早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根據《宋史》記載,宋朝景祐元年,爲了防止來年蝗災,宋仁宗曾下令“去歲飛蝗所至遺種,恐春夏滋長。其令民掘蝗子,每一升給菽米五斗。”、“詔諸路募民掘蝗子,一升給二十錢”。這種方法效果卓越,史書上也記載到百姓們受此激勵,挖掘了近“萬石”蟲卵。此法雖好,但是由於蟲卵多生長於春冬之際,與播種的時節有所衝突,所以會侵佔一定的人力物力。明朝農學家徐啓光爲了解決這一問題,發明了大名鼎鼎的“墾荒治蝗法”。通過邊開墾,邊治蝗的手段將蟲卵殺死,同時播下來年的種子,一舉兩得。

以上就是中國先民在面對蝗災時所採取的一些措施方法,雖然無法全面地展示古代人民與蝗蟲鬥爭的過程,但也足以見證祖先的智慧與汗水。治理蝗蟲,關鍵是要有想法和執行力,如今網上“吃貨治蝗”的心態可就千萬使不得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