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中都宮殿:明朝嘗試建造的第一座宮殿,可謂是古代集大成者

中都宮殿:明朝嘗試建造的第一座宮殿,可謂是古代集大成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都宮殿,是明朝政府嘗試的第一座宮殿的設計規劃。有學者評價:李善長、湯和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們吸收了以前歷代宮殿的精華,建成的中都的規模和藝術造詣都是前所未有的。與歷史上着名的宮殿相比,例如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唐大明宮、宋東京宮殿、元大都宮殿,中都宮殿可謂是集大成者,爲後來的南京故宮和北京故宮提供了最直接的經驗,可以說中都宮殿就是南北兩座故宮的設計藍本。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中都宮殿營建時,首先是考慮以皇城爲中心的建築佈局,選址在臨濠府城(今鳳陽臨淮鎮)西南的鳳凰山之陽的正前方,這樣使整個皇城爲南低北高狀;皇城四周開闢寬闊的護城河,然後在皇城外圍依附山勢修建禁垣(保護皇城的外圍城牆),蜿蜒直上,把鳳凰山峯和其東相連的萬歲山峯包入,使禁垣氣勢雄偉。等皇城規劃完畢,纔開始規劃整個中都城。

中都宮殿:明朝嘗試建造的第一座宮殿,可謂是古代集大成者

明中都的佈局,嚴格遵循傳統的對稱原則,着重突出的是中軸線上宮闕的建築佈局。縱貫全城的中軸線,南起鳳陽橋,跨澗水進中都城的洪武門,走洪武街,穿雲霽街,進入大明門,入禁垣(紫禁城)的承天門,再經端門,過外金水橋,進皇城的午門,過內金水橋,入奉天門,穿過奉天、華蓋、謹身三殿,進後宮,然後出皇城的玄武門,經苑囿,越鳳凰山巔,出禁垣的北安門,下鳳凰山,上玄武街,直至中都城正北門(未建)。

這條全長近7公里的軸線兩側,規整對稱的排列着許多建築。皇城爲最裏面一道城,周長3.68公里,平面近方形,東牆南面朝陽門,西牆塗山門,城門上有城樓。洪武三十年又修築南牆東面南左甲第門、西面前右甲第門,東牆正門獨山門、北面長春門,北牆西面後右甲第門,城門上無城樓。每座城門以內都有一條筆直的幹道,縱橫交錯。

中都宮殿:明朝嘗試建造的第一座宮殿,可謂是古代集大成者 第2張

城內共有28街、104坊、3市、4營、2關廂、18水關。皇城內後宮左右爲東西二宮,兩翼爲文樓、武樓和文華殿、武英殿,後宮兩側序列六宮。

皇城午門南面,左爲中書省、太廟,右爲大都督府、御史臺、社稷壇。這種佈局,繼承幾千年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帝王宮殿的傳統,中都宮殿佈局更是高度集中,比以前的宮殿安排的更加緊湊。不僅如此,大明門廣場東西兩側,左爲城隍廟、中都國子學,右爲功臣廟、歷代帝王廟;廣場前垂直於大明門的洪武街兩旁,爲左右千步廊;平行於大明門的雲霽街東西兩端,遙相對稱的矗立着鼓樓和鐘樓。

中都宮殿:明朝嘗試建造的第一座宮殿,可謂是古代集大成者 第3張

這樣不僅進一步加強了從外城到禁垣之間在建築上的層次和深度,而且把宮闕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

中都城外圜丘和山川壇、朝日和夕月壇皆東西相對、圜丘與方丘一南一北遙遙相對。

明中都罷建後,朱元璋仍很掛念家鄉,多次派皇太子及諸王到中都視察和祭掃皇陵,同時設中都留守司,保衛和管理中都城和皇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