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故宮保和殿始建於什麼時候?保和殿的建築構造是怎樣的?

故宮保和殿始建於什麼時候?保和殿的建築構造是怎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故宮保和殿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保和殿(the Hall of Preserving Harmony),是明清傳統宮殿建築,屬於北京故宮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築。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存主體樑架仍爲明代建築。

明初名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保和”出自《易經》,意爲“志不外馳,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專一、保持宇宙間萬物和諧之意。

故宮保和殿始建於什麼時候?保和殿的建築構造是怎樣的?

建築構造:

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含前廊1間),建築面積1240.00㎡,高29.50m。屋頂爲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檐爲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檐爲重昂五踩斗栱。

內外檐均爲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爲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樑彩畫極其別緻,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

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爲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雲龍渾金毗廬帽。建築上採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前檐金柱減去六根,使空間寬敞舒適。

雲龍石雕

保和殿後階陛中間設有一塊雕刻着雲、龍、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們稱之爲雲龍石雕。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塊石雕,長十六米五七,寬三米零七,厚一米七零,重爲二百五十噸。原明朝雕刻,清朝乾隆時期又重新雕刻。在圖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雲之中,有九條口戲寶珠的游龍,它們的形象動態十足,生機盎然。

雲龍石雕的石料產自京西房山大石窩。當時拖運這樣重的巨石到北京需要民夫萬人以上,用旱船拽運的辦法拖運。爲此,沿途每裏鑿井一口,以供民夫飲水之用。從房山到北京一百多里路,拖運時間用了將近一個月。這種拖運方式雖然艱難困苦,但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下,卻也顯示出了勞動者的才能和智慧。

千龍吐水

千龍是指望柱下面伸出的千餘個石雕龍頭,每當雨天時雨水就從龍口中排出,使分流雨水的實用功能與建築藝術的觀賞功能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出自太和、中和與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層臺基。“三臺”面積約爲二千五百平方米,由大塊漢白玉石砌成。每層臺基的周圍都雕有須彌座。須彌座上,橫置着大塊的長方石條,名爲地袱。

故宮保和殿始建於什麼時候?保和殿的建築構造是怎樣的? 第2張

地袱之間立有望柱,望柱之間安設欄板。在它們之下,都鑿有排水孔道。每個望柱下面伸出一個石雕龍頭,整個“三臺”,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個龍頭。除每層臺基折角的角頂伸出的龍頭外,其他龍頭的兩脣之間都鑽有圓孔,與望柱底下的孔道相通。由於檯面的設計是中間高於周邊,每當雨天,落在“三臺”檯面上的雨水自然就都流向地勢底的四周,於是便從龍口中排出,形成“千龍吐水”的奇觀。位於保和殿的東西兩側的廡房,現已闢爲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