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孫權是個不思進取的人嗎?他爲何在鄂州稱帝?

孫權是個不思進取的人嗎?他爲何在鄂州稱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權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孫權比曹操和劉備活的時間都要長,很多人說孫權沒有野心,安定一方就滿足了並沒有統一的想法。不過吳國能一直保持人和就跟孫權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其實孫權可能也想統一,但是這個代價太大。想要戰勝魏國太難,而蜀國又不太好動,搞不好還幫了魏國一手,所以也只能把蜀國放在一旁用來牽制魏國。後期蜀國又不能再繼續等下去,諸葛亮急於北伐,也給了吳國喘息的機會,只不過最後的結局誰也逃不掉。

孫權是個不思進取的人嗎?他爲何在鄂州稱帝?

說孫權偏安一方的人,可能不知道孫權稱帝的地方並不是建業(南京),而是鄂州(武昌)。229年,中國大地上並行着三個年號:曹魏的太和三年、蜀漢的建興七年,以及孫吳的黃龍元年——就在這一年,孫權登基,以吳爲國號,改元黃龍。幾年之後,孫權與蜀國簽訂了《中分天下盟文》,盟文中雙方約定了併力北向,平分魏國,甚至對九州進行了明確劃分:“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其司州之士,以函谷關爲界。”

孫權是個不思進取的人嗎?他爲何在鄂州稱帝? 第2張

這還不是孫權野心的終點。又幾年,鄧芝出使吳國,孫權與其曾有過這樣的對話。權謂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鄧芝沒有順着孫權的話說。他的回答是:“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

鄧芝奉命聯吳,說的卻是伐吳的話,這犯了國家交流的大忌。然而孫權不怒反喜,當下說道:“君之誠款,乃當爾邪!”從這個回答可以看出兩點:第一,孫權對日後與蜀爭霸天下有着清楚的認識,鄧芝的表述也正是他的想法;第二,孫權氣魄非凡,心中早有一統天下的志向,鄧芝的話雖然說的是蜀國,其實也是吳國。

孫權是個不思進取的人嗎?他爲何在鄂州稱帝? 第3張

所以,這也正是孫權在鄂州稱帝的原因。鄂州位於九省通衢、三國交匯之地,孫權將首都定在鄂州,比朱棣定都北京還危險,這一着棋何止是“禦敵於國門之外”。定都鄂州之後,孫權的戰略態勢也非常主動,後期三國較大的戰事,幾乎盡數發生在魏吳兩國之間,蜀國纔是“跑龍套”的小國了。

當然,隨着北伐功業漸漸落空,孫權也難免有些英雄氣短了。加上張紘上書雲“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氣,可速遷於此,以爲萬世之業”,最終決定遷都,可能難免讓人誤解孫權開始不思進取了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