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什麼是忽蘭忽失溫會戰?這場戰役對大明朝來說有什麼意義

什麼是忽蘭忽失溫會戰?這場戰役對大明朝來說有什麼意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忽蘭忽失溫會戰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儘管明帝國在永樂八年第一次遠征蒙古之役中大獲全勝,但由此得益的卻是瓦剌。瓦剌趁明帝國與韃靼兩強相爭,坐收漁翁之利,本就處於勢力上升期的它更加強大。本來一分爲三的瓦剌,被最好戰、實力最強的綽羅斯部首領馬哈木統一起來。

勢力膨脹的瓦剌首領馬哈木驕橫跋扈,在搞定了韃靼後,將利刃對準了南邊強大的明帝國。一時,明帝國的邊境再次變得危機重重。永樂十一年,開平侯郭亮等奏報,從瓦剌間諜口中得知,馬哈木率軍隊至原阿魯臺領地飲馬河,聲言襲擊阿魯臺,實際則是計劃南下攻擊明帝國。

面對馬哈木的挑釁,強悍好戰的朱棣再次被激怒,決計發動對瓦剌的遠征。這並非朱棣喪失理智,而是因爲馬哈木大有統一蒙古之勢,漠北均勢只有通過戰爭才能維持。但朱棣也並非戰爭狂人,沒有立刻發動大規模的征伐,而是在積極防禦的基礎上進行大戰前的調兵,一個月後,朱棣正式下達了親征詔:

瓦剌殘虜,既弒其主,又拘殺朝使,侵掠邊境,違天虐人,義所當伐。爾等秣馬厲兵,以俟大舉。作爾志奮爾勇,共成大功,毋或慢令以幹軍法。(《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六》)

什麼是忽蘭忽失溫會戰?這場戰役對大明朝來說有什麼意義

與上一次遠征不同,瓦剌遠比韃靼強大,瓦剌首領馬哈木的軍事能力也比阿魯臺和本雅失裏要高出一大截。馬哈木是綽羅斯部出身,綽羅斯部是瓦剌三部中軍事實力最強的一部,也最喜好征伐擴張,後來建立盛極一時的準噶爾汗國的噶爾丹就是綽羅斯部的後代。瓦剌三部經過馬哈木的統一,變得更爲強大。韃靼部以輕裝騎兵爲主,而瓦剌由於遠在明帝國西北,得以避開明帝國的鐵器武器貿易封鎖,向中亞購買了大量鐵器,組建了一支數量龐大的重裝騎兵隊。重裝騎兵古稱“具裝甲騎”,衝鋒能力和作戰效能都遠較輕裝騎兵爲高。具裝甲騎不僅身披重甲,連戰馬也覆蓋鎧甲。作戰時,重裝騎兵會手持3至4米的長槍,平伸向前,依靠戰馬快速奔跑的動能,發動雷霆萬鈞般的衝鋒。故而重裝騎兵在戰場上一般充當決定性的打擊力量。瓦剌重裝騎兵受帖木兒帝國軍隊的影響,着全身札甲,配合鎖子甲及部分佈面鐵甲,甚至還有一些板甲加強部件,如板札式腿甲、護臂甲和脛甲,其戰馬也披金屬鎧甲,有明顯的中亞突厥風格,裝備比一般蒙古裝束的重騎兵要精良。但蒙元時代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瓦剌重裝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矛,每個騎兵腰間還攜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不僅如此,還有作爲前鋒的重型弓騎兵,他們往往在戰鬥中身先士卒,充當擊潰敵軍的角色。

自幼便聰穎非常的“好聖孫”朱瞻基,一語道出了朱棣征伐蒙古的終極目的並非想吞併蒙古,而是通過戰爭將蒙古勢力驅逐到漠北窮荒之地,使其不再對明帝國構成威脅,國家得以長治久安。

朱棣率大軍沿飲馬河倍道而進,六月四日抵達成吉思汗龍興之地雙泉海,即撒裏怯兒(今克魯倫河上游右岸噶老湖附近)。很快,明軍從擒獲的瓦剌間諜處得知,瓦剌首領馬哈木等駐軍在雙泉海西北方向的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朱棣聽後不禁大喜,決戰的時刻終於到了。

朱棣是一個天生的戰士,戰鬥的血液在他的胸中沸騰,他興奮地對將士們說:“朕固知虜不遠矣。”令諸軍厲兵秣馬以待。朱棣親率精銳重裝騎兵向忽蘭忽失溫急速奔襲。爲了鍛鍊皇太孫朱瞻基的尚武之風,朱棣專門撥500鐵騎予其作護衛,令其同行。

什麼是忽蘭忽失溫會戰?這場戰役對大明朝來說有什麼意義 第2張

六月七日,明軍殺至忽蘭忽失溫。瓦剌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攜傀儡大汗答裏巴正屯兵山上,“恭候”明軍多時。忽蘭忽失溫是馬哈木精心挑選的決戰地點,此時的他有足夠的信心戰勝明軍。就戰場態勢而言,馬哈木成功地將明軍引入決戰戰場。更何況,爲了與明軍的虎狼之師一決高下,馬哈木帶了瓦剌的全部家底,包括瓦剌最精銳的3萬重裝騎兵,並且每名騎兵還攜帶從馬三四匹,光是戰馬就不下10萬匹。

面對強敵佔據先機,朱棣毫無慌亂之感。他親自帶領直屬精銳鐵騎駐兵山巔,瞭望地形,有條不紊地作戰規劃。

朱棣望見瓦剌已兵分三路,便令數名重裝騎兵下山與之對陣。於是瓦剌騎兵皆奮力衝鋒,而馬哈木企圖趁重裝騎兵衝下山時的巨大聲勢一舉擊潰明軍。不過,朱棣對此早有準備,命安遠侯柳升領神機營應戰。

柳升指揮神機營連發槍炮射擊瓦剌鐵騎,密集的火力使前面衝鋒的瓦剌重裝騎兵紛紛中彈落馬,當場被擊斃的瓦剌鐵騎就達數百人,剩餘的瓦剌鐵騎很多因爲控制不住被銃聲驚嚇到的戰馬而跌落馬下,遭鐵蹄踐踏而死。很快,瓦剌前鋒已經有了潰敗的跡象。武安侯鄭亨立即率兵追擊,瓦剌也不甘示弱,立即進行反擊,鄭亨本人不幸被流矢擊中,不得不暫時率軍後退。之後,成山侯王通等率兵攻擊瓦剌右部,瓦剌不爲所動。這時,都督朱崇、指揮呂興領神機營疊發神機銃炮,瓦剌鐵騎死者無算。

之後,豐城侯李彬、都督譚青、馬聚率兵攻擊瓦剌左部,而瓦剌鐵騎拼死抵抗,顯示出極其頑強的戰鬥力。雙方在重裝騎兵激烈的對衝砍殺中互有死傷,明軍中勇猛的蒙古籍軍官滿都更是力戰而死。

什麼是忽蘭忽失溫會戰?這場戰役對大明朝來說有什麼意義 第3張

屯兵山上的朱棣遙望山下,明軍與瓦剌的交戰已經進入白熱化,尤其明軍在東線和西線的戰鬥更是處在合刃的關鍵時刻。於是朱棣身披重裝騎兵甲冑,親率數千直屬精銳重裝騎兵,從山巔直衝瓦剌主力中央。直屬精銳是明軍中的王牌部隊,是明軍重裝騎兵精銳中的精銳,分爲重型弓騎兵和重裝重甲的鐵甲騎兵,將士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連配備的戰馬也是精挑細選。已在激戰中體力消耗殆盡的瓦剌鐵騎,突然遭到朱棣直屬精銳鐵騎這支生力軍的一記重拳,開始全線潰敗。明軍見瓦剌開始後退,士氣大振,立即全軍突擊,連步兵都開始投入戰鬥,“殺其王子十餘人,斬虜首數千級”,“盡收其牛羊駝馬十餘萬而歸”。馬哈木倉皇率剩餘瓦剌軍向西逃竄。明軍乘勝追擊,馬哈木只好率軍隊反擊,仍被明軍擊破。


明軍一直追擊到土剌河(今蒙古國中部圖拉河),生擒瓦剌軍數十人,馬哈木、太平等脫身遠遁。此時已近黃昏,見明軍還未收兵,皇太孫朱瞻基遣騎兵四處偵查,得知瓦剌敗走。朱棣剛還軍帳中,皇太孫即入見,爺孫倆就是否繼續追擊展開討論。朱瞻基認爲經過白天的打擊,瓦剌早已被嚇破了膽,目前已經敗走,都沒有地方休整,必然不敢反擊,應當及時班師。朱棣竟然接受了皇太孫的建議。第二天,諸將請命追擊瓦剌殘餘,但被朱棣以“寇窮矣,何用遠追”爲由拒絕。

以明軍強大的實力,足以對瓦剌展開更爲深入的追擊,那麼朱棣爲何會主動放棄全殲瓦剌的良機呢?這可能是因爲朱棣對漠北的戰略一直是維持蒙古諸部勢力的平衡,只有如此,蒙古才能永遠保持分裂。忽蘭忽失溫大會戰後,瓦剌已經元氣大傷,如果徹底消滅瓦剌的話,東邊的韃靼會迅速填補瓦剌的空白,繼而統一蒙古。這是朱棣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保留一箇中衰的瓦剌對明帝國是有好處的。

什麼是忽蘭忽失溫會戰?這場戰役對大明朝來說有什麼意義 第4張

瓦剌在忽蘭忽失溫的慘敗,對其整個歷史具有深遠的影響。首先,在戰敗後的第二年,瓦剌三王——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聯袂遣使嚮明廷謝罪。從此,自永樂十二年到正統十四年(1414—1449年)土木堡之變的35年間,瓦剌與明帝國基本和諧相處。其次,在綽羅斯部首領馬哈木喪失幾乎全部精銳後,原本就是勉強臣服的太平和把禿孛羅開始與馬哈木分庭抗禮,瓦剌又一分爲三,直到馬哈木之子脫歡再次統一瓦剌。最後,當稱霸蒙古的雄圖被朱棣無情地摧毀後,馬哈木只能將經略的目標轉向中亞。1416年,勢單力孤的馬哈木在裏海地區陣亡,一代梟雄就這樣黯然退出歷史舞臺

朱棣第二次遠征蒙古得勝後,韃靼、瓦剌再次臣服於明帝國,明帝國作爲東亞宗主國的地位再次加強,漠北草原勢力又恢復均勢。永樂中期,暫時解除了北顧之憂的明帝國,達到了極盛期,帝國的版圖面積達一千多萬平方公里:東達庫頁島及外興安嶺;西至西域哈密,統治觸角深入青藏高原;北方邊界推進至漠南;南極今越南中部,西南諸土司幾乎囊括整個中南半島。“幅員之廣,遠邁漢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