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袁紹爲什麼敢跟董卓直接起衝突?董卓爲什麼沒有直接除了袁紹?

袁紹爲什麼敢跟董卓直接起衝突?董卓爲什麼沒有直接除了袁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袁紹,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中平六年八月,董卓乘十常侍之亂,強行帶兵入京,又陰差陽錯,挾持了逃難的少帝劉辯和弘農王劉協一行。從此,董卓仗着驕兵悍將,挾天子亂政,滿朝文武在董卓的刀下戰戰兢兢。

袁紹爲什麼敢跟董卓直接起衝突?董卓爲什麼沒有直接除了袁紹?

袁紹與董卓的直接衝突,來自於董卓的廢立提議。董卓爲何要廢掉少帝劉辯?原因有三,一是清除何太后的影響,何進在世時締造了“泛何氏家族”勢力,對董卓來說是威脅;二是劉協由董太后養大,董卓自稱與董太后本家,劉協上臺,他多少跟外戚沾點邊;三是藉機樹立個人威信,鞏固個人勢力。

袁紹當即表示反對,你廢嫡立庶,大家未必心服,這事要跟太傅(袁隗)商量。董卓大怒,手按寶劍大聲呵斥:“你小子敢跟我頂嘴,天下大事,我想怎麼做,誰敢反對?”袁紹不甘示弱:“天下英雄多得是,難道就你董卓一人!”說罷提刀拱手而出。

《三國演義》比《後漢書》描寫得更精彩,說雙方拔劍相向。董卓說:你難道想試試我的刀快不快嗎?袁紹針鋒相對:你的刀快,我的刀未嘗不鋒利!

按當時的情形看,袁紹這麼做,大有雞蛋碰石頭的意思。董卓進京後,以西涼兵爲依靠,完全掌握了軍權和行政大權,袁紹雖然還掌握着司隸,可與董卓比差距懸殊。那麼袁紹哪來的膽子,跟董卓叫板呢?

首先這是袁紹心態失衡下的表現,不夠理智,董卓顧慮太多,否則袁紹會因此付出生命代價。

“十常侍之亂”是袁紹一手策劃和推動的政治事件,假如他的計劃順利實施,結果就是:左右豪門士族集團的宦官勢力徹底被清除,同時士族集團將完全架空皇權,連外戚都要附從於豪門士族集團。

作爲豪門集團的代表人物,毫無疑問袁紹及其家族,將成爲帝國無冕之皇!

可惜何進固執,導致計劃走形;可恨董卓霸道,不顧皇命強行摘桃子;可惱自己,引狼入室搬起石頭砸傷自己的腳!

袁紹爲什麼敢跟董卓直接起衝突?董卓爲什麼沒有直接除了袁紹? 第2張

說實話,“十常侍之亂”名不副實,應該叫“袁紹之亂”,是他的野心和昏聵,一手推到了搖搖欲墜的東漢帝國。本質上,袁紹與董卓之爭,是狗咬狗!

袁紹爲了實現個人野心,赤膊上陣,像一條搶食的野狗,咬得精疲力盡,累得呼哧帶喘,一扭頭髮現自己的果實被另一條野狗叼走了。尤其可恨的是,這條狗比他兇悍,惹不起。

所以,袁紹只能以嗚嗚狂吠,表達自己的憤懣,齜牙咧嘴宣示自己的存在。

董卓如果想殺掉袁紹,其實很輕鬆,可是他有顧慮,想拉攏袁紹,而不是消滅,袁紹準確把握了董卓的這個心理。那麼董卓的顧慮何在?爲何要拉攏袁紹呢?

這就是袁紹敢跟董卓叫板的第二個原因:袁氏家族的實力太強大。

袁紹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開口自稱“四世三公”。所謂四世三公,是指袁紹以上四代,有五人出任朝中的“三公”,即司徒(丞相)、太尉(大司馬)、司空(御史大夫),是東漢末期,最牛的豪門士族,也僅有楊氏一族可以與他們媲美。

這種大家族,藉助朝中的影響力,四五代之後,發展成龐大的政治勢力,從地方到中央,到處都是家族子弟、姻親關係和門生故吏。一句話,袁家人到走哪兒,都是當地勢力吹捧的對象和天然的領導核心。

董卓雖然靠武力控制了朝政,可是要想讓人心服口服,靠刀把子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取得當朝主流政治勢力的支持,比如袁氏。

袁紹爲什麼敢跟董卓直接起衝突?董卓爲什麼沒有直接除了袁紹? 第3張

歷史把董卓描繪成土匪,其實有失公允。董卓也是讀書人,士族家庭出身,只不過其父只是個縣裏的都尉,算不上豪門。董卓文武兼備,尤其尚武,他爲人豪俠仗義,在西羌部落中聲望極高。

東漢時期,與西羌摩擦不斷,始終無法根治,出了董卓這麼一位牛人,政府樂得授予他一個職位,靠他個人影響力擺平西羌。董卓就是這麼走向政壇,併成長爲涼州軍閥的。

作爲士族階級一員,董卓很清楚,要想控制朝局,比的是誰背後的政治勢力更強大。隨着宦官勢力、外戚勢力的覆滅,毫無疑問關東士族集團,纔是左右帝國走向的勢力。董卓吃虧就吃虧在他是西涼士族,在洛陽是少數派,所以必須想方設法建立統一戰線。

董卓知道這一點,袁紹何嘗不知。他與董卓叫板時,直言不諱,廢立大事你說了不算,要請太傅做主。太傅袁隗就是袁紹的叔叔,那意思就是,我袁家不點頭,你算老幾?

事實也是如此,董卓後來雖然誅殺了袁隗及所有在京的袁氏族人,可是失去關東豪門士族支持的他,被迫遷都,企圖把政治中心,遷徙到離西涼集團更近的長安。可惜的是,西涼集團也不支持董卓,這就是董卓失敗的根本原因。

袁紹叫板董卓的第三個原因,就是他已經做好了逃離京城,走武裝割據反董之路。

董卓亂政帶來的最大惡果就是,他破壞了圍繞皇權,幾大政治勢力之間的“文鬥”規則,從此全國各地都演變爲軍閥勢力的“武鬥”,徹底打碎了政權的統一。

你董卓可以借西涼兵作亂,我袁紹何嘗不可?以袁氏家族的實力,這還不是毛毛雨!

袁紹爲什麼敢跟董卓直接起衝突?董卓爲什麼沒有直接除了袁紹? 第4張

袁紹跟董卓頂完牛,不敢作停留,掛印出城,出逃冀州。不久,袁術如法炮製,也出逃南陽。離開京師董卓的勢力範圍,袁家兄弟如同龍入大海,依仗家族勢力,在地方招兵買馬,吸納朋黨勢力,迅速變身爲地方軍閥。

到這時候,董卓後悔得直跺腳,他對關東士族集團的拉攏徹底破產了!其實這就是董卓敗亡的教訓之一,他對關東士族集團心存幻想,誤了大事,又不能團結西涼集團,讓自己成了浮萍。

講到這裏,就很清楚了,董卓走向歷史前臺就是火車開進了岔道,它所代表的地方軍閥勢力,與關東豪門士族不可能兼容。

袁紹作爲關東士族集團的後起之秀,雖然受制於董卓的刀鋒威脅,可是他的實力,遠非董卓可比,況且他已經做好了下一步的打算。袁紹對董卓叫板,只是提前發佈的戰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