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康熙提防兒子胤礽,朱元璋卻充分信任朱標,爲何兩者態度截然相反?

康熙提防兒子胤礽,朱元璋卻充分信任朱標,爲何兩者態度截然相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朱元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明太祖朱元璋和清聖祖康熙帝,皆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但是這兩位皇帝在繼承人身上的問題對比卻很耐人尋味。同樣是父子,康熙對自己的兒子胤礽充滿了提防,最後搞得一點親情都沒有;而朱元璋卻很信任朱標,父子之間親情很濃。

這個事件背後的原因說起來複雜,但概括起來無非三點:

第一:明清兩朝的政治環境問題

作爲明朝開創者,明太祖朱元璋起於微末,對親情非常看重,同時對權力滋生野心、野心滋生迫害的問題看得很透徹,爲了防備兒子之間骨肉相殘,在其稱吳王當年他就將長子朱標立爲世子,建立明朝後,朱標進一步被立爲太子。

爲了打造一個穩固而平和的皇權繼承體系,建國後朱元璋馬上確定了藩王分封制,以藩王爲中央朝廷的藩屏,客觀上減弱藩王與朝臣結黨奪權的可能性,減輕了太子繼位的壓力,如此一來,太子朱標沒有競爭壓力,自然不着急擴張勢力,不着急繼位,也就不存在鋌而走險的風險。

康熙提防兒子胤礽,朱元璋卻充分信任朱標,爲何兩者態度截然相反?

清朝的皇權繼承則不同,既不是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製,也不是蒙古的幼子守竈制度,而是臨死之際才立儲。縱觀整個清朝並沒有形成一種穩固的繼承人制度,完全是“選賢任能”,說白了,誰的拳頭大、腦袋厲害就誰當皇帝。比如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從四大貝勒中勝出;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相持不下,妥協選了順治帝;而康熙的繼位,得益於他挺過了天花病毒,而他的哥哥們全死了……

到了康熙時期,他雖然立胤礽爲太子,但十年後也對太子胤礽的六個兄弟授予爵位和八旗領民。不僅給權,還給人。而某種程度上,源於滿人的固有觀念,這些皇子的旗民也都支持自己領主皇子擁有皇位繼承權,康熙時期著名的九龍奪嫡就此開場。他的兒子們拼命擴張勢力,想盡辦法增加贏面,如此一來,競爭壓力很大的太子胤礽豈會袖手旁觀,自然也要下場,拼盡全力的爭鬥,甚至到了威脅皇權穩固的地步,康熙自己也成爲受害者之一,不得不提防太子胤礽以及其他兒子鋌而走險,像唐太宗李世民那般搞一場軍事政變,殺害兄弟,軟禁自己。如此一來,哪有什麼父子親情之說?

第二:朱標和胤礽的性格問題

在封建專制王朝,皇帝和太子的關係既是父子,也是競爭者,畢竟一個是現任皇帝,一個是下任皇帝。這種涉及到皇權繼承的政治爭鬥,難以避免朝臣出於政治投機而投靠太子,太子勢力一大,皇帝地位就受到威脅,父子相殺的場面因此屢禁不絕。

康熙和胤礽這對父子組合,康熙先不說,太子胤礽雖然久據太子之名,但是他的性格缺陷是很明顯的。根據歷史記載,胤礽十八弟從病重到病死,別的兄弟各個悲痛欲絕,唯獨胤礽一點傷心難過都沒有表現出來,因此被父親康熙評價爲“絕無友愛之意”,而當時康熙年事已高,喪子之痛使其病了一場,這時胤礽竟然“每夜逼近布城裂縫竊視”,說白了,巴不得父親康熙病倒、駕崩,自己早點繼位。

康熙提防兒子胤礽,朱元璋卻充分信任朱標,爲何兩者態度截然相反? 第2張

就此來看,胤礽這個太子是相當的目中無人、薄情寡義。生於皇室,不論爲名聲、地位各方面利益着想,別說政治作秀不及格,智商也是堪憂,連希望父親早死的心思也被人看出來,他若能當上皇帝,那纔是笑掉人大牙,最後父子形同陌路,被二廢太子也在情理之中。

相比之下,朱元璋與朱標父子二人的感情與相處方式在歷代封建王朝中是非常罕見的父慈子孝。這是真實而客觀的評價,而非春秋筆法。

首先父子二人的性格,朱元璋是霸道強勢,朱標是寬仁而溫和,這種組合剛好互補,是很好的,不至於“同性相斥”。此外,朱標這個人不僅具備寬仁溫和,在某些時候他還敢於堅持原則,屬於外柔內剛、光明正大的性格。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殺掉大批功臣,朱標看不下去了,勸父親說殺人太多恐傷了和氣,朱元璋以一根帶刺的木棍作比喻,說想要把木棍交到朱標手上,就要拔掉木棍上的刺,而所謂的木棍就是皇權,所謂的刺就是那羣桀驁不馴、功高震主的功臣們。

結果朱標回了一句:皇帝是堯舜那樣賢德的君主,大臣纔會是擁護堯舜的臣民。

意思是父親您自己不賢明,怎麼能夠怪大臣有異心?毫無疑問這是父子二人的一次政治觀念交鋒,一向寬仁溫和、老實巴交的朱標在這種大事上不肯附和父親,是一個堅持原則的人。此外,他自幼跟隨父親從亂世中崛起,自身情商智商都很高,和父親、大臣、兄弟都有着良好關係,既見識過腥風血雨能處變不驚,也有着豐富的處理政事的經驗,朱元璋自然對這個繼承人非常滿意,很信任他。

康熙提防兒子胤礽,朱元璋卻充分信任朱標,爲何兩者態度截然相反? 第3張

第三:朱元璋和康熙對於兒子的限制問題

皇帝和太子的關係不僅受上面兩點的影響,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皇帝對太子的放權問題,放權過大過小都會出問題。

康熙立胤礽爲皇太子,最早出於感情傾向,但在君臣關係上,很明顯康熙沒有拿捏好放權程度,更沒有主導好胤礽的方向。康熙在伊始立胤礽爲太子,便專門將明奉慈殿作爲東宮,同時將八旗中最重要的旗民交給胤礽,在胤礽成年後還將祭祀等大事都交給胤礽負責,此外,給胤礽安排了最好的教育團隊,最好的生活條件,康熙親征噶爾丹時還讓其監國等等,在所有人看來,權力越來越大的太子胤礽已經是下一任皇帝無疑,就連胤礽自己都這麼想,於是行爲愈發乖張……

這就是所謂的放權過大,使胤礽滋生出野心,幹了很多驕縱之事,康熙一開始也沒及時教導他,一味姑息之愛,最後釀成了悲劇。

反觀之下,在繼承人放權的事情上,朱元璋比康熙更爲高瞻遠矚與厲害。

朱元璋雖然信任兒子朱標,但是在君臣關係上,他很清醒,雖然爲了培養朱標給其一個豪華的開國功臣團隊做老師,但是並沒有立太子朱標爲中書令,使其東宮權力體系獨立於皇權之外,東宮宮屬的人都是朱元璋的心腹,而非成爲太子一黨。也就是說,一開始朱元璋就沒有讓兒子朱標接觸太多權力,不至於使朱標因爲權力而滋生出野心,使朱標在性格上和父子關係上都處於弱勢一方,如此一來父子關係很好,君臣關係也不會超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