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寧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兩者爲什麼有着截然相反的結局

寧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兩者爲什麼有着截然相反的結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寧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明朝實行的是藩王制,歷史上也發生了好幾次因爲藩王反叛而引起的鬥爭,其中比較有對比性的是燕王朱棣與寧王朱宸濠這兩人引發的叛亂。

雖說他們都是藩王造反,但是最終的結果是朱棣成功上位,當了皇帝,而與朱棣相比,朱宸濠卻有了一個截然相反的結局。

都是藩王造反,爲何寧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的結局截然不同?

寧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兩者爲什麼有着截然相反的結局

一、燕王朱棣造反與寧王朱宸濠造反背後的靖難之役與宸濠之亂

1、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是從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由燕王朱棣對建文帝朱允炆主動發起的一次戰爭。

朱元璋在位的時候,爲了防止宦官外戚做大,於是採取了藩王制,將權利牢牢掌握在朱家人手中。

雖然說在分封諸子的時候爲了防止他們擁兵自重,威脅到皇帝的地位,又命令藩王“無詔一律不得進京”,各藩王之間也不能產生太親密的聯繫。接着又出了一個昏招,受前朝歷史的影響,爲了防止權臣竊國,還賦予了藩王們清君側的權利。

《皇明祖訓·法律》記載:“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公元1399年,朱棣將鼓吹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政策的黃子澄等人定義爲“亂臣賊子”,藉口“清君側”,發動了靖難之役。

在這次戰役中,朱棣這個作戰經驗十分豐富的老狐狸憑着一股不怕死的背水一戰精神,最終成功攻下都城,取代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成爲明朝歷史上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

寧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兩者爲什麼有着截然相反的結局 第2張

2、宸濠之亂

宸濠之亂爆發於公元1519年,但是僅僅過去四十三天,就被平定。

與靖難之役相比,宸濠之亂簡直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了,這就是一個原本可以當一個閒散王爺,瀟瀟灑灑度過餘生的人非要作死,最後把自己給作沒了的事件。

至於寧王朱宸濠爲什麼有膽子又有心思去造反呢?這還要從燕王朱棣和第一代寧王朱權之間的糾葛開始說起。

建文帝開始準備削藩的時候,藩王們自然是要誓死抵抗的,有的藩王乾脆選擇抱團取暖,這其中就有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

他們是如何會和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權加入燕軍之後,經常給朱棣草擬檄文,兄弟二人的關係看起來非常好,朱棣爲了讓二人成爲利益共同體,甚至許諾說:“事成之後,平分分天下”。

《明史》:“權入燕軍,時時爲燕王草檄。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

所以朱宸濠反叛的勇氣可能是他的太爺爺第一代寧王朱權給的吧!

寧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兩者爲什麼有着截然相反的結局 第3張

二、都是藩王造反,爲何寧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的結局截然不同?

1、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武帝朱厚照關於“親情”和“名聲”的看法不同

朱允炆因爲“穎慧好學,性至孝”,所以特別受太祖朱元璋的喜愛。

朱允炆登上帝位之後,藩王的勢力逐漸變大,如果繼續放任下去,可能就會威脅到中央,所以在臣子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下開始着手準備削藩事宜。

身爲大明朝名正言順的掌管者,朱允炆相較於藩王朱棣是有很大優勢的,所以想要完全鎮壓朱棣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後面的結果也驗證了這個猜想。

但是由於建文帝朱允炆雖然生在皇家,但是對於“親情”和“名聲”還是比較看重的,所以即便朱棣在已經面臨強弩之末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對手下說:“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詳之甚。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之名。”

這裏的重點是朱允炆不想揹負殺害自己親叔叔的罪名,招致天下罵名。面對皇帝的這個詔令,士兵們在對待朱棣的時候自然會束手束腳,作戰時“莫敢一矢相加遺”,讓朱棣多少次死裏逃生。

《明史》記載:“燕王數危矣,諸將奉帝詔,莫敢加刃,王知之,每奔北,獨以一騎殿後,迫者不敢追。”

寧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兩者爲什麼有着截然相反的結局 第4張

就這樣,原本可以一擊必殺解除後患之憂的朱允炆,最終削藩不成,自己反而又被拉下了皇位,因爲最後朱棣以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勢,東山再起,成功地登上了帝位。

而寧王朱宸濠雖然說在輩分上也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叔叔,但是明武宗不是第二個建文帝朱允炆,他雖然說是一個混不吝的皇帝,耽於享樂,但是一旦和他的皇位掛上鉤的事情,他還是能夠分得清的。

自古天家就沒有親情可說,皇帝看重你,只因爲你聽話,哪一日不聽話做出威脅到他地位的事情,他也是會反抗的。

所以,在知道寧王朱宸濠反叛的時候,武宗朱厚照乾脆就選擇大義滅親,管他會不會揹負殺害叔叔的罪名。

正是因爲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武宗朱厚照對“親情”和“名聲”的看法不同,所以他們最終的結果是朱允炆的帝位被朱棣取代,而混不吝的朱厚照卻能在鎮壓寧王之亂之後繼續安穩地坐在皇位上。

寧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兩者爲什麼有着截然相反的結局 第5張

2、黃子澄對上能人王守仁,對待敵軍策略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建文帝在削藩之際,採納了黃子澄的建議。

《明史》記載:“時諳王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帝納齊泰、黃子澄謀,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

先是將削弱勢力較小的藩王,隨後再去對付勢力強勁的燕王,這個戰術原本就有諸多漏洞,擒賊先擒王難道不知道嗎?

如果先削弱最難搞的燕王朱棣的權利,剩下來的“蝦兵蟹將”根本就不足爲懼了,可惜黃子澄採用了完全相反的戰術,結果逼得朱棣選擇背水一戰,奮力抵抗,偏偏這種人的作戰力量是最強的,因爲不成功便成仁,背靠懸崖,他們不加把勁,最終的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而在鎮壓宸濠之亂時,王守仁先是以“疑兵之計”迷惑朱宸濠,使得朱宸濠一直將信將疑,不敢進攻南京。經過十多天的等待,朱宸濠才發覺自己上了當,明廷壓根就沒有派出20萬大軍鎮壓自己,於是就放了心,選擇繼續南下,攻取安慶。

其實安慶當時就相當於是一個用來釣魚的誘餌,朱宸濠取得安慶之後,打算繼續南下進攻南京時,後院起火了,原來是王守仁用了調虎離山之計,在朱宸濠南下的時候進攻他的大本營南昌,使得寧王不得不放棄繼續進攻南京的打算,最後在返程的途中被王守仁大軍一舉大敗,宸濠之亂僅僅過去了43天就被王守仁成功鎮壓。

以黃子澄採用“迂迴戰術”來對比王守仁的“快刀斬亂麻”,因爲他們對待敵軍的策略不同,導致最終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寧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兩者爲什麼有着截然相反的結局 第6張

3、朱宸濠和朱棣面對的政治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這一點纔是最基礎的。

拿燕王朱棣當時面臨的情況來看,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之後,各個藩王的勢力已經很大了,爲了不讓藩王的勢力繼續張達,最終形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朱允炆決定削藩。

當時官員們針對應該先削誰發生了爭執,齊泰認爲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反對,他認爲以燕王目前的表現來看,他有功無過,所以爲了爭取輿論支持,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朱允炆權衡之後,最終選擇採用黃子澄的建議,將難搞的朱棣留在最後。

然而就像打遊戲一樣,我們等來的不是朱允炆虐殺朱棣的結果,而是朱棣“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成功將建文帝拉下了皇帝的寶座自己取而代之。

在建文帝沒有打算削藩之前,朱棣即便有反心,也不會立即發動政變,而是會選擇徐徐圖之,畢竟有其他藩王虎視眈眈。但是朱允炆削藩之後,即便朱棣原本不想造反也被逼着要造反了。所以在面對寧王朱權的時候,也說對他說自己是不得不反。

《明史》記載:“權邀燕王單騎入城,執手大慟,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謝罪。”

寧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兩者爲什麼有着截然相反的結局 第7張

朱棣

而對比朱棣“萬般無奈”的造反,寧王朱宸濠想要造反就完全是出於個人私慾了,除此之外行爲還非常不端正。

《明史·諸王二》記載:“擅殺都指揮戴宣,逐布政使鄭嶽,御史範輅,幽知府宋以方。盡奪諸附王府民廬,責民間子錢,強奪田宅女子,養羣盜,劫財江、湖間,有司不敢問。”

不管名聲正不正,還沒有當上皇帝就這樣任意打殺,行不義之事,這樣的人又怎麼會得到別人的支持呢?

雖然說明武宗朱厚照是一個沒有什麼作爲的皇帝,但是人家也是明朝江山名正言順的繼承者,所以對比朱棣的“不得不反”,寧王朱宸濠的造反顯得有點莫名其妙,師出無名。

對奉行正統的封建王朝來說,寧王朱宸濠既沒有朱棣的能力也沒有名正言順起兵造反的藉口,一切只是爲了他自己的私慾,高下立現,所以不能取得成功也是意料之中。

寧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兩者爲什麼有着截然相反的結局 第8張

朱宸濠

總結:

都是藩王造反,寧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的結局卻截然不同,歸根究底的原因還是在於領導班子的問題。靖難之役由於上到建文帝朱允炆下到臣子黃子澄都選擇採用迂迴的懷柔戰術對待虎狼一般的朱棣,結果自然是討不了好處,而宸濠之亂中,雖然明武宗朱厚照算不上一個明君,但是遇到關乎自己皇位的事情他還是比較拎得清的,又有能臣王守仁,配上草包朱宸濠,想不贏都難。

參考資料:

《皇明祖訓·法律》

《明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