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歐陽修爲什麼一直跟狄青過不去?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歐陽修爲什麼一直跟狄青過不去?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北宋仁宗年間,是一個"網紅"、"大V"頻繁出現的時代。

無論是"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柳永;還是大搞"炫富直播"的"紅杏尚書"宋祁;抑或是"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官員楷模包拯......這些人都在宋仁宗時期留下了自己的傳說和故事,並被後人傳揚至今。

雖然這些人都是不世出的英傑,但星光最爲耀眼的,還得數那一文一武的蓋世人物——論文,應首推歐陽修;論武,則非狄青莫屬。

歐陽修自不必說,上承盛唐傳統,下啓一代文風,是宋仁宗時期的文壇領袖,蘇軾、蘇轍、曾鞏等"文豪"級的人物都可說是他的"門生"。

歐陽修爲什麼一直跟狄青過不去?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統領文壇的同時,在學問上,歐陽修主修《新唐書》、獨著《新五代史》;在做官上,主政多個地方都政績卓著,一直做到參知政事、太子少師......可以說,歐陽修真正做到了儒家所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堪稱千古文臣典範。

狄青就更了不得了,在北宋這個素來積弱的朝代裏,狄青算的上是頭一號的猛將。他從行伍出身,但凡上陣,狄青必是"臨敵被髮、戴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造型和作風都相當生猛。

歐陽修爲什麼一直跟狄青過不去?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第2張

狄青在西北邊陲歷經大小二十五戰,打得西夏軍隊聞風喪膽,後來又在廣西平定儂智高起義,曾官至樞密使,與北宋開國功臣曹彬並列,成爲整個北宋史上唯二軍人出身的最高軍事長官。

尤爲可貴的是,狄青雖然身居高位,但爲人始終謙遜守距、進退有節,治軍又寬嚴有度,深得士兵愛戴,就連宋仁宗也對他眷顧有加,稱其爲:"朕之關張也!"

按理說,宋仁宗一朝,內有賢臣、外有良將,正應該同心協力,爲朝廷出力。但是,這兩個人不僅沒有變成蕭何與韓信這樣配合默契的搭檔,反而內耗不斷,最終將大宋崛起的最好時機白白浪費掉了。

歐陽修的"歪狀"

說實話,這兩位名臣之間的所謂"矛盾",絕大多數是歐陽修挑出來的。

宋仁宗至和三年初(1056年),歐陽修給宋仁宗上了一道著名的奏摺——《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之任》

這道奏摺之所以出名,就在於它壓根是篇"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文章,如果論起造謠水平,它與秦檜所炮製出的"莫須有"罪名要高明的多了。

讓我們來看看歐陽修這位大文豪是如何向宋仁宗告歪狀的:

——"今臣所言者,乃天下人皆知而陛下未知者......其故何也?蓋其事伏而未發,言者難於指陳也。"這是先埋下伏筆:我說的這事兒還沒發生,所以就算沒證據,您也不能怪我。

——"從前國家難得將帥......如青所爲,尚未得古之名將一二。但今之士卒,不慣見如此等事,便謂須是我同類中人,乃能知我軍情而以恩信撫我。"這是說:狄青之所以受士兵愛戴,一是因爲之前的那些"豬隊友"水平太差,二是狄青原本就是士兵出身,其實狄青水平也沒多高,您可不能給他蒙嘍!

歐陽修爲什麼一直跟狄青過不去?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第3張

——"武臣掌機密而爲軍士所喜,自於事體不便,不計青之用心如何也。":狄青身居高位,又有士兵愛戴,哪怕狄青現在沒想法,也是隱患!

——"伏望聖慈深思遠慮,戒前世禍亂之戒,制於未萌。":我歐陽修可是修過五代史的人,那時節,凡是手裏有兵權的可全造反了,現在離那時候還沒多少年呢,您掂量着辦吧!

將這篇奏摺從頭讀到尾,不禁讓人感嘆:歐陽修能夠被稱爲一代文豪,的確是有道理的——這一篇文章,寫得四平八穩、論述有力、令人信服,除了滿篇都是"捕風捉影、誅心之論"以外,簡直沒毛病。

歐陽修認爲,這篇奏摺縱然要不了狄青的命,至少也得讓他來個連降三級。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奏摺遞上去許久,宮裏卻一點消息也沒有。

原因很簡單:雖然歷史上的宋仁宗脾氣比較好,卻不是傻子:國家正是用人之際,不用狄青,難道讓你去帶兵打仗?!

於是,在拜讀過這篇煌煌奇文後,宋仁宗一邊讚歎歐陽修文筆了得,一邊耍了一招"如封似閉",把奏摺扔到一邊了事。

按理說,宋仁宗這樣的行爲就等於表態:狄青朕還用的着,你們少囉嗦!

這一招可能以往都很好使,但這一次,宋仁宗大大低估了歐陽修要批倒批臭狄青的決心。

從至和三年五月開始,多地連續數十天大雨不斷、江河氾濫。開封城裏被洪水沖塌的房屋不計其數,就連皇城的大門也被大水沖壞了。

歐陽修爲什麼一直跟狄青過不去?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第4張

看到這個場景,宋仁宗心裏不禁有點打鼓,於是,他按照代代相傳的迷信精神,要求羣臣上書,對朝政進行批評,還特別註明——不能藏着掖着,實話實說!

就在這時,歐陽修又跳出來了,這次他的文章題目直白得多——《上仁宗論水災》,不過篇幅有點長,還分了個上下部。

但實際上,這篇奏摺如果與上一篇相比,相當枯燥無聊,中心思想就一條:只要把狄青處理了,洪水自然會退!

雖然文章水平比較一般,但這次歐陽修的把握卻更大,因爲他挑了一個絕佳的時機——

第一,按照"天人感應"的理論,這次洪災開始讓宋仁宗對施政、用人等方面開始產生自我懷疑。

第二,皇上既然下詔要求羣臣"實言時政闕失",自然不能說過就算了,肯定會拿出一個態度來。

所以,歐陽修在奏摺中放出狠話:"今欲救大弊,弭大患,如臣前所陳一二大計,既未果爲,而又不思衆賢以濟庶務,則天變何以塞,人事何以修?"

面對着咄咄逼人的歐陽修,再加上文彥博等大臣也紛紛附和,宋仁宗終於動搖了。

就在這一年八月,狄青被罷去樞密使職務,貶至陳州(今河南淮陽),僅僅半年後,狄青就在憂懼抑鬱中去世,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歐陽修爲什麼一直跟狄青過不去?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第5張

歐陽修爲什麼要和狄青過不去?

如果按照現在人的眼光來看,歐陽修彈劾狄青的行爲屬於典型的"損人不利己",甚至有人將歐陽修描述成爲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小人,還把北宋外戰不利的大帽子扣在他的頭上。

但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詆譭狄青,的確是歐陽修政治生涯中爲數不多的"黑點"之一,但荒謬的是,從歐陽修自身的角度來看,他所做的這件事,完全出於對宋朝的赤膽忠心。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認真總結了唐朝覆滅、五代混戰的原因,得出了一個結論:武將權利太大,國家就要完蛋!從這時期,"兵將分離""重文抑武"就成爲了宋朝的一項基本國策,一直延續下來。

平心而論,趙匡胤的這項政策,的確是有效地改變了唐末以來武將柄國的狀況,保證了國家和政府的穩定,但隨着宋朝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這項政策的弊端也就逐漸顯露了出來,而其中最要命的,就是在宋朝文臣中形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潛規則:"武將都是不可信任的!"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宋朝武將活得相當苦逼:宋朝開國功臣、三朝元老曹彬,雖然官居樞密使,但在路上見到士大夫的車仗,也得主動避讓;與狄青同一時代的名將王德用,只因爲相貌長得奇特(大黑臉膛),就屢次受到言官的彈劾,逼得宋仁宗將他降職;當狄青還在定州任職時,一位名叫劉易的普通秀才,居然敢稱狄青爲"黥卒"......可見,在宋朝當武將,基本就相當於"二等公民"。

歐陽修爲什麼一直跟狄青過不去?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第6張

狄青的問題在於,作爲一個武將,他實在太得皇帝的器重了:皇佑四年(1052年),宋仁宗就曾經不顧衆多大臣的反對,將狄青從彰化節度使提拔爲樞密副使;就在同一年,宋仁宗又要提拔狄青爲樞密使、同平章事,而當太師龐籍提出要去中書省商量商量時,宋仁宗居然說出了這樣的話:"去什麼中書,就在門口商量,朕就在這兒等着!"(勿往中書,只於殿門邠門議之,朕坐於此以俟)

這份恩寵,縱觀兩宋期間所有武將,狄青基本上是頭一份兒。

另外,狄青深得人望,不僅士兵愛戴,就連普通市民,許多也是狄青的"腦殘粉"——據記載,當時狄青外出時,都會引起市民圍觀,人氣可見一斑。

可以想見,作爲專攻唐史、五代史的專家,看到紅到發紫的狄青,歐陽修很難不將他與朱溫、李克用等梟雄聯繫起來。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消除這其中可能存在的妒忌成分,但歐陽修最大的動機,肯定是爲了維護他所謂"文尊武卑"的王朝正統。

所以,生於這個時代的狄青,終究是要倒下的。

殺死他的,正是他所效忠的王朝自身的缺陷和荒唐,而歐陽修,只不過是一個執行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