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萬象 > 歷史劇 > 《情深緣起》是小說改編的嗎?故事背景是什麼?

《情深緣起》是小說改編的嗎?故事背景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1月20日晚間,電視劇《情深緣起》悄然上線,正版視頻平臺開播。該劇第二署名編劇張愛玲,曾用名《半生緣》,顯然是根據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改編而來。不過,這次改名上線,最大原因,應該是照顧原著粉絲的情緒。這部《情深緣起》對原著小說《半生緣》的改動,還是有不少的,甚至於可以說,把原著的味道已經改沒了。換成《情深緣起》,反倒是合適。

《情深緣起》是小說改編的嗎?故事背景是什麼?

聊劇作之前,先聊幾句張愛玲的小說。張愛玲的小說其實不容易影視劇化改編,雖然大量的影視工作者喜歡改編張老師的作品。好多知名作家都說過,頂級的小說,沒法改編成影視劇。引用這話,倒不是說張愛玲小說頂級,而想說,像張愛玲這種小說風格極度女性私密化的,不容易形成敘事橋段,更容易形成散文詩。

把張愛玲的小說拍攝成爲影視劇內容,編劇和導演,都需要具備女性私密化影像語言的能力,至少應該知道,女性用鏡頭語言怎麼說話。如果男性編劇或者導演強行進入這個領域,一定會成爲一種PPT化的語言,光剩下美好的圖片加上張愛玲式的文字了,無法形成情緒連貫的故事。

對於張愛玲的小說,我個人審美能力不及,欣賞不來。張老師熱,好像是分兩個時期。解放前,張老師的作品熱過一段時間。後來,隨着張愛玲遠走,她的作品也就銷聲匿跡了。後來,改開之後,張愛玲老師的美國教授朋友,對老張的作品很是推崇,國內也就跟着熱起來了。朋友之間,互相拔高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奈何,美國教授在領域內位置很高,他說好,國內也就跟着研究起來了。一研究,也就成了“張愛玲學”了。

回到張愛玲小說《半生緣》當中。這部小說,其實是張愛玲小說當中,較爲適合讀者趣味的,還沒有那麼的女性私密化。這本小說最早的時候叫《十八春》,和當時流行的鴛鴦蝴蝶派的小說內容區別不大。民國時期,其實出了不少鴛鴦蝴蝶派的高人,寫的都不錯,但缺少知名大教授的鼓吹,作品又沒有旺盛的生命力,最終也就銷聲匿跡了。張愛玲是時隔幾十年後,還有漢學專家願意友情式“吹捧”。

像張愛玲的這個《十八春》,題材和內容上都不新鮮,無外乎家裏孩子多,生活困難,姐姐成了失足婦女,而妹妹堅持上學,弟弟們嗷嗷待哺,大家都不容易,爲了延續這種不容易,就進入到鴛鴦蝴蝶派善用的談戀愛的調性當中,用真愛不得的方式,讓讀者們也覺得“真不容易”。如果您願意翻民國的舊報紙,這類小說,鋪天蓋地。好多大學圖書館裏邊,都藏民國舊報紙。

張愛玲在《十八春》的故事上,沒有什麼亮點可言,甚至於就是取材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的爛俗內容的。包括後來的瓊瑤,其實是一路人,都是從民國鴛鴦蝴蝶派那羣作家作品當中“使勁借鑑”。這個《十八春》也就是後來的《半生緣》,讓其較爲出色的地方,是它呈現了張愛玲自身的一種女性私密化寫作的言語狀態。很多讀者滿足於這種女性私密化的情感言語。

但張愛玲和基本上所有鴛鴦蝴蝶派的通病問題,就是有情愛,無地氣,一邊嚷嚷着想要真實,一邊無以觸及優秀作家能夠觸及的真實。張愛玲的技巧就是,用女性私密化情感語言,去觸碰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從而帶來一種情緒上的虛假真實。所以,張愛玲的小說,太容易影視化成PPT,太不容易形成真正的劇本文本——要故事,就要扔掉那些所謂的精彩言語,要言語,就必然傷害故事。

然後我們回到蔣欣、劉嘉玲版本的《情深緣起》當中。這部電視劇有一個好的地方,直接把《半生緣》打回原形了,讓它真真切切地成了民國鴛鴦蝴蝶派那批製作出來的爛俗狗血內容了。其實,編劇拿捏張愛玲的能力還是很強的,這部電視劇的劇本文本,也是很接近張愛玲的,只是在具體的橋段處理上,拋棄了張氏言語的絮叨,轉而用更符合影視化的臺詞。但觀衆不認可了。爲什麼呢?因爲扔掉張氏言語,就等於扔掉了羊頭,只剩下實際售賣的狗肉了。

《情深緣起》是小說改編的嗎?故事背景是什麼? 第2張

所以,在《情深緣起》當中,編劇導演又不敢完全扔掉,使勁找一些張氏言語的零碎。反映到具體的劇情內容當中,就是讓劉嘉玲獨白,讓蔣欣獨白,讓鄭元暢獨白,然後配合上勾兌出來的上海灘街道,再給一點配樂。這就是郭敬明《小時代》的典型創作方式。《情深緣起》想要找張愛玲的味道,最終,只能出現郭敬明式的味道。郭敬明的語言風格,繼承的就是張愛玲、瓊瑤等人。

而這部電視劇,不知爲何,要啓用劉嘉玲做主演。劉嘉玲應該在這部電視劇當中飾演奶奶纔對。年齡太大了,觀衆不信了。百樂門再沒人,也不會讓近60歲的女人出來跳舞並且成爲花魁啊。祝鴻纔再娶不上媳婦,也不能娶一個五十好幾的女人啊。顯然,編劇導演對民國百姓的平均壽命有誤解。容許我多說幾句平均年齡的事情。

1949年之前,中國從未計算過全國的人口平均壽命。只在三四十年代,有部分學者根據有限的地區性人口調查資料,計算過人口平均壽命。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學者Harry E.Seifert在1933年的統計。“民國平均壽命只有35歲”,即出自他的研究結論。

Seifert當時依據的,是金陵大學對1929-1931年對100多個縣共38256戶農家的調查資料。其中記錄有2817名男性死亡人口和2682名女性死亡人口。結論認爲,男性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是34.85歲,女性是34.63歲。

還有一種說法,說城市人口的平均壽命要長一些,基本上在40歲略上一些,但也沒長到什麼地方去。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事情。所以,在《半生緣》的時代,顧曼璐怎麼叫老呢?那個年代的百樂門,女人過了20歲,就算老了,到了30歲,就真的是老年人了。一定要把人物放到具體的時代當中去。因此,讓蔣欣演顧曼璐,年齡上就非常合適了。讓張子楓、趙今麥她們這個歲數的演顧曼楨,才合適。

觀衆諷刺《情深緣起》是老年版《半生緣》,諷刺有效、精準。《情深緣起》的問題很多,但追究起來,其實都是張愛玲小說的本身問題。張氏小說,原本就不適合影視化改編,原本就缺少地氣。《情深緣起》最後拍成了《小時代》,也有必然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