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王大珩的主要成就分別有哪些 他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

王大珩的主要成就分別有哪些 他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主要成就

成就概況

王大珩先生對中國技術光學、激光、光學計量、光學玻璃和光學工程等研究較深,指導研製成功多種光學觀察設備,爲中國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光學精密機械、空間光學、激光科學和計量科學的創建和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王大珩的主要成就分別有哪些 他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

王大珩先生的主要成就有建立了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與王之江院士一起主持了中國第一臺激光器的研製;建議設立863項目;參與了航天測試的研製工作,研製了跟蹤經緯儀;關注計量研究工作,擔任國際計量委員會的委員;關注中國的遙感工作,中國發射的一系列遙感衛星,是在王大珩的指導下進行的;建議成立中國工程院;建議中國自制大飛機;建議中國設立光學工程專業;建議成立中國光學學會和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建議科學院和工程院做國家的諮詢工作;建議重視中國的人才培養;對中國的儀器儀表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等。

科研貢獻

對國防光學工程的貢獻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王大珩和他領導的長春光機所轉向以國防光學技術及工程研究爲主,先後在紅外和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和空間偵察攝影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參加了中國第一次核爆炸試驗,指導改裝了普通高速攝影機用於火球發光動態觀測;他爲建立國防光學工程的學科基礎,最早在國內領導開展大氣光學和目標光學特性研究;他在太陽模擬器和空問偵察相機的研製中提出了先進的技術方案。

1960年,爲適應國防工程的需要,國家提出了研製大型精密光學跟蹤電影經緯儀的任務。在王大珩的技術指導下,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終於研製出了超過原來設計指標的中國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開創了中國獨立自主地從事靶場光學觀測設備研製和小批量生產的歷史。在這項工程中,王大珩任總設計師。他對作用距離進行了周密的技術分析,綜合考慮了目標與天空背景的對比度、大氣衰減與抖動、光學系統與攝影底片分辨率、跟蹤過程的平穩性、人眼能分辨的物像大小及其閾值對比度等各種因素。這些分析,是儀器總體設計和確定光學系統的孔徑、焦距、快門曝光時問等參數的主要理論依據。他在光學系統結構、光學玻璃、光學鍍膜、光學加工、光學檢驗等各專業領域的廣博知識和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指導當時和後來各類光學工程的研製並取得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王大珩的主要成就分別有哪些 他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 第2張

光學玻璃的光學均勻性是光學玻璃的重要質量指標之一。王大珩在長春光機所領導的多種國防光學工程項目中,大尺寸特殊優質光學玻璃是不可缺少的關鍵材料,這是工程項目能否達到高性能的技術基礎,也是長春光機所光學玻璃的特色。這類玻璃尺寸大,光學均勻性要求高,玻璃中不僅殘餘應力小,還要求是對稱分佈,因此只有從玻璃退火的基研究入手,採用新工藝技術對大尺寸玻璃作超精退火處理,才能達到目的。王大珩爲此進行了創造性的工作。他認爲由退火過程引起的光學不均勻性,內部熱應力的作用是主要因素。這一思想,是他在英國工作期問從實驗中體會到的。四十年後,由他指導的博士生進一步證實:玻璃退火引起的折射率增值與熱應力成正比線性關係。這一結論對於提供大塊光學玻璃以保證光學成像質量至關重要。

在王大珩領導長春光機所承擔靶場跟蹤經緯儀任務的過程中,曾出現過“半杆子”和“一杆子”的爭論。所謂“半杆子”就是說研究所只要搞設計和技術攻關研究,整套設備的製造應由產業部門承擔;“一杆子”則是從研究到出產品“一杆子到底”全部由研究所完成。王大珩在深思熟慮後認爲:當時的產業部門尚不具備製造此類高精度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條件;加之承擔這類任務,在技術準備方面需要同時研製加工工具和檢測沒備。這些工作的難度不亞於研製經緯儀本身。王大珩的這一思想,也對以後中國科學院內甚至國內許多工程技術型研究所的辦所方針起到了借鑑作用。

1980年5月,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中,在王大珩領導下,長春光機所等研製的激光、紅外、電視、電影經緯儀及船體變形測量系統兩項光學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蹤測量任務,獨立解決了當今世界遠洋航天測量的穩定跟蹤、定位、標校和抗干擾等技術難題。

對發展空間科學技術的貢獻

1965年,王大珩參加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總體方案工作,任中國科學院地面設備組負責人、總體設計組副組長。他對衛星採用的跟蹤體制及地面跟蹤系統的具體技術路線,提出了有見地的看法,並得到採納。

王大珩是中國航天相機技術研究的開拓者,20世紀60年代中,他在長春光機所組建空間對地攝影技術組,後來以這個組的技術骨幹爲基礎,在北京擴建了中國首支航天相機研製隊伍。在他的主持下,1975年成功研製出首臺航天相機。在初期的型號研製中,他極力主張棱鏡掃描式全景相機,實現大面積對地普查觀測;採用同步對星體攝影作爲定位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以後多次相機總體方案論證會上,王大珩十分關注空間惡劣熱真空環境下光學系統及光機結構的動力學特性,保障了相機在空問的穩定運行並獲得高清晰度圖像。

1967年在王大珩的組織領導下,長春光機所承擔大型太陽模擬器的總體設計、加工、組裝及檢測。爲了達到規定的光照均勻度,專門開展了特殊的照明光學設計。在採用多個點弧燈的拼接設計中,基於後期光源輸出功率的新變化,王大珩毅然決定將原方案的37個燈改爲19個燈,從而大大簡化了工程結構,提高了運行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取得了滿意的實驗結果。

對發展激光科學技術的貢獻

20世紀60年代初,激光科學在世界上初露鋒芒。王大珩敏銳地預見到新學科的發展前景,他在承擔重大國防任務的同時,積極支持青年科學家進行激光技術的研究。1961年9月,中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誕生於長春光機所。王大珩在激光器的結構設計中起了重要指導作用。1963年9月,中國科學院召開受激光發射工作會議,他提出建立專門研究機構的建議。1964年,中國第一個激光專業研究所(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成立,他兼第一任所長,組織並指導了激光科研的深入開展。1980年以後,他多次在上海、北京、廈門等地主持國際激光會議。

1986年,在國家高技術863計劃中,他堅持列入強激光技術主題,其後,國內建立了強激光聯合實驗室。1989年初,基於國際上激光核聚變研究的新進展,他與幾位核科學家及激光專家向國家提出開展激光核聚變研究的建議,得到中央領導的支持,使中國成爲擁有該類設備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王大珩在以後多次關於強激光的研討會上,要求大家重視激光的光束質量問題。

對發展中國遙感、色度、計量及儀器儀表事業的貢獻

1976年,由中國科學院和國防科工委聯合組織,王大珩主持編寫了全國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推動了中國遙感工作的迅速發展。1979年,在王大珩的倡議和領導下,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在長春組織了一次綜合性的航空遙感試驗,全國有60多個單位400餘人參加。其後,在他的主持下,實施了“地球資源光譜信息及其應用”研究計劃。有中國十多個單位參加的全國範圍野外測試歷時三年,完成了包括巖礦、水體、土壤、植被、農作物等多方面的地物光譜測量。王大珩還參與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建設,他對地面站的選址定點,機房建設,人才培養,運營服務等多方面提出指導建議,爲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系統成爲國家空間信息的基礎設施和全國廣大遙感用戶重要的技術支撐體系做出重要貢獻。

早在留英期間,王大珩曾學習色度學,回國後他一直關注中國色度學應用於國民經濟中的諸問題。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着手發展彩色電視廣播事業。爲培養彩電專業人員,1973年廣播事業局在長春及西安舉辦了彩色電視學習班。王大珩爲此編寫了《彩色電視中的色度學問題》一書,向全國幾十個單位近百人,講授了色度學原理,指導設計了彩色電視攝像機中的分色棱鏡,解決了當時彩色電視中的彩色復現問題。他還一直關心建立中國色度標準。1988年,在他的積極倡導下,國家成立“全國顏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他任第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1994年,由他主持的“中國顏色體系問題研究”課題組制定的《中國顏色體系》、《中國顏色體系樣冊》正式通過國家標準審查,並作爲國家標準公佈實施。在他的倡議和推動下,《國旗國家標準》、《國旗顏色標準樣品》等國家標準快速制定、製作完成。

王大珩是中國計量科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20世紀50年代,國家計量局初建,他被聘爲技術顧問。當時他在儀器館,指導開設了光度、溫度、長度、電學等計量基準研究課題,多次代表國家計量局出國考察。後來成立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長春光機所前期的計量研究工作,成了計量院某些工作的基礎。

王大珩的主要成就分別有哪些 他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 第3張

在1956年國家制訂十二年科技遠景規劃時,王大珩是儀器儀表事業規劃的主要執筆人,並任國家科技委員會儀器儀表專業組組長。1979年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成立後,王大珩曾擔任過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他曾組織專家向國家提出“關於加快儀器儀表工業發展的幾點建議”。他積極指導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組辦多國儀器儀表學術會議暨展覽會,多年來MICONEX在國內成功舉辦,已發展成爲享譽國際儀器儀表界的知名盛會。2000年,王大珩再次與專家們聯名向國務院領導提出加快儀器儀表工業發展的建議。“兩部一委”爲落實這些建議組成專家調查團,深入調查國內儀器儀表行業現狀。王大珩當時85歲高齡,不辭辛勞地完成上海、浙江、重慶等地的調查研究,並指導寫出了“加快中國儀器儀表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的研究報告。

教育貢獻

王大珩熱心教育事業,特別關心國內光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建國初期,他和龔祖同先生共同建議在大學設光學儀器專業,爲此,1952年最早在浙江大學成立了光學儀器系。

1958年,他又倡導創辦了以光學爲專業的高等院校——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2002年更名爲長春理工大學),他親任院長,親自制定專業、系的設置,並講授基礎課。“文化大革命”後,該校劃歸軍工部門,成爲兵器部門主要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王大珩受中國科學院委託籌辦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1995年更名爲哈爾濱理工大學),兼任校長,該校後劃歸機械工業部。他仍是以上兩所院校的名譽院(校)長。

80年代,王大珩雖然年事已高,而且領導工作繁忙,仍不遺餘力地指導博士研究生。在選定研究課題上,他十分重視理論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並重。內容要有繼續開展工作的前景或應用前景。他對學生論文的審閱修改,詳盡而嚴格,對曾是自己提出的新概念、新思想等等內容,從不計較個人署名。

2007年8月29日,王大珩與丁衡高、母國光、周炳琨三位院士致信溫家寶總理,正式提出建設“中國光學科技館”的建議。

所獲榮譽

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85年,靶場光測設備以“現代國防試驗中的動態光學觀測及測量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王大珩是首席獲獎者。

1995年1月,獲1994年度“何樑何利基金優秀獎”。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王大珩“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1年,榮獲國家“863計劃”特殊貢獻先進個人稱號。

2018年11月,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王大珩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

社會影響

王大珩光學獎

1996年,王大珩出資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設立基金,以其一部分於1996年開始用於“中國光學學會科技獎”的頒發。在2000年3月31日舉行的中國光學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上,決定將該獎的名稱改爲“王大珩光學獎”。

王大珩的主要成就分別有哪些 他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 第4張

爲使“王大珩光學獎”得以連續發展,除王大珩教授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設立基金外,又從以下單位募集了52.8萬元資金。他們是:長春光機所20萬元、西安光機所10萬元、江西光學儀器廠10萬元、成都光機所5萬元、麥克奧迪公司3.5萬元、上海光機所2萬元、北京大學1.3萬元、浙江大學0.5萬元、重慶大學0.5萬元,另有3 個單位計1.5萬元的捐款尚未到位。此項基金已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簽署了《“王大珩光學獎”管理協議》,自2001年5月起該單位接受本會委託管理“ 王大珩光學獎”基金,並承諾在管理期間使基金總額在當年的基礎上每年增加10%,協議有效期爲5年。

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

2005年7月,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在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揭牌成立,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爲目標,實行導師負責制,採取兩段式培養,執行單獨的教學計劃,重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首批180名學員是從6個學院的6個特色專業中選拔出來的優秀學生。凡通過選拔進入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創新實驗班的學生,享受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創新實驗班專項獎學金,每生每年1000元。

紀念銅像

2011年09月29日10時58分,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今長春理工大學)首任院長王大珩先生銅像在長春理工大學東校區第一教學樓前揭幕,王大珩的女兒王森女士,吉林省政協副主席任鳳霞,長春市長崔傑出席儀式併爲銅像揭幕。

2015年9月16日上午,哈爾濱理工大學爲老校長王大珩院士銅像落成舉行了揭幕儀式,並舉辦了紀念王大珩誕辰100週年大會,近600師生代表參加了紀念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