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在戰國時期,七國中都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將領?

在戰國時期,七國中都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將領?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也涌現出大量久經沙場的名將。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如果要選出戰國七雄的代表名將,卻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原因是,有的國家戰力太強名將輩出,要從中選出一個有些困難;而有的國家則是戰力太弱屢遭敗仗,要從中選出一個同樣極爲困難。權衡一番,勉強選出以下七位。

秦國:白起

主要戰績: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

白起,羋姓,白氏,戰國時期秦國郿邑人,楚平王之孫白公勝後代,因人稱勝爲“公孫勝”,故也稱白起爲“公孫起”。白起一生爲秦國效命30餘年,殲敵多達百萬以上,因功受封武安君。在名將輩出的秦國,白起可以說是最具代表的一個。

在戰國時期,七國中都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將領?

白起一生歷經大小戰役70餘次,攻佔城池70餘座,其用兵不拘一格、戰法多變,且極爲善於把握戰機。“伊闕之戰”,白起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擊敗了兵力超過自己一倍的韓魏聯軍;“鄢郢之戰”,則又用掏心戰術,輔以水攻之術,直搗黃龍;“華陽之戰”,白起又採用長途奔襲的方式,出其不意的大敗魏趙聯軍;“長平之戰”,則是以示敵以弱、誘敵深入,然後分割包圍,從而大敗四十五萬趙軍。

同時,白起在打殲滅戰方面,擁有着自己的獨到之處,可以說伴隨着白起職位不斷升遷的,便是六國那一串串鮮血淋漓的傷亡數字。“伊闕之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鄢郢之戰”水淹楚國鄢城溺死百姓數十萬,“華陽之戰”斬殺魏趙聯軍15萬,“陘城之戰”斬首韓軍5萬,“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5萬。據統計,戰國時期列國總共陣亡人數達兩百多萬,而直接死於白起之手的便超過一半,故而白起又被稱爲“殺神”、“人屠”。

後世對於白起的評價極高,被推爲“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位列武廟十哲,就連毛主席也評價道,“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而秦國除了白起之外,比較出名的武將還有樗裏疾、司馬錯、甘茂、蒙驁、內史騰、王翦等。

魏國:吳起

主要戰績:弱魯敗齊、涇水之戰、陰晉之戰

吳起,姜姓,吳氏,衛國左氏人。早年曾入申子門下學習儒術,因母親去世沒有奔喪而被逐出師門,後棄儒學兵。吳起歷仕魯國、魏國和吳國,而其在軍事層面成就最高時期,無疑是在魏國爲將期間。

吳起在魯國時,便通過示敵以弱戰勝了強大的齊國,而在投效魏國,被魏文侯任命爲主將的同年便擊敗秦國,又在次年,即魏文侯三十九年(前408年)發動“涇水之戰”,直接來了個千里奔襲,連下秦國五城,迫使秦軍退守洛水,只能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之後,在魏國佔領河西後,吳起被任命爲了第一任河西郡守,而正是在此期間,吳起爲魏國練就了那支可怕的魏武卒。

吳起一生也是久經戰陣,而要說到最具代表性的,無疑便是陰晉之戰了。魏武侯七年(前389年),秦惠公發兵五十萬攻打魏國陰晉,吳起則率五萬魏軍,外加五百輛戰車、三千騎兵禦敵,兩軍於陰晉大戰,結果吳起以少勝多,大敗五十萬秦軍,成功保住河西。而在棄魏投楚之後,吳起通過變法使得楚國逐漸強大,之後又掉頭率領楚軍大敗魏軍,火攻棘蒲、攻克黃城。

《吳子·圖國》有載“(吳起)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憑藉出色的戰績和遺留的《吳子兵法》,吳起得以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同時位列武廟十哲之一,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而魏國除了吳起之外,名將還有樂羊、龐涓、魏無忌等。

齊國:匡章

主要戰績:桑丘之戰、五十天滅燕、垂沙之戰、攻破函谷關

匡章,人稱章子或匡子。早年曾師從孟子,後於齊威王末年成爲齊軍將領。齊威王三十四年(323年),秦國借道魏韓攻齊,齊威王則以匡章爲將迎戰,雙方於桑丘交戰,匡章派部分齊軍混雜到秦軍之中,以內外夾攻之勢擊敗秦軍。

在戰國時期,七國中都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將領? 第2張

齊宣王六年(前314年),燕國爆發“子之之亂”,齊宣王趁機派匡章統兵十萬進攻燕國,結果匡章僅用五十天(《戰國策》稱三十天),便攻破了燕國都城。齊宣王十九年(前301年),匡章奉命與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聯軍進攻楚國,對峙六個多月後,雙方於沘水旁的垂沙交戰,楚軍大敗,兩萬多人被殺,主將唐眛戰死,楚國被迫以太子橫爲質,向齊求和。

齊閔王三年(前298年),孟嘗君田文發起齊、韓、魏聯合攻秦(後趙、宋兩國也參戰),匡章爲聯軍統率,此戰先後持續長達三年,匡章最終攻破函谷關,秦國被迫求和,歸還了韓、魏部分地區,匡章則是戰國時期唯一一位攻破函谷關的東方將領。

除了匡章之外,齊國的名將還有田忌、田單、田盼、韓聶等,有人或許會說孫臏,但個人認爲孫臏由於身體緣故,更多隻能起到參謀作用,而無法直接統領大軍。

趙國:李牧

主要戰績:大破匈奴、肥之戰、番吾之戰

李牧,嬴姓,李氏,趙國柏仁人。李牧早期在趙國北部邊境從軍,長期駐守於代地雁門郡,主要負責防備匈奴,曾率兵大破匈奴,殺死匈奴十餘萬兵馬,並攻破東胡,收降林胡,以致此後十餘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趙悼襄王年間,樂乘因廉頗逃走,而廉頗又轉投魏國,李牧遂成趙國柱石,曾率兵攻佔燕國武遂、方城,此後隨着秦國壓力越來越大,李牧自雁門郡被調回,開始負責抵禦秦國。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秦將桓齮攻破趙國宜安、平陽、武城等地,秦王政親臨河南督陣,趙國急派李牧率軍抵禦,李牧趁秦軍出戰機會,先破秦軍大營,又破秦國援軍,遏制了秦國的進攻,因此戰李牧獲封武安君。

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秦軍兵分兩路再度攻趙,李牧則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派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親率主力北進,於番吾附近對秦軍發動猛攻,秦軍受阻大敗,後又率軍與司馬尚合攻南路秦軍,得知北路戰敗後,南路秦軍敗走。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軍再次攻趙,王翦利用反間計,導致李牧被趙王遷所殺。李牧死後僅三月,趙國邯鄲告破。

正如胡三省所說,“趙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到了戰國末期,位列“戰國四大名將”的李牧,幾乎是憑一己之力抵抗住了秦軍的進攻,因而又有“李牧死,趙國亡”之說。趙國除了李牧之外,名將還有趙奢、廉頗、樂乘、扈輒、龐煖、司馬尚等。

楚國:昭陽

主要戰績:楚魏襄陵之戰

在戰國時期,七國中都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將領? 第3張

昭陽,名雲,字陽,諡號“山子”,楚昭王后裔,戰國時楚國令尹,原爲大司馬,主管楚國軍事,兼領柱國,衛戍楚都郢。說實話,楚國自春秋戰國以來雖然始終保持着競爭力,但要選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名將,實在有些困難,昭陽勉強算是一位吧。

當魏國因“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失去霸主地位後,魏惠王與齊威王在“徐州相王”後,卻仍未擺脫強秦對魏國的威脅,無奈之下又於楚懷王六年(前323年)採納公孫衍“五國相王”的策略,與韓、趙、燕、中山五國合縱,意圖對抗秦、齊、楚三國,但遭到齊、楚的強烈反對。

同年,楚懷王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返回魏國,意圖迫使魏惠王廢太子而立公子高,遭拒後又令昭陽率兵攻打魏國,接連攻陷襄陵等八邑。“楚魏襄陵之戰”威震齊、燕、趙、魏、秦、韓六國,更是大震楚國民心士氣(畢竟此前老被魏國欺負),因而楚懷王不僅將“古勃海之地”賜給昭陽作爲食邑,甚至連鎮國之寶“和氏璧”也賜給了昭陽。

楚國除了昭陽之外,比較著名的武將還有莊憍、景翠、項燕等。其實原本想將項燕列入其中,但鑑於“楚魏襄陵之戰”的影響力,再加上項燕戰勝秦國,有秦軍因腹地叛亂導致陷入腹背受敵險境的原因,因此最終還是選擇了昭陽。

燕國:樂毅

主要戰績:攻齊之戰

樂毅,子姓,樂氏,字永霸,中山靈壽人,魏將樂羊後裔。樂毅早年曾在魏國爲官,奉魏昭王之命出使燕國時,恰逢燕昭王禮賢下士招攬人才,樂毅於是就此投入燕國,被燕昭王任命爲亞卿,輔佐燕昭王強盛燕國。

正是由於匡章滅燕之事,燕昭王和燕國百姓對齊國始終懷恨在心,後因齊湣王接連得罪周邊諸國,再加上國內百姓民怨四起,燕昭王遂決定趁機攻齊,並在樂毅建議下積極拉攏其他諸侯國。在樂毅的遊說下,韓、魏、趙、秦、燕遂決定合力攻齊。

在戰國時期,七國中都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將領? 第4張

後燕昭王起傾國之兵,以樂毅爲統率,指揮五國聯軍攻齊。樂毅先率聯軍在“濟西之戰”中大敗齊湣王,後單獨率領燕軍追擊齊軍,攻破齊國臨淄,後又連下齊國七十餘城。此後,對於齊國僅剩的莒城、即墨圍而不攻,同時對已佔地區進行鞏固。可惜,由於燕昭王的去世,而繼任的燕惠王則因田單反間計而召回樂毅,樂毅無奈逃亡趙國,滅齊大計最終功虧一簣。

樂毅因以弱燕而破強齊,於唐肅宗年間被選入武廟十哲,宋朝時又位列七十二名將。除了樂毅之外,燕國名將還有秦開、慄腹、劇辛、樂乘、樂間、武陽靖、慶秦等。

韓國:暴鳶

主要戰績:垂沙之戰

韓國作爲戰國七雄中的弱國,除了早年因申不害變法而短暫強盛,其餘時間基本處於被吊打的情況下,因而要選名將,也只能矮子裏面拔高個了,暴鳶算是稍有功績者。

暴鳶作爲韓國武將,曾隨齊將匡章參與過“垂沙之戰”,而這也幾乎是暴鳶少有的能夠拿出手的戰績。暴鳶也曾參加過“伊闕之戰”,可惜此戰中的暴鳶完全就是個反面教材,被秦將白起打的大敗。韓釐王二十一年(前275年),秦攻魏,韓釐王派暴鳶率軍支援魏國,結果暴鳶又敗於秦軍之手。

除了暴鳶之外,韓國能夠稱得上名將的,或許也就剩下馮亭了。作爲上黨郡守,正是他將上黨郡獻給趙國,從而引發了“長平之戰”,而他自己也最終因參與此戰,而戰死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