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拿根木棒也敢行刺?明朝奇葩貴妃爲子圖謀弄巧成拙!

拿根木棒也敢行刺?明朝奇葩貴妃爲子圖謀弄巧成拙!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拿根木棒也敢行刺?明朝奇葩貴妃爲子圖謀弄巧成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都說中國古代是男權社會,其實遍翻史冊,您不難發現,歷朝歷代身居後宮的女人們,從來都不是忍氣吞聲的受氣包,爲了各自不同的權欲追求,一旦她們發出聲來,往往攪動朝野,甚至改變歷史。而那些能夠在危機四伏、步步驚心的皇宮內院站穩腳跟的后妃們,僅靠美顏姿色是絕對不夠的,從漢朝呂雉、北齊胡太后、唐朝武媚娘、韋氏,到清朝慈禧,無一不靠非凡的智慧與強有力的政治手腕而有所作爲的。但是,後宮裏除了那些聰慧機敏的女人之外,也不乏繡花枕頭和瓷棒槌,史上就有這麼一位超級搞笑的貴妃,爲泄私憤,竟然指使手下行刺,聽說過手拿木棒行刺的嗎?此位奇葩貴妃不但弄巧成拙,最終還釀成了明朝兩大疑案,拿根棒子行刺?這也太搞笑了吧?此位佳麗姓甚名誰?所刺者又是誰?欲知詳情、本期分解。

拿根木棒也敢行刺?明朝奇葩貴妃爲子圖謀弄巧成拙!

此位貴妃非是別人,乃明神宗、即萬曆皇帝朱翊鈞之鄭貴妃,要說這位鄭貴妃的奇葩之處,得先從當時的宮廷背景說起。

在中國曆代的禮制中,皇帝若立太子,首選皇后所生的嫡長子,而皇后若無生育,則以最年長的、嬪妃所生的皇子爲太子。

明神宗在位期間,由於皇后王喜姐無子,按照祖制,當立王恭妃所生皇長子朱常洛爲太子。王恭妃原是神宗母后李太后慈寧宮宮女。1581年,一個月色姣好的晚上,神宗去給母后請安,月色下美貌如花的王宮女瞬間攝取了神宗的魂魄,一時興起寵幸了她,一年後生下了皇子朱常洛,隨即將王宮女冊封恭妃。

朱常洛身份合法,太子地位看似不可動搖,不想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四年後,三皇子朱常洵誕生,他的生母鄭貴妃可不是個省油燈。

鄭貴妃是後宮最美的,也是最得萬曆皇帝寵幸的。但是,恰恰應證了那樣一句老話“紅顏禍水”,她雖然容貌可人,卻心地惡毒、爲人刻薄,自己有幸生了皇子,腰桿也隨之硬了起來,總在皇帝枕邊吹邪風,一心想讓神宗廢掉朱常洛,讓親生兒子朱常洵取而代之。

拿根木棒也敢行刺?明朝奇葩貴妃爲子圖謀弄巧成拙! 第2張

明神宗與王恭妃所生朱常洛本身就是一時“衝動的懲罰”,新鮮勁兒一過,便不想再負什麼責任了,更談不上對母子倆至親至愛了。而朱常洛本身也實在沒有三弟常詢那麼乖巧伶俐,再加上枕邊鄭貴妃的陰風不斷,神宗便動了廢長立幼之心。

神宗動了廢掉朱常洛的心思,但廢長立幼有違祖制,馬上引來朝廷重臣的一致反對。神宗本欲一意孤行,而大臣們的呼聲得到母親李太后和皇后王喜姐的鼎力支持,老孃和老婆同時出手,萬曆皇帝只好作罷。

可鄭貴妃卻是一百個不願意,她可沒有武則天、慈禧那麼高的智商善於韜光養晦,無非是在皇帝面前“一哭二鬧三上吊”,可神宗再寵她,大臣們的意見不可置若罔聞,更何況還有母親和正妻“從中作梗”,神宗兩面受着夾板子氣,最後實在不堪鄭貴妃的打滾撒潑,便把王恭妃打入冷宮,以此平息鄭貴妃無邊的怒火。鄭貴妃還是不依不饒,提出無理要求:不準已經十歲的朱常洛讀書,神宗無奈,只好從命,從此明史上便有了“太子不讀書”的奇聞怪事。從此,在立誰爲太子的問題上,左右爲難的神宗皇帝便玩起了“拖”字功,這一拖便是十五年之久。

鄭貴妃缺筋少弦的素質不是沒人提醒過,她的貼身太監龐保就曾多次指出她行事乖張的缺陷,鄭貴妃也有所悟,可她的文化底子實在太薄,短期內提高修養素質又談何容易。

一日,太監陳炬在宮外買來一本叫做《閨範》的書,被龐保借去一讀。該書是時任山西任按察使呂坤所著,書中編輯了歷史上著名烈女的事蹟,講述了女性如何受文明薰陶,應遵守哪些天理人倫、人生道理和言談舉止等,爲人婦、爲人母的行爲規範,龐保見此書對提高女人修養大有幫助,便把它送給了鄭貴妃。

拿根木棒也敢行刺?明朝奇葩貴妃爲子圖謀弄巧成拙! 第3張

鄭貴妃如獲至寶,突然腦洞大開,想到了一個既不必讀書誦典,就能成爲母儀天下的婦女典範的好主意:她命人把自己也加了進去,不但加寫序文,把自己的德操吹忽的天花亂墜,還把書名改爲《閨範圖說》,讓其本家伯父鄭承恩及兄弟鄭國泰重新排版印刷,全國發行。不想鄭貴妃此舉竟給自己惹來無邊噩夢,直接誘發明朝歷史上有名的疑案“妖書案”。

明朝“文字獄”盛行,著書立傳稍有不慎,一字之錯便可引來牢獄之災。有人告發《閨範圖說》是一本經過篡改的議論婦女道德的書,並加以政治化、現實化地上綱上線,書的原作者呂坤吃不了兜着走,以“結納宮闈”之嫌被同僚彈劾。

呂坤冤枉透了,便寫信給皇帝辨白,說自己編寫的是《閨範》而非《閨範圖說》。事情牽連到鄭貴妃,一旦深究起來,有失皇家體面。明神宗便對此案裝聾作啞,既沒追究呂坤的責任,也沒責問鄭貴妃,彈劾案不了了之。

但是接下來的風波一浪高過一浪,使得鄭貴妃的改嗣計劃徹底破滅。

緊接着,坊間又冒出一份名叫《憂危竑議》的《閨範圖說》的跋文,作者是一個自稱朱東吉的人,“朱東吉”暗指“朱姓的東宮太子吉祥如意”,文中採用問答體形式,專門議論歷代嫡庶廢立事件,影射國本立嗣問題,揭露《閨範圖說》作者呂坤意在討好鄭貴妃,而鄭貴妃重刊此書,實質上是爲自己的兒子奪取太子位大造聲勢,並用灑傳單的形式傳遍京城大街小巷,於是釀成晚明史上有名的第一次“妖書案”,再次把鄭貴妃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萬曆皇帝不得不親自出面干預,說《閨範》一書是他推薦給鄭貴妃的,輕描淡寫地給鄭貴妃開脫之後,再次不了了之。

第一次“妖書案”雖然悄無聲息地過去了,但是對於拖延長達十五年之久的立嗣問題,成了大臣們爭先上疏進諫的熱門話題,再加上“妖書案”對於鄭貴妃母子輿論上的不利因素,明神宗迫於壓力,只好於1601年10月,很不情願地嗣立朱常洛爲太子,朱常洵爲福王。可皇上的這一舉動,再次激怒了鄭貴妃,她又要耍潑了。

鄭貴妃首先拿早已被她擠兌進寒宮冷院的王恭妃開刀,不時前往對其謾罵侮辱,甚至勒令太監以奴欺主、減少恭妃的飲食,使得本來受盡皇帝冷落的王恭妃雪上加霜,整日以淚洗面,最後哭瞎雙眼。鄭貴妃還揚言遲早有一天皇帝會廢掉太子,自己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必取而代之,可是她太沒有心機了,正因爲她的囂張跋扈和不檢點言行,直接促成了第二次“妖書案”的發生。

1603年10月11日早晨,京城內外上至宮門,下至街巷,到處貼滿了題爲《續憂危竑議》的揭帖,指責鄭貴妃意圖廢太子,冊立自己的兒子朱常洵爲太子:“皇上立皇長子爲皇太子實出於不得已,他日必當更易”。此文一出,便在京城掀起軒然大波,史稱晚明第二次“妖書案”。

妖書二次出現,萬曆皇帝萬分震怒,即令東廠、錦衣衛和三法司火速破案,但是始終沒得到確鑿證據,最後只好抓了個名叫皦生光的窮秀才做了替罪羊。第二次“妖書案”似乎已經塵埃落定,但是鄭貴妃的噩夢還遠沒有停止。

十年後,到了1613年。又有傳言,說鄭貴妃以及福王將要謀害皇太子,神宗皇帝急於爲其母子倆洗白,便讓福王朱常洵去洛陽封地就藩。說什麼也不能讓兒子離開朝堂啊,鄭貴妃再次發飆,和皇上又玩起了上吊、抹脖子的把戲,萬曆皇帝無奈,只好收回成命,但是警告鄭貴妃稍作收斂。

鄭貴妃果真收斂了許多,但是夾着尾巴做人的滋味實在不好受,兩年後,她再也忍不住了,竟然真的對太子朱常洛動了殺機,進而引發晚明又一大疑案“梃擊案”。

1615年5月的一天,有一男子手持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擊傷守門太監,被太子護衛當場逮捕。

拿根木棒也敢行刺?明朝奇葩貴妃爲子圖謀弄巧成拙! 第4張

經過審訊,行兇者叫張差,語言顛三倒四,似乎神經有些毛病,常提“吃齋討封”之類的話。後來用美酒佳餚引誘他方纔招供。

原來張差靠砍柴打獵爲生,一個月前賭錢輸光了,遇上一位太監,太監說可以帶他賺錢,張差隨他見到另外一位老太監,老太監送給他酒肉銀兩,張差十分感激。幾天後,老太監帶他進入紫禁城,交給張差一根木棒,帶他到慈慶宮門口,叫他進宮後見人即打,“尤其見到那個身穿黃袍的人,一定要打死他”。

後經張差指認,指使他行兇的,正是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和劉成。

這下鄭貴妃傻眼了,便向皇上哭訴,神宗要她向太子聲明與自己無關,求得朱常洛諒解後,皇帝未做深究,最後以瘋癲奸徒之罪將張差凌遲處死之後,祕密將龐保、劉成處死。

雖然人證都被處死,鄭貴妃是梃擊事件的策劃者,已是人人心知肚明的了。神宗不得不徹底放棄改立福王爲太子的念頭,朱常洛的太子地位從此穩固下來。到了1620年7月,神宗駕崩,朱常洛登基,是爲明光宗。

拿根木棒也敢行刺?明朝奇葩貴妃爲子圖謀弄巧成拙! 第5張

【結語】鄭貴妃一生爲子盡心圖謀,但終究自己能力心智太有限,篡改《閨範圖說》,自己鍍金未成,反把圖謀改嗣的意圖成了對方反戈一擊的推手。兩次“妖書案”的背後指示者肯定是太子黨,第二次妖書案的矛頭已經直指朱常洛的講官郭正域,朱常洛聽說老師被懷疑,急對近侍說:“何爲欲殺我好講官?”這話頗有深意。別看朱常洛和她鄭貴妃一樣沒啥太多文化,但兩人的智商絕對不在同一分量上,朱常洛幾次反客爲主,不能不說是塊皇帝的好材料,只可惜福薄命短,最終只當了29天皇帝,此爲題外話。

而反觀鄭貴妃,即使兒子當上了太子,憑她那撒潑打滾的德操修爲也無法母儀天下,這與市井潑婦有何區別?拿着棒子能刺死人?幼稚到了極點,與潑婦間的抓臉撕衣又有何不同?

試想一下,假如換做武則天或者慈禧,她們要攻擊的目標絕對不是王恭妃和朱常洛,而是萬曆皇帝的正妻王皇后,你自己的兒子朱常洵與朱常洛一樣,同爲普通皇子,要名正言順地成爲皇嫡子其實很簡單,只要王皇后死了,萬曆皇帝必定冊封你鄭貴妃爲新後,你的兒子不就名正言順地成爲皇嫡子了嗎?方向性錯誤啊……

命人手持棍棒行刺未遂,奇葩寶貝鄭貴妃幾次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終釀成明朝兩大疑案,而在朱常洛登基之後,她卻一反常態地幾番進獻美女、百般巴結,更顯這個深處皇宮的女人可憐、可悲,甚至可恨、可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