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成語“弄巧成拙”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成語“弄巧成拙”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弄巧成拙出處】

宋朝·黃庭堅《拙軒頌》:“弄巧成拙,爲蛇畫足。”

釋義:弄:賣弄,耍弄;巧:靈巧(指心思);拙:笨拙。[1]本想耍小聰明,結果反而誤了事。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含貶義,用於批評場合

成語“弄巧成拙”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弄巧成拙故事】

北宋時期,有一個着名的畫家叫孫知微,非常擅長畫人。他畫的人神態逼真,好像活的一樣。當時的人,都爭着讓他畫畫,或者向他學畫,因此他帶了很多學生,畫了很多畫。

有一次,孫知微受人委託,爲一個寺廟畫一幅《九耀星君圖》。孫知微把那幅畫構思好以後,就先仔細打好了草稿。草稿上的人像活的一樣,連衣帶都好像在風中飄展。然而那僅僅是草稿,要等到塗上顏色之後才能算真正完成。

成語“弄巧成拙”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第2張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朋友請他喝酒,於是他就跟朋友一起喝酒去了。臨出門時,他對學生叮囑說:“那幅畫我已經畫得差不多了,就差上顏色了,你們就在家中給我上顏色吧。但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要上錯了顏色。”

孫知微剛一走,他的學生就聚集到那幅畫前,七嘴八舌地紛紛讚歎,只有一個叫童仁益的學生一言不發。其他的人很奇怪,就問他:“童仁益,你認爲這幅畫有什麼不妥嗎?”童仁益平常不好好學畫,這回卻裝出很內行的樣子,認真地說:“老師每次畫瓶子,總要畫花的,這次卻沒有畫,我看老師一定是忘了。”說完就在瓶子上補畫了一枝紅梅。

孫知微喝酒回來到畫前一看,發現瓶子上多了一枝紅梅,非常生氣,問道:“這是誰幹的蠢事?簡直是弄巧成拙。那個瓶子是神仙用來裝妖怪的,你卻把它畫成了一個花瓶,這可真是要讓人笑掉大牙。”說完,他就將畫撕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