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美女西施的歷史誤讀:西施並不帶有間諜這個身份

美女西施的歷史誤讀:西施並不帶有間諜這個身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大概在她生活的那個時代知名度就很高。《墨子》裏一句話:“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意思是說,吳起的死是因爲功勞太大;西施的死,是因爲太美麗。其他如莊子、孟子、韓非子等典籍中都有提及。然而,這個西施是不是與吳、越兩國有關的那個人卻是非常值得懷疑!後世的一些文章說是越王勾踐從民間搜求美女,得到西施以後將她獻給吳王夫差,以亂其政,今人據此把她稱之爲中國歷史上頭號色情間諜,則未免有點兒言過其實。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一說,語出《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就是說,像毛嬙、麗姬這樣的女子,在人來說,她們是美麗的,但魚見了會因爲害怕而下沉到深處,鳥兒見了會飛向高空,麋鹿見了會迅速地逃離。意爲人和其它生物對於美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後人把春秋、兩漢一直到唐代的美女組合到一起,顯然有拼湊的意味,就像四大發明、四大名著、四大名閣、四大名塔等等。正宗的史書如《春秋》、《左轉》、《史記》等都沒有記載西施這個人。尤其是《史記》,它在記載女人的時候,只要有事,就會記載得很詳細,像褒姒、驪姬、華陽夫人、趙姬等等,即便是其人沒有大事,只要某個事件與這個女人有關,也會記下這個人的名字,如妲己、夏姬、懷贏、哀姜等等。西施其人既然始終沒有在記載中出現,充分說明圍繞着她沒有什麼事件發生,或者說歷史上一些大的事件與她無關。

今天的人們把西施說成是間諜,主要是依據《吳越春秋》一書的記載。此書寫成於東漢初,距吳國滅亡已經有500年的時間,這當中傳說和藝術加工的成分較多,作爲歷史卻難以和《史記》等書相提並論。

美女西施的歷史誤讀:西施並不帶有間諜這個身份

不過,我們即便是假設真有西施這個人,她也確實是越國送到吳宮裏去的,那麼,西施也不具有間諜身份,越國復仇,吳國亡國都與她無關。

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吳王闔閭借越王允常逝世之機討伐越國,結果在檇(音zui)李被越國打敗,自己也中箭身亡。吳王夫差二年(前494,越王勾踐三年),吳國日夜操練士兵,準備報越國的一箭之仇。勾踐聽說後,不顧大夫范蠡的勸阻,想先發制人,在吳國沒有發兵時就前去攻打吳國。吳王夫差出動了全國全部精銳部隊迎擊,並在夫椒大敗越軍,越王只帶着五千殘兵退守會稽。吳王乘勝追擊包圍了會稽。勾踐派大夫文種向吳國講和,吳王開始沒有同意。後來,勾踐讓文種給吳國的太宰伯嚭獻上了美女寶物,經過伯嚭在夫差面前給越國說好話,夫差赦免了勾踐,撤軍回國。

越國臣服於吳國,向吳國進貢是必然的,既然能夠向吳國的大臣貢獻美女,那麼向吳王進貢美女也是少不了的。但是,古人向人進獻女子只表示臣服或者求和,意思是讓勝利者多生子女,家國始終興旺,並不會有也不敢有其他目的,越國也不會例外。但西施不可能具備間諜身份,假如西施真的是越國作爲間諜派往吳國的,那麼她是怎樣訓練出來的?總不能找來一個農村女子派往吳國就能充當間諜吧?或者有人說,西施訓練過,訓練過三年!這種事情如果不是憑空想象,那也一定是虛構出來的情節。對於女子的訓練,一般只進行歌舞訓練,爲的是讓他國國君或者大夫能夠看得上這個女子,表示自己的“貢品”合格,也就是上供者“心誠”,除此再無其他。否則,西施作爲間諜,越國給她交代的是什麼任務?更重要的是,是誰在給她交代任務?是勾踐嗎?吳國已經放了越國一條生路,勾踐有必要這樣做嗎?春秋時期的戰爭都是舉國行爲,一場大戰過後,失敗方的青壯男子幾乎喪失殆盡,勾踐是收集了殘兵敗將才湊足了五千人困守會稽山的。這時候,勾踐首先想到的是保留國家,也就是保留他這個國君的生命,其次是要有民,沒有民,他這個國君同樣也不會存在,這就是他提出“十年生聚”國策的根本原因。這時候他要是想着報仇,只能是藏在內心的最深處,稍微流露出一點兒蛛絲馬跡,都無異於自尋死路。要知道,越國既然是舉國投降,吳國是會派人在這個國家監視的。所以說,勾踐不會這樣做,他也不會讓別人這樣做。還有就是怎樣向外傳遞情報?女子進入宮中,基本上就是與外界隔絕,不要說是越國人,就是吳國人也不是誰都可以出入吳宮的,這種比登天還難的情報傳遞,不是一個女子能夠辦得到的。


倒是有一種說法,那就是范蠡。說是范蠡出主意讓西施入吳,如何打探和傳遞情報都是范蠡所爲,最終也是范蠡將西施帶走了。這說法當中有很多不通之處,西施經過三年練習歌舞然後入吳,這時范蠡正在吳國爲人質,兩年後纔回國,因此,西施的被選中應該不是范蠡所爲。即便是范蠡回國後見到過西施,那西施入吳後也不可能見到范蠡。范蠡作爲附屬國的一個臣子,要入吳必須提前告知吳國,進入都城必須要得到允許,其活動更是在吳國的監視之下,不用說是見西施,就是見西施的侍女也不可能。也就是說,西施即便是間諜,也不是一個傳遞情報的間諜。

作爲間諜,剩下的只有一個作用,禍亂朝政。這當中又有兩件事可做,迷惑君王荒廢政務、殺大臣。

先說伍子胥的被殺。

伍子胥曾經幫助吳王闔閭登上王位,並和孫武一道協助吳王滅亡了楚國。闔閭還沒有確定繼承人的時候,伍子胥力爭使夫差當上太子,夫差因而能夠繼位爲吳王。可以說,伍子胥是吳王夫差的父輩,其功勞地位可以和後世的呂不韋、諸葛亮這些個被稱作“仲父”的人相提並論。所不同的是,呂不韋和諸葛亮輔佐的是“孩子”,實際上握有王權,而伍子胥輔佐的是成年人的國王,這個國王不光有權利,還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最大的問題在於,兩人在越國的問題上總是不能一致,而這種分歧又總會影響到吳國的一些重大決策。最初,吳國兵圍會稽山,吳王夫差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建議,而是採納了伯嚭的建議,和越國講和了。此後五年,夫差聽說齊國發生了內亂,要出兵攻打齊國,伍子胥又出面阻攔,說,勾踐吊死扶傷,將打算有所作爲,越國纔是吳國的心腹之患。夫差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建議,出兵齊國,卻取得了勝利,從此就很少聽從伍子胥的建議了。而這個伍子胥卻仍然像一個長輩一樣,總是喋喋不休地絮叨着“越國纔是心腹大患”,這樣的話在夫差聽來實在令其心煩。不勝其煩的夫差在此後四年準備攻打齊國時,反而派伍子胥出使齊國,而這個伍子胥竟然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齊國的大夫鮑牧。這種事情在當時來說,發生在一般人身上是人才的合理流動,發生在一個執政大臣身上無異於叛國。吳國太宰伯嚭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屢屢向夫差進讒言,最終導致了吳王賜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的死,是君臣政治見解不同的結果,是夫差要擺脫這個父輩老臣束縛的結果,也是伯嚭要取而代之的結果,絕對不是西施吹枕邊風的結果。

美女西施的歷史誤讀:西施並不帶有間諜這個身份 第2張

最後就是,夫差荒廢朝政了嗎?讓我們看看夫差的行動吧!

夫差七年(前489),吳國伐齊,在艾陵大敗齊兵。九年(前487年)討伐魯國,與魯國訂立盟約後撤離。十年(前486年)夫差第二次伐齊。十一年(前485),夫差第三次北上伐齊。十三年(前483),夫差北上召集魯、衛二國國君在橐皋盟會。十四年(前482)再一次北上與諸侯會盟於黃池。在古代,諸侯會盟都是帶着軍隊,以顯示勢力,盟主的用意是震懾入會者,讓盟國自覺服從盟主,其他會盟國是爲了國君的護衛和表示服從調遣,夫差也不例外。一個江南水鄉之國,八年中六次舉國興兵,北上會、戰魯齊,甚至兵指中原,這能說是荒廢政事嗎?要知道,古代的一次戰爭,從準備戰爭、行軍進入戰場到戰爭結束,往往需要幾月甚至幾年時間。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夫差的亡國,不是在於他的懈怠政事,而是在於他的窮兵黷武,不恤民力。越國正是利用夫差十四年吳國這次的會盟,出兵攻打吳國,並俘獲了太子友。吳國因爲國王在外,國內又沒了太子,國內空虛,只好派使者帶着厚禮與越國講和。越國也考慮到暫時還不能滅亡越國,就同意了吳國的講和。但這個時候,兩國的主次關係已經倒了一個個兒,吳國連年征戰,軍民疲憊不堪,精銳士兵都在與齊、晉戰爭中死亡了,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越國手中。夫差十八年(前478),越王勾踐伐吳,在笠澤大敗吳軍;二十年(前476),越國再次伐吳;二十一年(前475),越國圍困吳國三年,直到夫差二十三年(前473)滅亡了吳國。

我們不妨再問,夫差六次北上那八年間,西施在哪裏?吳國衰落到滅亡這十年,西施又在幹什麼?尤其是最後越國圍困吳都城這三年,西施又在起着什麼樣的作用?因此,我們有理由說,西施不具有間諜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