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衛武公是什麼樣的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衛武公是什麼樣的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有匪君子,如切如磋——衛武公傳略,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衛武公,姓姬,名和。西周至春秋初期衛國國君,約公元前853年出生於朝歌,公元前813年衛武公繼位,在位時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後因勤王有功,升爲公爵。公元前758年衛武公去世,在位55年,享年105歲。

衛武公是個政治天才,但在當時那個時代,他在政治舞臺上並不是一帆風順。公元前813年,衛釐侯逝世,繼承國君並沒有衛武公姬和的份,當時的太子共伯姬餘(yú)被立爲國君。姬和(衛武公)是共伯的弟弟,因天資聰穎,原本很受衛釐侯寵愛。姬和便用原來衛釐侯賞賜的財物收買武士,當把釐侯的棺木送於墓中後,姬和的一位朋友對共伯姬餘說:封墓之前,按規矩應由最親近的人把先王的墓室最後打掃一遍,讓先王乾乾淨淨地在內享清福。憨厚的姬餘沒多想,聽了這話,拿着掃帚就進了墓室。姬餘一進去便被武士動手封了墓門,不得已自殺在墓道里。姬和知道後痛罵了武士一番,讓人把姬餘埋葬在釐侯墓旁,稱之爲共伯。就這樣姬和成爲衛國國君,即衛武侯(後周平王升其爵位爲公,稱衛武公)。

原文:《史記衛康叔世家》:“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餘立爲君。共伯弟和有寵於釐侯,多予之賂;和以其賂賂士,以襲攻共伯於墓上,共伯入釐侯羨自殺。衛人因葬之釐侯旁,諡曰共伯,而立和爲衛侯,是爲武公。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殺周幽王,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爲公。五十五年,卒,子莊公揚立。”

以上是《史記》的記載,但考之於《毛詩》,現代史學家們都認爲《史記衛康叔世家》的記載錯謬之處太多,不可信。《毛詩》爲《詩經鄘風柏舟》作序記載:“《柏舟》,共姜自誓也。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絕之。”《毛詩》序說“衛世子共伯早死”,又與《史記》“衛武公迫使其兄自盡”之說相異。《柏舟》中有句“髧(音但)彼兩髦”,《毛詩傳》釋義雲:“髧兩髦之貌。髦者,發至眉,子事父母之飾。”在古代,父亡則脫左髦,母亡則脫右髦。共伯余死時,兩髦皆存,可見其父母都還在。這意味着共伯余是英年早逝,而不是《史記》所記載的被衛武公逼死。(《“共和行政”考索》童教英)

衛武公是什麼樣的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衛武公在位期間,能修康叔(名姬封,衛國開國之君)之政,增修城垣,興辦牧業,政通人和,百姓和集。衛國人對他十分尊敬和崇拜,《詩經淇奧(yù)》就是衛人歌頌他的民謠: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瑩,會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爲虐兮。

詩歌以淇水邊的竹子,比喻衛武公的高風亮節,歌頌他風度莊重心胸寬大,威武英俊容光煥發;讚美他談話詼諧風趣,從不刻薄傷人。儀態威武莊重,心地正大光明。

衛武公九十五歲高齡時,告誡衛國百姓說:“從卿以下到大夫和衆士,只要在朝中,不要認爲我年老而捨棄我,在朝廷必須恭敬從事,早晚幫助告誡我;哪怕聽到一兩句諫言,一定要背誦記住,轉達給我,來訓導我。”於是,在車上有勇士的規諫,在朝廷有官長的法典,在几案旁邊有誦訓官的進諫,在寢室有近侍的箴言,處理政務有瞽史的引導,平時有樂師的誦詩。史官不停止書寫,樂師不停止誦讀,用來訓導進獻,衛武公於是作《懿》這首戒詩來自我警戒。

原文:《國語楚語上》:“昔衛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於國,曰:‘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在輿有旅賁之規,位寧有官師之典,倚幾有誦訓之諫,居寢有褻御之箴,臨事有瞽史之導,宴居有師工之誦。史不失書,蒙不失誦,以訓御之,於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及其沒也,謂之睿聖武公。” 三國吳韋昭注:“昭謂《懿》詩,《大雅抑》之篇也,懿讀曰抑。”

原文:《懿》即《詩經大雅抑》:

抑抑威儀,維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職維疾。哲人之愚,亦維斯戾。

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有覺德行,四國順之。訏謨定命,遠猶辰告。敬慎威儀,維民之則。

其在於今,興迷亂於政。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女雖湛樂從,弗念厥紹。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無淪胥以亡。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維民之章。修爾車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蠻方。

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爲也!

無易由言,無曰苟矣,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無言不仇,無德不報。惠於朋友,庶民小子。子孫繩繩,萬民靡不承。

視爾友君子,輯柔爾顏,不遐有愆。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無曰不顯,莫予雲覯。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闢爾爲德,俾臧俾嘉。淑慎爾止,不愆於儀。不僭不賊,鮮不爲則。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彼童而角,實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緡之絲。溫溫恭人,維德之基。其維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其維愚人,覆謂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攜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誰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樂。視爾夢夢,我心慘慘。誨爾諄諄,聽我藐藐。匪用爲教,覆用爲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於乎,小子,告爾舊止。聽用我謀,庶無大悔。天方艱難,曰喪厥國。取譬不遠,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衛武公是什麼樣的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第2張

《詩經賓之初筵》也是衛武公的詩。這首詩是我國最早的“酒文化”名篇。詩歌把貴族飲宴酒醉之後的醜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一開始寫賓客初入宴席,道貌岸然,彬彬有禮;席間還有音樂助興,有歌有舞,禮節周到,你敬我讓;飲宴中還以射箭來行酒令。但是不久,便有人醉了,舉止失態,全沒了君子的風度:再喝下去,酒席上更加混亂,吵鬧喧譁,東倒西歪,杯盤狼藉,衣冠不整,醜態百出;最後,詩歌對飲酒的人做出規告,提出應該專門設一個人來監視記錄,不要無限度地勸酒,不要胡亂說話,對酒醉胡說者給以懲罰等等。

2800年前衛武公寫的《賓之初筵》,拿到現在仍然有着強烈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深思。特別是詩中還寫到酒筵上的禮儀,提到射壺行令,最後還提到要設監酒人、提出喝酒要有限量,還把酒風不正與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聯繫起來(“醉而不出,是謂伐德”。可翻譯爲“如果醉了還不走,就是缺德太不好”,)等等,是我國最早的比較周詳的寫酒文化的詩篇。

原文:《詩經賓之初筵》

賓之初筵,左右秩秩。籩豆有楚,殽核維旅。酒既和旨,飲酒孔偕。鐘鼓既設,舉酬逸逸。

大侯既抗,弓矢斯張。射夫既同,獻爾發功。發彼有的,以祈爾爵。籥舞笙鼓,樂既和奏。

烝衎烈祖,以洽百禮。百禮既至,有壬有林。錫爾純嘏,子孫其湛。其湛曰樂,各奏爾能。

賓載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爾時。賓之初筵,溫溫其恭。其未醉止,威儀反反。

曰既醉止,威儀幡幡。舍其坐遷,屢舞仙仙。其未醉止,威儀抑抑。曰既醉止,威儀抑抑。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賓既醉止,載號載呶。亂我籩豆,屢舞僛々。是曰既醉,不知其郵。

側弁之俄,屢舞傞傞。既醉而出,並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謂伐德。飲酒孔嘉,維其令儀。

凡此飲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監,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恥。式勿從謂,無俾大怠。

匪言勿言,匪由勿語。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識,矧敢多又。

衛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不聽大臣勸告,廢黜了太子姬宜臼,結果姬宜臼的外公申侯,引來犬戎和徐狄,攻打西周的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周幽王因爲曾“烽火戲諸侯”,此時點燃烽火求救,諸侯沒有一個來,結果周幽王被殺。

衛武公得知消息後,馬上率領衛國之精兵強將,與晉、鄭、秦等國聯合,協助周平王(宜臼)平息犬戎叛亂。時因鎬京殘破,迫近西戎,周平王由晉文侯,鄭武公,衛武公,秦襄公夾輔,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史稱東周。

周平王登基後,對衛侯感激不盡,將衛侯姬和的爵位晉升爲最高的官銜“公”,史稱“衛武公”,並任他爲周王室的司徒,主管刑事法規的事務,衛國也因此得到許多特權。

武公先後並滅邢、燕(南燕)、共、鄹、殷、邶、胙、凡等國,使衛之疆域得到了擴大和鞏固,增強了國力,成爲東方強國之一。前758年,衛武公卒。

衛武公是什麼樣的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第3張

1、淇園

衛武公還修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家園林——淇園。在此之前,僅有帝王爲狩獵而圍構的“苑囿”,真正的園林則始於淇園。春秋晉靈公在絳州築“桃園”,戰國時商丘的“漆園”,均在淇園之後。淇園舊址在朝歌城西北三十五里(今河南省淇縣西北三十五里黃洞鄉)。據推斷淇園規模較大,主區在今黃洞鄉、廟口鄉和高村鎮西北部一帶。相傳,古代從這裏到桃胡泉二十多裏的溝壑間全是竹子。淇園當初的景物結構、建築形式無從查考,但是其“綠竹茂盛”則是肯定的。

2、思德河

朝歌人對衛武公更是心存景仰,淇園有一條小河,原來叫美溝,衛武公去世後,衛人把它改名“思德河”,取永思武公之德的意思。朝歌城北13裏有個村子原叫槐蔭村,後改名思德村,今屬淇縣高村鎮。

3、武公祠

朝歌城西北三十五里的淇園舊址修建有武公祠,以懷念衛武公之德,建築年代失考。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知縣顏頤壽重修。不知何年遷至縣城西南隅。正德十六年(1521年),淇縣縣令劉金把該祠遷回原址。嘉靖二十年(1544年)和嘉靖四十六年(1567年),淇縣知縣張宜和徐永年重修。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知縣李尚實,移其祠於縣城外東北隅舊天仙廟內,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知縣蔣行義移其祠於風景秀麗的泉頭村太和泉南岸,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知縣崔庚復移於淇園舊址。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知縣趙之屏重修,鄉紳高遐昌帶頭捐款,還有馮祥雲等二十多人募資,建築祠周圍的莊基,修建有斐亭,併購買香火地六十六畝。

衛武公到95歲高齡時,還親民臨政,後世一直將他作爲道德高尚、高風亮節的楷模,還作爲高壽而德更高的典型。唐代杜牧《春日言懷寄虢州李常侍十韻》詩:“願公如衛武,百歲尚康強。”杜牧《寄宣州鄭諫議》詩:“五言寧謝顏光祿,百歲須齊衛武公。” 宋代李薦詩:“方之昔衛武,猶不至期頤。”宋厲寺正詞《萬年歡》:“衛武期頤,與文公福艾,俱號賢相。”

甯氏得姓始祖季亹,是衛武公的小兒子。公元前770年,季亹被分封到甯邑(今河南獲嘉、修武一帶),因此他的後代以“甯”作爲姓氏,也就是《左傳》中赫赫有名的衛國甯氏家族。

衛武公是什麼樣的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第4張

甯氏連續九代人在朝中任卿大夫要職,甚至一度把持着衛國的朝政。據戰國《世本》和晉代杜預《世族譜》載,春秋衛國甯氏世系爲:[衛武公]-季亹-頃叔-甯跪(文仲)-甯靜(穆仲)-甯速(莊子)-甯俞(武子)-甯相(成子)-甯殖(惠子)-甯喜(悼子)。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政由甯氏,祭則寡人”,這是春秋時衛國國君獻公的話,他當時被趕出了衛國,爲了回國,派人和那時掌握衛國實權的貴族甯惠子(甯殖)說的,大意是:“我把政權全部交給你甯惠子,只要給我一個祭祀的職務就行了。”甯氏當時在衛國的勢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