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匡衡在歷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匡衡在歷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鑿壁偷光,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出自《西京雜記》。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無疑,讀書改變命運這是正解。西漢大經學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發奮苦讀的精神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謂“勿以惡小而爲之”,雖然“偷光”看起來是一樁小事,但“偷”的性質是一樣的,何況還破壞了公共物品,也許正是小時“偷光”,才釀成了大時“偷地”,最終匡衡迷失了初心。從三個維度來分析。

一、 從“鑿壁偷光”說起

匡衡在歷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匡衡是西漢時期大經學家,他自幼喜愛讀書,尤其愛鑽研《詩經》。當時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選官,但也可以通過考試走入仕途,匡衡雖然喜歡讀《詩》,但九次考試仍然不中,也許是與“高考”無緣吧。匡衡雖然沒有通過考試走進仕途,但他對《詩》的喜愛卻有增無減。

匡衡世代貧農,祖輩、父輩都是貧苦農民,清苦度日,到了匡衡這一代,更是窮困不堪。雖然匡衡喜愛讀書,可他白天卻不得不跟隨大人下地幹活。所以他只能利用晚上的一點時間來看書學習。“鑿壁偷光”說的就是他晚上“偷”光看書的故事。

因爲當時家裏窮,買不起蠟燭,而隔壁鄰居家境還算可以,至少人家晚上有蠟燭點。於是匡衡便在自家與鄰居家共用的牆上鑿了一個洞,藉着隔壁的蠟燭光照明來讀書,“鑿壁偷光”由此而來。鑿壁偷光的故事傳頌千年,這是有志兒郎發奮苦讀的真實寫照,我們也經常用來教育我們身邊的孩子們,學習不光是大人給我們創造條件,而是我們自己要排除萬難,想盡辦法去發奮苦讀,如此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許少年匡衡在清苦的歲月裏,只剩下耕田與讀書,並伴隨着自己的毅力,時刻想着等待走入仕途、改變命運的那一刻。

二、 權力與本心的博弈

前文已述,雖然自己數考不中,但匡衡從來不放棄、不言敗,因爲他是由衷地熱愛知識。隨着漢元帝繼位,他也聽說了匡衡的才氣,加上自己也喜歡《詩經》,就拜匡衡爲師,並封他爲安樂侯,賞地31萬畝。所謂“是金子在哪裏都會發光”,就這樣,匡衡憑藉自己的學識,照樣走入仕途,走上人生的巔峯。漢元帝時期,匡衡一度官至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時間權傾朝野。

匡衡任職期間,經常上疏漢元帝,並引用《詩》大談治國之道和自己對朝廷的意見。漢元帝對於匡衡的一些經世治國的提議,大加讚賞,可以說是漢元帝成就了匡衡,匡衡也有幸際遇明主。

匡衡與漢元帝

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隨着漢成帝即位,匡衡失寵,後來又加之被人彈劾,匡衡一下子從丞相的位置上被擼下,隨即返回鄉里繼續做他的安樂侯。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匡衡的權力和私心最終導致自己跌落神壇。

匡衡在歷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2張

三、 讀書明智,堅守初心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讀書與耕讀在匡衡早年時期已經臥嘗,如果說讀書可以明智的話,於匡衡來說,也許發奮苦讀的抱負心志,更是他的早年願景。隨着自己權力的無以復加之後,他的初心已經發生了悄悄的變化。

如果說匡衡在安樂侯之位,能相安無事地做他的官,不搞蠅營狗苟之事,那麼得以善終應該是很順其自然的事情。

然而,匡衡迷失本心,還是在一個“偷”字上,欺上瞞下,佔用公地,這跟中飽私囊、貪污腐敗沒有兩樣。從位極人臣到跌落神壇,匡衡已經在迷失本心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當然最後也沒能得到善終。

民間評價:“即說詩,匡衡來,匡說詩,解人頤。”唐代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 劉向傳經心事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