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乾隆皇帝退位之後爲何還會製作一枚圓形玉璽?

歷史上乾隆皇帝退位之後爲何還會製作一枚圓形玉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高宗弘曆是清朝時期的第六位皇帝,在位時間六十年,年號乾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乾隆六十年( 1795),85歲的乾隆皇帝遵守不超越祖父康熙在位時間的承諾,正式宣佈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爲皇太子,自己退位當太上皇。第二年嘉慶帝登基,據說登基前,老皇帝抱着象徵至高皇權的“皇帝之寶”御璽,遲遲不捨得交出。嘉慶二年( 1797),已經當了太上皇的乾隆,還在一方玉璽上面赫然寫着“歸政仍訓政”。

乾隆宣佈自己歸政後,用喜字第一號玉寶刻了“太上皇帝之寶”,即將御製《十全老人之寶說》篆刻作爲太上皇帝冊。這方“太上皇帝之寶”22.5釐米見方,爲清代最大的皇帝御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後內府工匠用不同材質製作了大小各異的太上皇帝御寶20餘方,這枚“太上皇帝”寶璽是這20多方中唯一一個圓形玉璽。

歷史上乾隆皇帝退位之後爲何還會製作一枚圓形玉璽?

“太上皇帝”圓璽整體呈圓柱狀,頂部利用土紅沁色淺浮雕雙龍捧千卦罔案,印而朱文篆書“太上皇帝”四字。璽四周以撥劃法陰刻乾隆帝《自題太上皇寶》御製詩。玉質溫潤細膩,頂部紐雕及四周的御製詩文字刻工流暢精細,形態自然。其頂部所刻的雙龍捧乾卦圖案,乾隆時期不但將其刻成寶璽鈐用,而且在同時期其它各類宮廷器物上也多有施用,成爲乾隆帝的重要標誌圖案。

“太上皇帝”四字被有意刻製成“十”字形的佈局,這種佈局始於乾隆皇帝的“信天主人”璽。此後每遇重大事件,往往仿此而做一、二方璽,如“古希天子”、“五福五代”、“天恩八旬”等,從而形成了一個系列。這方“太上皇帝”圓璽是此係列中的最後一方,此璽往往與“古希天子”圓璽其同出現,位置相互對應。

“太上皇帝”圓璽製作於乾隆退位當年,此璽的紋飾和文字對其主人而苦是具有特殊含義的。圓璽四周所刻乾隆帝的《自題太上皇寶》御製詩,詩云:“由古來雲太上皇,徽稱懿號謂非當。即斯六袟慶猶幸,加以雙文愧莫逞。自問生平奚立德,永言繩繼祝丕昌。窗明几淨西銘讀,恰合隨時愛景光。”是乾隆帝當時心態的真宴反映。該詩作於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新正完成授受大典,乾隆帝成爲太上皇帝剛剛一個月以後的二月初八日。而在此詩的自注中.乾隆特別提到他成爲太上皇之後,摒棄了例行的加上尊號等繁文縟節,只是“命鐫太上皇帝之寶”作爲自己這一重要人生轉折的紀念。該詩被多次移刻存不同的“大上皇帝”寶璽之上。其實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乾隆皇帝依然沒有放棄權力,依然是清朝的最高統治者。他自己所描述的太上皇的悠閒生活是永遠也做不到的。

這方寶璽在《乾隆寶藪》中有明確著錄,經常鈐用於內府收藏的書畫之上。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唐代韓滉《無牛圖》卷、晉代王獻之《中秋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唐寅《品茶圖》軸等。另外,在一些宮藏卉器物之上也刻有此璽。如臺北故宮所藏年代爲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夏代的玉圭上就是如此。

歷史上乾隆皇帝退位之後爲何還會製作一枚圓形玉璽? 第2張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從當時法國海軍上尉皮埃爾·洛蒂的日記中,可以看到這些乾隆玉璽的情況:“1900年10月23日,星期二,北京在箱內的格子裏,在那隱祕的雙層底中,裹放着成百個君王的玉璽,用整塊瑪瑙,玉石或金子製成。他生命中的任何情形及他在位時的任何法令都需要這些沉重的印章,這些無價的御璽,在皇帝下葬後,沒有人再碰過,在這裏已經沉睡了兩百年。”這位年輕的將軍毫不客氣地拿走了數枚御璽。“太上皇帝”的圓璽被當時年僅28歲的法同將軍德·耶賽掠走。

到了近代,玉璽的概念並沒有隨着封建時代的離去而漸漸消亡,民國政府成立時曾打造過兩方玉璽作爲權力象徵,袁世凱短暫復辟時也曾命人趕製五方皇帝玉璽。這些接受現代文明的中國人,都不如幾百年前的乾隆爺漂亮話說得好:只有將同家治理好,得到人民的信賴和依附,國之印鑑纔會有價值和威望。乾隆的千方玉璽,大部分不是國之重器,乃是風雅皇帝的一己玩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