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都說曹操選擇的是“薄葬”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都說曹操選擇的是“薄葬”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曹操“薄葬”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最近關於曹操高陵有了新的考古發現,根據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曹操高陵西側發現的宋元時期建築基址,可能是北宋時期爲曹操高陵設置的守陵戶所在。這讓我們不禁好奇,曹操既然選擇“薄葬”,爲何又擔心被人盜了自己的墓?此外,宋人又爲何會專門派人爲曹操守陵?

一、薄葬之薄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63歲封魏王,這是他人生政治命運的巔峯時刻,但也是這個時候,他開始考慮起了自己的身後之事。次年六月制《終令》,最終選定了壽陵地址,這個葬址我們並不陌生,因爲它的附近就是西門豹祠。

都說曹操選擇的是“薄葬”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從《終令》的內容來看,選擇此處作爲葬址的原因有三:

其一,“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

其二,“因高爲墓”;

其三,這裏地域開闊,可以“廣爲兆域”

從周圍環境上看,高陵西有天城山,山前兩水相合,水東即山麓高岡臺地。高陵西枕天城,腳踩鄴城,居西岡俯視銅雀臺,天、地、人渾然爲一。

據說,曹操生前曾患頭痛病,頭疼時, 嘗將頭仰臥水中,用涼水止痛。事死如事生,將壽陵選定在鄴城西岡,西枕山水,雖死猶生,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理形勝,寓意其生前之事。

說完了葬址,我們看看墓穴。

根據考古報告,西高穴二號墓坐西朝東,未發現封土,平面呈甲字形,爲多室磚室墓,墓道位於東側,由墓道、木門、甬道、前後墓室及東、西四個側室組成,總長60米。斜坡墓道39.5,上口寬9.8米,底部寬2.7米。墓門爲磚抱雙券拱形門,外券四角攢尖頂,青石鋪地。

漢代厚葬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地上建築+地下設施組成。

這裏便出現了“薄葬”的第一個重要特徵——“不封不樹”,也就是說地面上沒有高大的封土堆作爲墓葬標識。將曹操墓與其他同等級諸侯王墓進行對比,比如彭城王、中山王等墓葬皆有風土,當然更多的是諸侯王鑿山爲墓,這也是封土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都說曹操選擇的是“薄葬”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2張

而曹操墓不起墳丘,地面上沒有醒目的地面建築,自然也就不必大費周章,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民力。當然,這或許也與曹操自己身爲盜墓行家,曾組織摸金校尉經常盜墓有關,畢竟能讓活人看到死者的薄葬、而不起壞心思,“不封”顯然是最爲直觀的。

再看曹操墓所出的隨葬品,根本沒有爲其安葬所專門製作的金玉禮器,所出的金絲和金鈕釦也是衣服上的飾品,而且在記載其隨葬品的石碑上也沒有其他金銀珠玉的記載,這就和他在《遺令》中叮囑後人所說“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一致。

此外,該墓所出之陶器,器形均偏小,且做工較爲粗糙,均爲泥質素面灰陶,就連尋常漢墓中常見的彩繪陶器都不見,這也符合曹植在《誄文》中“明器無飾,‚陶素是嘉”的記載。

由此可見,曹操說自己要薄葬,還真不只是說說而已。

二、南宋疑冢

曹操高陵的所在,其實在北宋以前的文獻中一直都有明確記載。曹操入葬之後,經歷兩晉南北朝到唐、北宋,但有關於高陵的文獻記載,始終不絕如縷。

到了北宋時期,政府還特意爲曹操高陵設置守陵戶。

都說曹操選擇的是“薄葬”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3張

王明清《揮麈錄》:載 “祖宗朝重先代陵寢,每下詔申樵採之禁,至於再三。置守冢戶,委逐處長吏及本縣令佐常切檢校,罷任具有無廢闕,書於歷子。……商中宗帝太戊葬內黃縣東南陽,武丁葬西華縣北。周成王、康王皆葬畢,在咸陽縣界。漢文帝葬霸陵,在長安東南。宣帝葬杜陵,在長安南。

魏武帝葬高陵,在鄴縣西

。晉武帝葬峻陽陵; 在洛陽。後周太祖文帝葬成陵,在耀州富平縣。隋高祖文帝葬太陵,在武功縣。以上十帝,置三戶,歲一饗以太牢。……此乾德四年十月詔也,著於甲令。

以北宋爲界,南宋纔開始有了曹操疑冢之說。《鶴林玉露》卷三: “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雲曹操疑冢也。北人歲增封之? 範石湖奉使過之,有詩云: ‘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歲歲蕃酋爲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

這裏的範石湖就是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他是個南方人,對北方地理知之甚少,所以當他奉命出使金國的時候,途經鄴城時,便誤信了關於曹操疑冢的傳說。實際上,這些所謂的“七十二疑冢”已經被考古證明,這其實是北齊墓葬羣而已。

那麼,曹操疑冢爲何在之後愈演愈烈?

從考古現場看,曹操墓最早被盜是在西晉,當時曹操墓葬位置暴 露。所以,其墓地所在,成爲盡人皆知的事實。但北宋初年,宋太祖下詔爲曹操高陵等前朝帝王陵設立守冢戶、並明令要求對盜掘的陵墓進行修葺之後,詔令得到落實,盜洞回填,曹操墓得到了修復與保護。

都說曹操選擇的是“薄葬”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4張

我們從曹操墓中堆積深達三米以上的積土仍可以看到其人爲回填的痕跡。正是由於北宋對曹操墓的修葺與保護,使曹操高陵因被盜而形成的識別標識湮滅; 加之地表植被的恢復,原本“不封不樹”的曹操墓與周邊環境統一,外表已很難辨識。

再加之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滅亡,守冢戶逃離,曹操墓就漸漸成爲人們不知所在的疑問。曹操墓的“七十二疑 冢”說,因之也就在南宋之後出現,並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