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熊賜履和李光地是什麼人?他們對康熙產生了什麼影響?

熊賜履和李光地是什麼人?他們對康熙產生了什麼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年號“康熙”。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清朝建國及入關之初,有兩位皇帝都是幼年繼位,分別是順治和康熙。

幼年繼位的皇帝一般來說,可塑性更強,他們的人生觀念、權力觀念、治國觀念等,都是由教導皇帝的老師來塑造。

而在當時,有資格教導皇帝的,當然是儒臣,對此,儒臣們也是趨之若鶩,非常積極地參與其中。

這是儒家士大夫們用儒家理念改造皇帝的一個機會。

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曾接受儒臣的教導,順治才20多歲就死了,所以,在他身上還看不出明顯的效果。

而康熙卻是實實在在做了六十一年皇帝,且本人也願意全面接受儒家文化,因此,至康熙開始,清朝的皇帝實際上是逐漸在理學化。

這其實是迅速適應統治需求的一種態度,清朝早期的幾位皇帝,都相當務實,接受儒家文化對重心已經轉到關內的清朝來說,異常重要。

康熙一生,對理學的接受和深研,可謂是興趣盎然,他如果不當皇帝的話,也能成爲一代理學大家。

熊賜履和李光地是什麼人?他們對康熙產生了什麼影響?

這不僅對康熙皇帝個人的思想觀有重大意義,也對清朝的延續有重大意義。

康熙從幼年始,到成年以後,接受儒家教育的過程中,有兩個儒臣對他的影響最大,分別是熊賜履和李光地。

熊賜履是順治十五年時的進士,在順治時期,以及康熙親政前,他曾陸續擔任過弘文院侍讀、祕書院侍讀學士,因此,能成爲影響到皇帝的重要人物。

康熙登基之初,由於輔政大臣鰲拜在處理某些案件時異常跋扈,導致了某些矛盾衝突加劇。

因此,無奈的儒臣們把希望放在了年幼的康熙皇帝身上,並寄望於他親政後,能做出一定的改變,要求康熙學習儒學的呼聲日益高漲。

康熙六年,熊賜履進《萬言疏》,在細數朝廷中某些弊端的同時,也着重闡明儒學對君主及君權的重要意義,以及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

熊賜履在《萬言疏》中就提到要康熙多跟儒臣們學習儒學,且應該不間斷地學習和深造:

皇上生長深宮,春秋方富,正宜慎選左右,輔導聖躬,薰陶德性,優以保衡之任,隆以師傅之禮;又妙選天下英俊,使之陪侍法從,朝夕獻納。徒事講幄之虛文,毋徒應經筵之故事,毋以寒暑有輟,毋以晨夕有間。

熊賜履認爲,只有如此,才能“主德清明,君身強固。”才能讓吏治清明,民生穩定,復“三代之盛”。

當時,對儒學深惡痛絕的鰲拜想要治熊賜履的罪,卻被康熙否決。

在鰲拜還掌權時,康熙能頂着壓力認同熊賜履,相當不容易,顯然,他看中了這份《萬言疏》。

鰲拜集團被康熙清理掉後,熊賜履得到重用。

康熙十年,康熙在經筵中聽了熊賜履的講課後,感嘆“今日可爲得行其言矣”,馬上任熊賜履爲“日講官”。

此後數年,熊賜履在經筵中,不停給康熙講述儒家的思想和理念,成爲康熙學習儒學的良師。

因此,不論熊賜履在康熙朝此後的官場起伏,僅憑康熙執政之初的這段經歷,足以讓他對康熙理學思想的形成,以及治國理政的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熊賜履去職後,康熙還曾感嘆:“每論侍學者,未嘗不稱公之忠益也”。

由此可見,康熙在儒學一道上,對熊賜履的認可。

李光地也是康熙朝的名臣,他於康熙九年高中進士,進入官場。

熊賜履和李光地是什麼人?他們對康熙產生了什麼影響? 第2張

李光地曾長期爲康熙講解儒家經典,是康熙比較信賴,且一定程度上視爲知己的臣子。

他於康熙二十五年開始,擔任經筵的日講官,且兼任起居注官,不但對康熙的儒學思想有重大影響,還深度的參與到康熙朝的機密要事中。

李光地在《周易》上的造詣很深厚,康熙對《周易》的理解和學習,基本上,都是源自李光地的講解和灌輸。

在李光地爲官的過程中,好幾次被言官彈劾,但都因康熙對其的信任和看重,而毫髮無傷。

康熙能如此信任李光地,全是因他的儒學思想讓康熙受益匪淺,些許小毛病,也就認爲無傷大雅。

李光地死後,康熙曾給予他高度評價,甚至超過熊賜履:“惟朕知卿最悉,亦惟卿知朕最深。”康熙是真把李光地當成知己了。

總結,康熙全面接受儒家文化,離不開儒臣們前赴後繼的影響和灌輸,其中,熊賜履和李光地是佼佼者

他們能長期影響到康熙,除了本身的儒學功底深厚外,也是因爲身後站着全體儒學士大夫們,肩負着全村的希望。

當然,這也是康熙有意而爲,要想清朝統治穩固,順利延續,接受儒學的適當改造是必須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