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忽必烈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 蒙古人爲何不喜歡忽必烈

忽必烈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 蒙古人爲何不喜歡忽必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忽必烈和蒙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忽必烈創立了元朝,爲什麼蒙古人討厭他?漢人卻喜歡他呢?

序言

忽必烈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孫子,是蒙古帝國第五任大汗,也是元朝開國皇帝。

因爲蒙古帝國和元朝是當時世界範圍內領土面積數一數二的超級帝國,所以忽必烈在中國乃至東亞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極具爭議的人物。

忽必烈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 蒙古人爲何不喜歡忽必烈

在中國歷史的描述中,忽必烈雖來自遊牧民族,但統一中國後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延續宋代以來繁榮的海外貿易,大力推崇儒術,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

而在蒙古歷史上,忽必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叛徒,忽必烈的漢化改革嚴重衝擊遊牧文化傳統並撕裂蒙古,最終導致蒙古帝國陷入內戰,在蒙古人看來,忽必烈是帝國分裂的罪魁禍首。

從儒家文化的學生到中原的征服者

忽必烈出生於公元1215年,是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孫子,是鐵木真第四子拖雷的兒子。

拖雷共有11個兒子,比較出名的有四個,分別是長子蒙哥,後來成爲蒙古帝國第四任大汗。六子旭烈兀,率軍征服西南亞地區,建立伊爾汗國。七子阿里不哥,他的兄弟們外出征戰,他留守蒙古帝國本部,後與忽必烈爭奪汗位,忽必烈是拖雷的第四子。

忽必烈在少年時期就表現出與其他王子不同的一面,他不僅遺傳了父輩尚武和英明睿智的一面,而且還尊敬長輩,喜愛讀書,侍奉母親以孝聞名。

忽必烈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 蒙古人爲何不喜歡忽必烈 第2張

忽必烈青年時期結識很多中原文士,在他的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漢族知識分子幕僚,他們爲忽必烈講解三綱五常及儒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並教授《孝經》《尚書》《易經》等中華傳統文化及儒家經典。

因此在忽必烈成爲蒙古統治者前就確立自己的政治信條:

治亂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減賦稅差役,勸農桑,興學校以改革積弊。

1251年,忽必烈長兄蒙哥成爲蒙古帝國大汗,因爲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長且賢”(拖雷二子、三子均早逝夭折),所以蒙哥繼位後不久就任命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事務。

忽必烈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 蒙古人爲何不喜歡忽必烈 第3張

本就深受儒家影響的忽必烈從此與中原結下不解之緣,管理漠南和中原後,忽必烈任用大批漢族儒士,如劉秉忠、許衡、姚樞、張文謙等。

同時任命漢人擔任地方經略使等高官,並提出“行漢法”的主張,甚至有儒士還請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師”的稱號,忽必烈欣然接受。

史書記載:

“聖度優宏,開白炳烺,好儒術,喜衣冠,崇禮讓。”

不久蒙哥謀劃攻宋,忽必烈被要求從雲南北上配合攻打四川,從此忽必烈開始了漫長的軍事征伐歲月。

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軍從陝西出發,經藏區進攻大理國,1254年一月,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國王段興智投降,大理國滅亡,雲南地區併入蒙古版圖,忽必烈聲威大震。

不過忽必烈勢力的壯大和在中原地位的穩固引起了蒙哥等蒙古上層統治集團的警惕。

他們認爲忽必烈的漢化及尊崇儒術的行爲是在挑戰蒙古遊牧政治秩序和文化傳統,甚至羅織一百餘條罪狀,除滅忽必烈所信用的漢人官員。

最後忽必烈親自朝見蒙哥,聲淚俱下地解釋懺悔,才免除禍患,但蒙古統治階級內部的裂痕已經形成,支持漢化和堅持傳統兩大勢力已經形成。

禍起蕭牆——忽必烈大戰阿里不哥,蒙古帝國分裂的開始

1259年忽必烈配合攻打四川的蒙哥,統領大軍渡過淮河,進入南宋境內,所向披靡,一路南下,打到長江中游的鄂州。

不過蒙哥在攻打合州(重慶)釣魚城時負傷嚴重,死在那裏,蒙古帝國陷入羣龍無首的境地,各派勢力暗流涌動。

其中忽必烈的漢化集團和阿里不哥的傳統勢力之間的矛盾最爲突出,爲了爭奪大汗之位,雙方劍拔弩張。

忽必烈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 蒙古人爲何不喜歡忽必烈 第4張

忽必烈這邊有蒙古東道諸王和中原漢人集團的支持,而阿里不哥得到蒙古西路諸王和西域、中亞等蒙古西征勢力的支持,遠在西亞的旭烈兀持曖昧不清的態度,但是其子卻支持阿里不哥。

蒙哥南征時,阿里不哥駐守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當蒙哥的死訊傳回本部,素來反對漢化的阿里不哥開始蠢蠢欲動,準備奪權。

而忽必烈這邊在得到妻子關於阿里不哥有所行動的書信後,即刻率兵北返,駐守燕京,靜觀其變。

阿里不哥則竭力誘使忽必烈回到草原,好逼他就範,再名正言順地登上大汗寶座。

忽必烈清楚地意識到,在阿里不哥鞭長莫及的情況下,自己在控制進入漢地的蒙軍及漢軍方面擁有優勢,因此他不肯輕易離開經營多年的中原。

雙方使臣交涉不斷,矛盾日趨激化。忽必烈在準備就緒後,決定先下手。

1260年四月,忽必烈拘禁阿里不哥派往燕京的心腹脫裏赤,在漢人官僚的擁戴下,在開平城宣佈繼大汗位。

忽必烈在漠南的搶先登位,打亂了阿里不哥的預謀,阿里不哥只得於1260年夏,召集留守漠北的諸王元老宗戚,舉行大會,在舊貴族支持下繼位爲大汗。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內戰爆發,1260年秋,阿里不哥兵分兩路,大舉南下。

忽必烈在積極調兵防禦的同時,面對實力強於自己的傳統勢力,採取分化瓦解的手段,取得旭烈兀的支持。

此後忽必烈率漢蒙聯軍北上,與阿里不哥集團發生激烈戰鬥,兩軍雖然實力相差不大,但阿里不哥統治集團內部各懷鬼胎,指揮不當,其軍隊多次被擊潰,1262年阿里不哥西逃,忽必烈佔領哈拉和林。

1264年阿里不哥在走投無路之下向忽必烈投降,長達五年的汗位糾紛至此結束。

而作爲親哥哥的忽必烈雖然口頭保證不會殺害投降的阿里不哥,但是阿里不哥卻被幽禁,1266年被忽必烈毒殺。

蒙古帝國的內戰本質上是草原統治階層的漢化之爭,忽必烈的勝利代表蒙古的新派勢力取得帝國最高權力。

忽必烈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 蒙古人爲何不喜歡忽必烈 第5張

但內戰之後卻導致蒙古內部的巨大分裂,當時各大汗國中,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都支持阿里不哥,唯有旭烈兀的伊爾汗國支持忽必烈,阿里不哥失敗後各大汗國紛紛獨立。

蒙古帝國沒有統一政權,已是名存實亡,實際上,忽必烈所代表的漢化集團在蒙古統治階級內部是絕對少數。

以至於忽必烈爲鞏固權勢,默許各大汗國的獨立,在蒙古人看來,成吉思汗辛苦打下的基業在幾十年時間就轟然解體,忽必烈就是最大推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當然,忽必烈對於維持東亞以外的領土也沒有太大興趣,他的政治目的是要做中國的皇帝,被中華文化圈接納。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爲“大元”,他本人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爲大元皇帝,“大元”國號正式出現。

忽必烈成爲元朝首任皇帝,並於次年選擇大都(北京)作爲首都,從此大都取代和林,成爲元朝的政治中心,此後明清兩朝至今,北京一直是國家的首都。

可以說忽必烈建立元朝就是在與舊體系作割裂,雖然忽必烈在名義上仍然是各大汗國共同尊崇的大汗,但實質上,忽必烈的元朝只是蒙古體系的一部分。

忽必烈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 蒙古人爲何不喜歡忽必烈 第6張

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一體系逐漸瓦解,所以在懷念大蒙古帝國的蒙古人民心中,成吉思汗是他們眼中的英雄和太陽,而忽必烈似乎成爲數典忘祖的“叛徒”。

再造統一,漢人士大夫讚譽的傑出帝王

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後,謀劃新一輪的對宋戰爭,從1267年至1273年,在經歷六年的攻打襄陽後,襄陽陷落,南宋防禦體系崩潰。

忽必烈一路順長江而下,直抵臨安,1276年,南宋太皇太后謝道清帶宋恭帝出降,南宋都城臨安陷落。

1279年,宋元雙方在崖山外海進行大海戰,史稱“崖山之戰”,宋軍戰敗,宰相陸秀夫揹負8歲的宋末帝趙昺跳海自殺,南宋滅亡,元朝正式實現了自唐朝以來的又一次大一統。

忽必烈成爲開創華夏曆史新紀元的英雄,並逐漸被漢人官僚階層接受。而忽必烈真正被漢人接受的是在建立元朝後。

他保留了宋朝的機構和全部行政官員,重用漢臣,採用漢法,聽取漢人官員用傳統的中國方式記載元朝歷史的建議,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漢人官員們的效忠。

此後忽必烈在內政外交上也迎合了當時漢人士大夫的價值觀,政治上,在地方建立行省,中央設中書省,創中國當代省制開端,爲加強對邊疆地區管理,開闢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驛站。

經濟上,鼓勵農業發展,休養生息,以勸農成績作爲考覈官吏的標準,並貯存糧食,賑濟災民,對商業和海外貿易持寬鬆政策。

另外,忽必烈在文化上實行宗教和民族自由政策,積極尋求儒、佛、道三家的和解,對外國人來華持包容態度。

總之,在忽必烈統治的二十多年間,一直遵循儒家和宋代漢人士大夫的價值觀念,國家延續南宋開放活躍的社會氣氛,贏得士大夫們的讚許。

忽必烈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 蒙古人爲何不喜歡忽必烈 第7張

正如當時的大儒郝經所言:

“今主上應期開運,資賦英明,喜衣冠,崇禮樂,樂賢下士,甚得中土之心,久爲諸王推戴。稽諸氣數,觀其德度,漢高帝、唐太宗、魏孝文之流也。”

後續

小編看來,忽必烈雖然深受儒家文化薰陶,但骨子裏還是有着蒙古人感性、熱血的習性。

1281年,忽必烈深愛的妻子察必於去世,五年之後他親自選定的皇位繼承人真金又去世。

在親人離世的刺激,忽必烈開始酗酒,並且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他的體重迅速增加,越來越肥胖,並被酗酒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同時,他的一些政策也遭到失敗。1294年,忽必烈病逝,在位三十五年,享年八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