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論功行賞時蕭何位列第一 劉邦對他的態度爲何不如張良

劉邦論功行賞時蕭何位列第一 劉邦對他的態度爲何不如張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劉邦和張良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功列第一的蕭何,爲何劉邦對他的態度遠不如張良?

“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羣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爲酇侯,所食邑多。”

劉邦論功行賞時蕭何位列第一 劉邦對他的態度爲何不如張良

“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上面是從《史記·蕭相國世家》中節選的句子,說明漢初論功行賞,漢高祖劉邦如何力排衆議,將蕭何位次列爲第一,不但封候,而且給了最多的食邑,可以帶劍上殿,不用快走,故而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對蕭何的賞識和恩寵遠遠高過其餘的文臣武將,至於同列“漢初三傑”的張良,都頗有不如。然而,實際上,劉邦內心對蕭何始終保持着一種懷疑的態度,以至於最後竟然“乃下相國廷尉,械繫之”——直接抓起來,還帶上了刑具!

而留候張良呢,則截然相反,劉邦除了對他言聽計從之外,信之不疑,日常相處之時,幾乎是無話不談,完全是一位平等相待的朋友一樣。下面舉兩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事例1:韓信乘劉邦勢危之時要求封爲齊王,劉邦大怒,張良站在旁邊直接踩腳、耳語,轉瞬之間就讓他改變了態度,雖然事急從權,但兩人之間的親密可見一斑。

事例2:劉邦分封引起不滿之時,張良與劉邦之間的對話。

劉邦論功行賞時蕭何位列第一 劉邦對他的態度爲何不如張良 第2張

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

首先,劉邦顯然是跟張良在邊走邊聊的閒逛,偶然(當然是張良刻意引導的結果)看到武將們的聚會,君臣之間,是很難看到這種景象的。其次,看到武將們聚在一起,劉邦隨口一問,張良則是用半開玩笑的架勢在回答,閒庭信步,沒有表現出任何惶恐和拘謹。最後,等到把話題引到武將的不滿之上,面對劉邦“怎麼辦”的詢問,張良直接給出解決方案,沒有避諱早有預謀的嫌疑。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劉邦對蕭何與張良迥然不同的態度,顯露出的是骨子裏對蕭何的不屑和對張良的敬重,原因說複雜也不復雜,主要是兩人在劉邦心目中塑造的個人形象有天淵之別:蕭何自私自利,爲了保全個人可以毫不猶豫的犧牲他人,“成也蕭何敗蕭何”便是最明顯的例證;張良則是光明磊落,睿智雅儒,是個帶有高貴典雅的貴族氣質的謙謙君子,屬於劉邦潛意識中仰慕的形象。

蕭何原本是個小吏,既沒有雄才大略,也沒有過人的抱負與雄心,因人成事,完全是因爲遇到了劉邦,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而在劉邦尚未發跡之時,蕭何的位置比劉邦高,居高臨下的來看,當時並不認可劉邦的能力,評價是:“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劉邦論功行賞時蕭何位列第一 劉邦對他的態度爲何不如張良 第3張

張良則完全不同,出身韓國的貴族世家,年少時熱血豪膽,遊俠天下,結交豪傑,敢於刺殺秦始皇。投靠劉邦之後,屢屢進獻奇謀,很快成爲劉邦軍事集團的核心智囊,而每當遇到生死攸關的危急時刻,張良總是看得最遠最深,從而給出最正確的建議。難能可貴的是,劉邦總是能及時的領悟張良的策略,做出正確的抉擇,君臣之間配合的極爲默契,自然會惺惺相惜,故而纔會給出流傳千古的評價: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功成名就之後,蕭何貪戀權勢地位,在丞相位子上竟然直接幹到死。

張良則是“不汲汲於富貴”,主動退讓,在羣臣爭功的情況下,明確表示“不敢當三萬戶”,隨後便長期稱病杜門不出,來個急流勇退,既有明哲保身之意,也是其恬淡明淨的生活態度的表現。

出身決定命運,不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