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備決定伐吳後爲何不帶那些征戰沙場的老將?

劉備決定伐吳後爲何不帶那些征戰沙場的老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劉備⽣涯最後的⼀次伐吳⼤戰是失敗的,本站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劉備集團最大的短板,就是人才匱乏:前期文不過糜竺孫乾簡雍,武不過關羽張飛趙雲,後期佔據荊州、益州、漢中之後,在人員調度上更是捉襟見肘,我們細看夷陵之戰就會發現,當時劉備駕前一個有分量的大將都沒有了——關興張苞只是在演義小說中厲害,他們在夷陵之戰中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甚至他們有沒有參加,也是一個問題。

劉備這大半輩子,幾乎是一步一個坎,而且似乎還有個“十年悖論”:劉備佔據的地盤,很少有守住十年的,徐州被呂布搶走,建安十四年才弄到手的荊州,建安二十四年也丟得一寸不剩,漢中和西川雖然沒有丟在劉備手上,但是劉備卻沒有太多機會享受這兩地的成果——他早早就“駕崩”了。

演義和正史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我們熟悉的黃忠和馬超,根本就沒有參加,也不可能參加伐吳之戰。黃忠連劉備稱帝都沒趕上,死的時候,還是漢中王劉備冊封的後將軍、關內侯:“先主爲漢中王,用忠爲後將軍,賜爵關內侯。明年卒,追諡剛侯。子敘,早沒,無後。”

劉備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進位漢中王,黃忠於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辭世,夷陵之戰起始於章武元年秋七月劉備五萬大軍奪取峽口,攻入吳境,終結於次年八月黃權帶隊降魏。不但黃忠沒有機會參加,就是馬超馬孟起,此時也已經病得爬不起來了:“章武二年(222年)卒,時年四十七。”

也就是說,夷陵之戰發生時,馬超從病危到病故,根本就沒來得及見劉備最後一面,劉備就是再缺人,也不能讓病得一絲兩氣的馬超去前線。

如果法正沒有去世,夷陵之戰可能就會是另一個結果了,事後諸葛亮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劉備決定伐吳後爲何不帶那些征戰沙場的老將?

劉備兵敗夷陵十分狼狽,其主要原因就是既沒有獨當一面的將帥之才,也沒有運籌帷幄的好參謀長,以至於戰事激烈劉備被圍,沒有一人可以相救,兵敗之後劉備還得親自組織斷後:“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

趙雲是在夷陵之戰結束之後,才帶兵從江州趕到白帝城,根本就沒和吳軍交手過,自然也不會槍挑吳軍大將朱然:“(趙雲勸諫)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這時候我們就看出劉備集團人才匱乏的窘迫了:黃忠法正先後辭世,馬超病危趙雲消極,劉備能用的大將,也就是黃權、吳班、馮習、張南、陳式等原本名不見經傳的二三線將領,真正拿得出手的謀士,也就是馬良馬季常一人而已,可惜他沒能逃出夷陵:“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先主稱尊號,以良爲侍中。及東征吳,遣良入武陵招納五溪蠻夷,蠻夷渠帥皆受印號,鹹如意指。會先主敗績於夷陵,良亦遇害。”

劉備活着的時候,基本不用諸葛亮帶兵,他奪佔西川,參謀長是龐統,進取漢中,參謀長是法正,諸葛亮在劉備集團,基本相當於曹魏的荀彧而不是荀攸:“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劉備是河北涿郡涿縣人,他在徐州、荊州、益州都算外來戶,既不像曹操那樣掛着大漢天子劉協的金字招牌,也不像孫權那樣有父兄打下的基業和留下的精英人才,所以他最怕的就是後方不穩,當地門閥士族也都各懷心腹事,如果不留下信得過的心腹留守後方,一旦前線失利,就會進退失據,連老巢都會丟掉——曹操出征,總是讓荀彧坐鎮後方,也有這方面考量。

諸葛亮是萬萬動不得的,如果諸葛亮跟着劉備一起出徵,不但後方不穩,前線將士也可能餓飯。但是諸葛亮動不得,不等於其他人也動不得,在當年的劉備集團,起碼還有四員大將可用,即使不能全部同行,去一兩個也能爲劉備分憂解難,起碼不會讓劉備敗得那麼慘。

讀者諸君想到的第一個應該跟隨劉備出征的,肯定是趙雲趙子龍,此公不但衝鋒陷陣悍勇無敵,斷後也是行家,在計謀方面,也不在張飛之下。

當年的入川之戰,趙雲連下兩城,諸葛亮和張飛各取一城,這起碼能說明趙雲也是有統帥大兵團作戰能力和經驗的:“趙雲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爲,飛攻巴西,亮定德陽。”

趙雲在漢中之戰空營計擊潰曹操大軍,並獲得“一身是膽”、“虎威將軍”美譽,在後來的伐魏之戰中以微弱兵力硬抗曹真主力,也是臨危不亂:“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衆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衆固守,不至大敗。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

如果趙雲隨同出征,劉備就不會被圍得那麼窘迫,撤退時也不會一鬨而散。

劉備決定伐吳後爲何不帶那些征戰沙場的老將? 第2張

趙雲確實在伐吳問題上表現得比較消極,但是以趙雲的人品,他即使不贊成伐吳,也不會在戰鬥中出工不出力,他只會保留意見而奮勇作戰,起碼能保證大軍不會一潰七百里。

退一步來講,即使劉備不願意帶趙雲出征,也可以讓他去漢中替換魏延——魏延對劉備的忠誠度絕對是百分之百,而且軍事能力有目共睹,他後來歷任督漢中鎮遠將軍、鎮北將軍、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說明這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將帥之才,而非演義小說中的一勇之夫。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沒有定論,但是能想出這條奇計,說明他也有一定的戰略戰術素養,起碼要比吳班張南馮習陳式等人強得多。

關羽張飛辭世後,劉備集團最能打的可能就是魏延了(有人說是趙雲),劉備伐吳的時候,曹丕並沒有在漢中搞小動作(他盼着孫劉兩家傾盡全力打個兩敗俱傷),魏延完全可以調往夷陵前線。

魏延和趙雲是不可能同時離開後方的,蜀中那些厭倦戰爭而又懷有二心的門閥士族不可不防,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爲了確保後方穩定,劉備可以把地頭蛇中最大的兩條帶走,他們就是“國舅”吳懿和後來的顧命大臣李嚴。

小說中的吳懿無能卻很有趣,被趙雲一回合生擒後還挺“硬氣”:“我既被捉,如何不降?”

正史中的吳懿是主動投降劉備,而且此人也並不弱,楊戲作《季漢輔臣贊》這樣評價吳懿:“車騎(吳懿官至車騎將軍、假節、領雍州刺史、濟陽侯)高勁,惟其泛愛,以弱制強,不陷危墜。”

吳懿是吳班的族兄,劉備帶吳班而不帶吳懿,可能是想讓這位“國舅”幫着看家,而另一位蜀中名將李嚴不跟着去,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李嚴其實是很能打的:“少爲郡職吏,以才幹稱。建安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時先主在漢中,嚴不更發兵,但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首。枝黨星散,悉復民籍。又越巂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赴救,賊皆破走。”

劉備決定伐吳後爲何不帶那些征戰沙場的老將? 第3張

李嚴和諸葛亮同爲顧命大臣,一山不容二虎還鬧出了很多不愉快,但是不管怎麼說,李嚴的軍事才能,是得到劉備認可的:“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爲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劉備一向以知人善任著稱,識人之明還在諸葛亮之上,他能讓李嚴當軍事主官,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劉備兵敗夷陵,如果魏延在,就可以衝鋒陷陣;如果趙雲在,就可以安全斷後;把屬於西川門閥的李嚴和吳懿帶上,後方就會穩定很多——讓蜀中降將打東吳,起碼能收到一箭雙鵰之功效。

說來說去,還是劉備集團可用之才太少,如果龐統法正黃忠不死,如果馬超不病危趙雲不唱反調,劉備或許還不會敗得那麼慘。

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劉備也沒有後悔藥可吃,但是讀者諸君卻可以替劉備出謀劃策:如果咱們前面說的龐統、法正、馬超、黃忠尚在,如果劉備帶趙雲、魏延、吳懿、李嚴出征,如何排兵佈陣,纔能有希望打贏夷陵之戰?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