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吳魏赤壁之戰始末,一場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決定性戰役?

吳魏赤壁之戰始末,一場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決定性戰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魏赤壁之戰始末,一場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決定性戰役?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吳魏赤壁之戰始末,一場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決定性戰役?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填了一首《念奴嬌》的詞,來緬懷赤壁之戰的陳跡,抒發心中的感慨。詞中寫道:“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羽扇綸〔guān官,有青絲帶的頭巾〕巾,談笑間,檣櫓〔檣是帆船的桅杆,櫓是搖船的櫓〕灰飛煙滅。”這幾句詞的意思是說,在赤壁這個地方,周瑜和諸葛亮在談笑之間,從容不迫地就把曹操的大批戰船,燒成了灰燼。因爲是文學作品,不免有誇張的成分,但是確實也反映了赤壁之戰的某些真實情況。赤壁之戰是古代一次著名的戰役,它的故事廣泛流傳。古代的詩人用它作題材,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詩詞;戲曲家用它作題材,編成戲曲,演出於舞臺;小說家用它作題材,寫成有名的篇章。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全書124回,其中寫赤壁之戰的就佔了八回。下面就來講講這次戰爭的故事。

爭奪江陵

官渡之戰後,曹操統一了北方,在爭奪中原的戰爭過程中,曹操實行了一些改良政策,如興辦屯田,整修水利,打擊豪強勢力,減輕百姓租稅,選用有才能的地方官吏,整頓和改編軍隊等等。這樣,受到戰亂破壞的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曹操的實力隨着不斷壯大,他的雄心也更大了。他打算揮師南下,把盤踞在荊州(今湖南、湖北一帶)的劉表和江東(今長江下游各省)的孫權兩大勢力,挨個兒消滅掉,以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率領大軍去攻打荊州,走到半路上,聽說劉表病死,由劉表的第二個兒子劉琮〔cóng從〕繼承了荊州牧的職位。九月,曹軍浩浩蕩蕩到達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劉琮嚇壞了,揹着劉表的宗弟劉備,暗地裏派人向曹操接洽投降。當時,劉備正駐守在樊城(今湖北省襄陽縣北),對於劉琮投降的事,一點也不知道,等到弄清情況,已經來不及組織力量抵抗曹軍了。他只得率領部隊匆匆忙忙地向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方面撤退,沿途又收容了不少劉表的部隊和當地百姓,所以走得很慢。諸葛亮看到情況緊急,決定派遣大將關羽帶領水軍一萬人,先由水路乘船退往江陵,等候在那裏會師。

江陵是荊州的軍事重鎮,是兵力和物資的重要補給基地。曹操怕江陵被劉備佔去,就親自率領5000名精銳騎兵,不分晝夜,緊緊追趕,一天一夜就跑了300多里路,最後在當陽(今湖北省當陽縣東)東北的長阪,趕上了劉備的隊伍。曹軍人多,勢不可當。劉備不得不拋棄所有士兵、百姓和輕重糧草,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幾十個人甩掉曹軍,改道向東面的漢水方面撤退。曹軍一路上繳獲了大批人馬、物資,並且幾乎沒費多少力氣,就佔領了江陵。劉備和部下退到了漢津口,同關羽率領的水軍會臺,共同渡過漢水。劉表的大兒子、江夏太守劉琦也領兵前來接應。於是,大家合兵一處,一同到了夏口(今湖北省漢口);然後,又退到長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省鄂城縣西北),駐紮下來。

曹操佔領江陵以後,就打算順流東下,乘勢打敗孫權。他的部下賈詡〔xǔ許〕向他建議說:應當利用荊州的豐富資源,休整部隊,安撫百姓,使內部穩定下來,然後再迫使孫權投降。從當時的情況來說,賈詡的建議是有道理的。但是,曹操由於輕易地取得了江陵,收降了劉表的部衆,獲得了大量軍用物資,就滋長了驕傲輕敵思想。他主觀地認爲,憑着自己當時的政治優勢和軍事力量,是有可能迫使孫權歸降的,因此沒有采納賈詡的建議,決定乘勝鯨吞江東。

醞釀聯合

在曹操進兵荊州以前,孫權曾經打算奪取荊州來同曹操對抗。劉表死後,孫權的重要謀士魯肅,建議孫權派他以弔喪爲名到荊州去偵察情況,並且乘機說服劉備,結成聯盟,共同對付曹操。哪知魯肅剛到江陵地界,劉琮已經投降,劉備正在從樊城往南退卻。魯肅和劉備、諸葛亮在當陽長阪坡相會。他們談論了當時的形勢,一致認爲:孫、劉兩家只有聯合起來,合力抵抗曹操,才能避免被各個擊破。劉備決定派諸葛亮和魯肅一同前往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去面見孫權,共同商定聯合抗曹的大計。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見到孫權,首先針對孫權舉棋不定的心理狀態,對當時的形勢作出透徹的分析。他說:“全國大亂,將軍在江東起兵,劉豫州(指劉備,劉備曾經做過豫州刺史)在漢南收集人馬,一同跟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已消除了他的勁敵袁紹,平定了北方,又南下攻破荊州,聲威震動天下。劉豫州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逃到這裏。希望您能夠根據自己的力量作出決定。如果您認爲可以利用江東的人力、物力同曹操對抗,不如趁早同他斷絕關係;如果您認爲敵不過曹操,不如趕快解散軍隊,收起武器,向曹操稱臣投降。現在,您表面上裝作服從曹操,內心裏卻拿不定主意,事情到了緊急關頭,您卻不能當機立斷,恐怕大禍就要臨頭了。”(原文見《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的這一番話,正好挑開了孫權的內心矛盾。孫權沉思了一會,反問諸葛亮:“照你這樣說,劉豫州已經被打敗,爲什麼還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聽孫權這樣一說,不禁暗自高興,就抓住他的話鋒回答說:劉豫州是當世的英雄,許多人都很仰慕他,人心歸附他,就像江河流入大海一樣。他已經決定同曹操對抗到底,就是不能取勝,也絕不能向曹操投降!諸葛亮這幾句話,果然刺激了孫權。孫權激動地說:“我不能拿整個江東和10萬甲兵,讓別人來支配。我的主意已經定了!現在沒有劉豫州是難以抵抗曹操的。”孫權雖然這樣說了,但是他對劉備的力量有所懷疑,對曹操的兵威也有所顧慮。所以緊接着,他又問諸葛亮:“不過,劉豫州剛被曹操打敗,怎麼有力量來扭轉這個局面呢?”

諸葛亮爲了解除孫權的顧慮,堅定他的抗曹決心,進一步向他分析了雙方力量的實際情況,指出孫、劉聯合作戰,是可以打敗曹操的。諸葛亮說:“劉豫州雖然剛在長阪戰敗,但是被衝散的戰士已經陸續回來,加上關羽統率的水軍,合起來還有精兵一萬人。劉琦統率的江夏軍隊也不下一萬人。曹操的兵馬從北方遠道而來,已經非常疲勞。聽說他們爲了追趕劉豫州,騎兵一天一夜要趕300多里路,現在他們的力量好比強弩之末,就連一層最薄的綢紗也穿不透了。況且北方將士,不習慣水上作戰。曹操收編的荊州部隊,都是被迫歸附的,他們不會替曹操賣命。”最後,諸葛亮對孫權說:“您如果真能調派幾員猛將,率領幾萬名精兵,和劉豫州同心協力,聯合作戰,那就一定能夠打敗曹操!曹操失敗以後,必然退回北方。這樣荊州和江東的局勢就可以穩定下來,三分天下的形勢也就出現了。是成功,還是失敗,就看您今天怎樣決策了。”

孫權聽了諸葛亮的話很是高興,立刻召集部下商討聯劉抗曹大計。

斷案決策

正當孫權召集羣臣會議的時候,曹操派人給孫權送來了一封信。信中用威脅的口吻說:“我奉了天子的命令進行征伐,南進以後,劉琮已經投降。現在我帶領大軍80萬人,打算在江東地方同將軍比試個高低!”曹操企圖迫使孫權不戰而降。孫權把這封信傳給大臣們看,許多人都驚慌起來。有個叫張昭的說:“曹操挾持着皇帝,動不動就以朝廷的名義征討四方。今天我們要抵抗他,在道理上是站不住腳的。再說,我們可以用來抵抗曹操的,主要是長江天險。目前,曹操已經佔領荊州,把繳獲劉表的成千只戰船和大批水軍,都佈置在江面上。他指揮全部水陸大軍,沿江東下。實際七,長江天險他已佔有了一半。在軍隊數量上,我軍更無法同曹操相比。因此當前的上策,恐怕還是同曹操講和爲好。”對張昭的意見,大臣們和將領們有的贊成,有的不同意,一時議論紛紛。只有魯肅坐在一旁一聲不吭。孫權起身要上廁所,魯肅跟着追了出去。孫權知道魯肅有話要說,就在屋檐下等着他。孫權握着魯肅的手,問道:“子敬(魯肅的字),你有什麼話要講嗎?”魯肅爽直地說:“我認爲張昭等人的意見,是要斷送您的事業,絕不能作爲決策的依據。講和等於投降。要說投降曹操,我魯肅倒可以這樣幹,您卻無論如何不能這樣做。我投降曹操,至少還能當個縣令一級的小官;您如果投降曹操,將會落得怎樣的結果呢?希望您能慎重考慮,及早做出決定,千萬不要聽信張昭他們的議論!”孫權聽了魯肅的話,不禁嘆息說:“張昭等人的主張,很使我失望。你對大局的分析,同我的看法完全一致。”

孫權雖然完全同意魯肅的意見,不過,和戰問題對江東的安危,關係太大了,使得他心中不能不左右盤算:打吧,又害怕曹操兵力強大,沒有必勝把握;降吧,自己又不甘心情願,因此一下子還是決定不下來。魯肅看出了孫權的心思,就建議他把東吳最高將領周瑜從鄱陽(今江西省波陽縣)召回來,共商對策。

周瑜見到孫權,立即建議召開一次大臣會議,再度深入討論和戰大計。在會上,周瑜具體分析了當時敵我雙方形勢和戰勝曹操的充分可能性。周瑜指出,曹操這次用兵,有四大不利:第一,北方並沒有完全統一,馬超和韓遂還割據着涼州(今甘肅省一帶),威脅着曹操的後方;第二,曹軍多數是北方人,不善於水戰,他們捨棄了北方軍隊善於騎戰的特長,而跑到船上來和我們爭高低,怎麼能獲勝;第三,目前天寒地凍,軍馬缺乏草料;第四,把中原地區的士兵,趕到江湖地帶作戰,他們不服水土,一定要生病。周瑜最後下結論說:“以上四點,都是用兵的大忌,但是曹操偏偏要冒這個風險。要想活捉曹操,今天正是個大好機會!”周瑜提出只要孫權撥給他幾萬名精兵,進駐夏口,他保證能夠打敗曹操。

聽了周瑜的分析,孫權最後下定了決心,他拔出身上的佩刀,咔嚓一聲,把面前的桌案砍掉了一個角,厲聲說:“從今天起,有誰再敢說應當迎降曹操的,就同這張桌子一樣!”聯劉抗曹的大計,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爲了堅定孫權的信心,解除他的顧慮,當晚,周瑜又去見孫權,對他說:“曹操在信上誇口說有水陸大軍80萬人,實際上,他從北方帶來的人馬不過十五六萬,而且經過長期作戰,早已疲憊不堪。新收編劉表的部隊,最多也不過七八萬人,這部分人對曹操懷有戒心,軍心不穩。您想想看,曹操帶着這樣疲勞多病的軍隊,指揮着心懷二意的降卒,人數雖多,又有什麼可怕!”(原文見《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

周瑜的一席話,果然把孫權擔心曹操兵多的顧慮打消了。孫權立刻選拔了三萬名兵將和戰船、糧草及各種軍用物資,一齊交給周瑜;任命周瑜、程普爲左右都督,魯肅爲贊軍校尉,讓他們帶領部隊,會同劉備的人馬,一同西上,合力抗擊曹操。

獻計詐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周瑜和劉備的聯軍,在赤壁(今湖北蒲圻縣西北,在長江南岸)同曹操的先頭部隊遭遇。曹軍士兵由於不習慣水上生活,很多人得了疾病,士氣很低。兩軍剛一接觸,曹操方面就吃了一個小敗仗。曹操被迫退回長江北岸,屯軍烏林(今湖北省洪湖縣境),同孫、劉聯軍隔江對峙。爲了減輕船艦的顛簸,曹操命令工匠,把幾艘或十幾艘戰船編爲一組,用鐵鏈連結起來,在上面鋪上木板。這樣,船身穩定多了,不但人可以在上面往來行走,甚至還可以在上面騎馬。這就是所謂“連環戰船”,曹操認爲這是個很好的辦法。

周瑜的部下黃蓋是一員老將,很有軍事經驗。他看出“連環戰船”有很大弱點,就向周瑜獻計說:“‘連環戰船’目標大,行動不便,我們可以用火攻來擊破它。”火攻一般要藉助風力。可是,當時已經進入冬季,經常刮西北風。曹軍在西北方,孫、劉聯軍在東南方,如果在江面上放火,很容易燒着自己的船隻,黃蓋的火攻計劃實行起來有困難。周瑜和諸葛亮根據當地的氣象變化,進行了仔細研究,估計在冬至前後可能有東南風。於是,聯軍方面立即準備實行火攻用的戰船,只等東南風一起,就立刻發動火攻。

爲了騙取曹操的信任,使進行火攻的戰船能夠接近曹軍水寨,黃蓋特意寫了一封密信,派人送到曹操帳下。信上說:“江東六郡的兵力,是無法抗拒您的百萬大軍的,孫權的失敗已成定局。爲了順應天下大勢,我願意歸降您。周瑜統領的軍隊人數有限,是不難一舉攻破的。等到雙方交鋒的時候,我可以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尋找機會,爲您效勞。”曹操看了這封信,起初還有些懷疑,但是他想到自己在政治上、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孫氏政權內部發生分化,黃蓋前來投降,是完全有可能的。曹操的驕傲輕敵思想,使他對黃蓋詐降計策深信不疑。

火燒戰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一月的一個夜晚,果然颳起了東南風,而且風力很大。周瑜立即命令黃蓋按計劃出發。黃蓋帶領着一支火攻船隊,向曹操的水寨急速駛去。船上裝滿了澆了油脂的蘆葦和乾柴,外面圍着布幔,加以僞裝,船頭上插着旗幟,另外,預備一些輕快的小船,系在船尾,以便放火之後換乘撤退。駛在最前頭的是10艘衝鋒戰船。這10艘船行至江心,黃蓋命令各船張起帆來,船隊前進得更快,逐漸看得見曹軍水寨了。這時候,黃蓋命令士兵齊聲喊道:“黃蓋來降!”曹營中的官兵,聽說黃蓋來降,都走出來伸着脖子觀望。黃蓋的船隊距離曹軍水寨只有二里路了。黃蓋命令“放火”!號令一下,所有的戰船一齊放起火來,就像一條條火龍,直向曹軍水寨衝去。東南風愈刮愈猛,火借風勢,風助火威,曹軍水寨全部着火,“連環戰船”一時又拆不開,火不但沒法撲滅,而且越燒越旺盛,一直燒到江岸上。只見烈焰騰空,火光沖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軍營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曹軍士兵被燒死的,被淹死的,不計其數。周瑜在南岸望見火起,知道黃蓋已經得手,立刻指揮快速戰船,向曹軍全力猛攻。這一仗,孫、劉聯軍把曹操的大部人馬殲滅了,把曹軍所有的戰船都燒燬了。

在煙火瀰漫中,曹操帶領着殘兵敗將,向華容(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小道撤退。不料中途又遇上狂風暴雨,道路泥濘。簡直沒法通過。曹操命令所有老弱殘兵,找來樹枝雜草,鋪在爛泥路上,騎兵才勉強地走了過去。可是那些老弱殘兵,被人馬撞倒,受到踐踏,又死傷了不少。劉備、周瑜的軍隊水陸並進,把曹操一直追趕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縣境內)。經過這次大戰,曹操元氣大傷,兵員損失了一大半。他只好留下一部分軍隊防守江陵和襄陽,自己率領殘部退回北方去了。

赤壁之戰是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決定性戰役。曹操經過這次挫敗,勢力侷限在北部中國,再也無力大舉南下;戰後,孫權在江東的統治鞏固了;劉備乘機佔有荊州,後來又向西發展,佔領了益州(今四川省)。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己當了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第二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蜀漢。八年以後,孫權在建業(今南京市)稱帝,國號吳。三國鼎立的局面終於形成了。

曹操是三國時代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很會用兵,打起仗來,一向勝多敗少。可是赤壁一戰,卻輸得這樣慘,這是什麼緣故呢?

在赤壁之戰以前,曹操連年打了許多勝仗,消滅了許多割據勢力,實力越來越強大。在這種順利情況下,他對自己軍隊的力量,對自己用兵的長處,都估計過高;對自己軍隊的弱點,對自己用兵的短處,對孫、劉聯軍的勇氣和力量,都估計過低。這種驕傲輕敵的思想,是曹操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作戰部署上,曹操不能因時因地制宜,而是以己之短去攻擊對方之長,把自己的弱點暴露在敵人面前,等於伸着脖子讓人打耳光。這也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

孫、劉聯軍方面,由於周瑜、諸葛亮等人能夠正確分析形勢,確定了聯合作戰、共同對敵的方針;在軍事指導上,充分估計了聯軍的勇氣,看清了曹軍的弱點,能夠以己之長去攻擊對方之短,從而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在我國古代戰史上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光輝篇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