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司馬宗是如何死的?司馬宗的生平簡介及歷史事蹟

司馬宗是如何死的?司馬宗的生平簡介及歷史事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宗,字延祚 ,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汝南文成王司馬亮第四子 ,晉朝宗室,受封南頓王。其父司馬亮被殺時因年紀尚幼而倖免,後來在永嘉年間南渡江南,併成爲東晉的開國功臣,但是,王敦之亂被平定後不久便受到庾亮的排擠而被免去左衛將軍的職務遂心生不滿。之後又被御史中丞鍾雅彈劾謀反之罪,司馬宗隨即起兵反叛,不久戰敗被殺。

司馬宗是如何死的?司馬宗的生平簡介及歷史事蹟

元康年間(291年-299年),司馬宗受封南頓縣侯,不久進封南頓公。司馬宗後因征討劉喬有功,進封南頓王,增加食邑五千戶,加上以前的食邑共一萬戶,並升任徵虜將軍。司馬宗與兄長西陽王司馬羕一起從中原渡過長江。琅琊王司馬睿秉承皇帝旨意便宜行事時,授任司馬宗爲散騎常侍。晉愍帝司馬鄴當時在西都長安,任命司馬宗爲平東將軍。司馬睿即皇帝位後,授任司馬宗爲撫軍將軍,兼任左將軍。

永昌元年(322年),司馬睿去世,其子晉明帝司馬紹即位。晉明帝即位後,加任司馬宗爲長水校尉,後改任左衛將軍。司馬宗與虞胤都受到晉明帝的親近,晉明帝把禁軍交給他們負責。司馬宗與王導、庾亮志向興趣不同,聯結豪俠,用來作爲自己的心腹,王導、庾亮都對此有些說法。晉明帝因爲司馬宗是皇親貴戚,常常寬容他。等到晉明帝病情加重,司馬宗、虞胤密謀作亂,庾亮衝門而入,登上御牀,流淚告訴晉明帝,晉明帝這才醒悟。太寧三年(325年)閏八月,晉明帝去世,其子晉成帝司馬衍即位。同年九月,晉成帝改任司馬宗爲驃騎將軍,虞胤爲大宗正。司馬宗因此怨恨流露於言語神色.

咸和元年(326年)十月,御史中丞鍾雅彈劾司馬宗謀反,庾亮派右衛將軍、從事中郎趙胤收捕司馬宗。司馬宗率兵抵抗,被趙胤所殺,朝廷貶其家族改爲馬氏,流徙司馬宗的妻子兒女到晉安,不久又赦免他們。

司馬宗被殺時,晉成帝司馬衍並不知情。過了很長時間,晉成帝問舅舅庾亮說,往常那位白頭公在什麼地方(司馬宗多白髮,所以晉成帝這樣稱呼他)。庾亮回答說司馬宗因謀反已經伏誅。晉成帝聽完後,哭泣着說,舅父說他人是叛賊,就輕易地殺害他。如果別人說舅父是叛賊,那該怎麼辦?庾亮聽完嚇得臉色恐懼,半天無語。

父祖祖父:晉宣帝司馬懿。祖母:伏夫人。父親:汝南文成王司馬亮。

兄弟長兄:司馬粹,早卒。次兄:汝南懷王司馬矩.三兄:西陽王司馬羕。五弟:汝陽王司馬熙.

兒子司馬綽,因其父謀反被廢爲庶人。鹹康年間,恢復其宗族譜籍。司馬超,因其父謀反被廢爲庶人。鹹康年間,恢復其宗族譜籍。司馬演,因其父謀反被廢爲庶人。鹹康年間,恢復其宗族譜籍,後任奉車都尉、奉朝請。司馬柔之,太元年間襲封齊王,作爲齊獻王司馬攸和齊武閔王司馬冏的繼嗣,歷任散騎常待.

庾亮主政

阮孚見太后臨朝聽證,國家大事都由皇帝的母舅一族把持,對自己的親信說:“如今江東創業的時間不長,君主年幼,時世艱難,庾亮年輕,德行和信譽卻未能使人信服,在我看來,禍亂就要發生了。”於是自請出任廣州刺史。西晉末年,司馬氏五王(司馬睿、司馬羕、司馬宗、司馬佑、司馬紘)南渡長江,史稱五馬渡江。其中南頓王司馬宗是支持晉元帝司馬睿登基的東晉開國功臣,王敦之亂平定後受到庾亮的排擠,免去了他左衛將軍的職務,改任驃騎將軍,司馬宗心生不滿,他平素又與蘇峻交好,庾亮想殺他,他也想廢黜庾亮,自己執政。此時,御史中丞鍾雅彈劾司馬宗欲謀反,庾亮便馬上派右衛將軍趙胤拘捕司馬宗,司馬宗領兵抵抗,被趙胤所殺,朝廷下詔貶其宗族爲馬氏,三個兒子都被貶爲庶人。接着,庾亮又免除了西陽王司馬羕的太宰官職,降低他的爵位,大宗正虞胤也被降職爲桂陽太守。司馬宗是皇室近親,司馬羕則是先帝的太保、太傅,二人都是明帝時期的重臣,庾亮卻輕易地殺戮和廢黜了他們,天下人都認爲庾亮是在剷除宗室。司馬宗的黨羽卞咸和他一起被殺,卞鹹的兄長卞闡逃奔蘇峻,庾亮以符節命令蘇峻交出卞闡,蘇峻卻將他藏匿起來。晉成帝司馬衍才六歲,對這些事一點都不知道,有一天他問舅舅庾亮:“往常那位白頭公(司馬宗一頭白髮,故有此稱)在哪裏啊?”庾亮奏道:“司馬宗謀反被誅。”司馬衍很傷心,哭着說:“舅舅說誰是叛賊,便輕易地殺了他,如果有人說舅舅是叛賊,我又該如何?”庾亮一聽,嚇得面無人色,無言以對。

司馬宗是如何死的?司馬宗的生平簡介及歷史事蹟 第2張

五馬渡江

又稱五馬浮江,五馬渡江。具體是指西晉末皇族司馬氏五位王爺(琅琊王司馬睿、汝南王司馬矩、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彭城王)避戰亂南渡長江 ,最後琅琊王司馬睿於建鄴 (今南京 )建立東晉王朝事。所以民間說有“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爲龍”的說法。 出處 《晉書·元帝紀》:“ 太安之際,童謠雲:‘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爲龍。’……是歲,王室淪覆,帝與西陽,汝南、南頓、彭城 五王獲濟,而帝竟登大位焉。”帝指東晉元帝司馬睿 ,原爲琅邪王.宋王安石《答張奉議》詩:“五馬渡江開國處,一牛吼地作菴人。”亦作“ 五馬浮江 ”。

    唐張說《潁川夫人陳氏碑》:“五馬浮江,僑人佔乎 南海 。”故事 五馬渡是古都南京的一個地名,位於南京城北幕府山北麓,長江南岸,西距離長江大橋約4公里,東距燕子磯約3.5公里。 五馬渡的地名緣於1700年前的一段歷史,說的是三國後期司馬懿之孫、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魏登基之後,撫蜀滅吳,一統天下,定都洛陽,史稱西晉。西晉是個短命王朝,前後只持續了51年,社會奢侈和貪糜之風日盛,尤其政治上失策分封諸王,最終釀成八王之亂,朝廷元氣大傷,周邊胡族趁機“亂華”,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著名的“何不食肉糜”就是當時晉惠帝司馬衷的發明。公元316年,匈奴漢國將領劉曜攻克長安,俘晉愍帝司馬鄴,西晉滅亡。 經歷了史上著名的窩裏鬥加外患頻仍,西晉眼看着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公元307年左右,琅琊王司馬睿用王導之謀,請移鎮建鄴(南京),獲八王之亂最後的大贏家司馬越的批准,與一批司馬家族的子孫東渡長江來到江南,圖謀建立根據地中興晉祚,幾年後在建康建立了地方政權。公元316年,還在洛陽的晉愍帝司馬鄴遇害身亡,司馬睿在南京正式登基稱帝,史稱東晉,中國由此進入了南北分治的大格局。 五馬渡說的就是司馬睿東渡的故事,五馬指的是五位司馬家族的王,分別爲琅琊王司馬睿、弋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紘(一說爲其兄司馬雄)。據資料介紹當時一同過江的並不僅僅“五馬”,至少有十王以上,但只有前面的“五馬”爲皇室謫系或近系子孫,其中琅琊王司馬睿爲司馬懿之弟司馬孚的曾孫。而早在八王之亂期間,洛陽當地就流傳有民謠“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爲龍”,司馬睿率五馬渡江正好應了幾年前的讖語,而且越傳越神,說司馬睿渡江後,所乘之馬化龍飛去,於是司馬睿承接晉之大統便成了天經地義的了。 

    至於司馬睿五馬渡江的具體位置,據宋代翰林御史張敦頤所撰《六朝事蹟編類》記載,“五馬渡,圖經雲:在縣西北二十三裏幕府山之前,晉元帝與彭城等五王渡江處……及永嘉中元帝登大位,乃其符雲。五馬之名取此。”後來歷代文人墨客對五馬渡則多有題詠,如唐代詩人李白有:“雙鵝飛洛陽,五馬渡江徼。何意上東門,胡雛更長嘯。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廟。太白晝經天,頹陽掩餘照”,詳述五馬渡江來龍去脈。宋代王安石詩《答張奉議》:“五馬渡江開國處,一牛吼地作庵人”;曾極詩《五馬渡》:“仲達欺孤與操同,豈能長世撫提封。瑤圖間換君知否,班特浮江自化龍”;山陰名士蘇泂:“五馬渡江一馬龍,事未幾見嗟江東”,等等,對西晉末期政局亂象及五馬東渡或詠或嘆,貶褒有加。 五馬渡位於幕府山北麓,幕府山自古以來就享有江山共景、六朝祥土之美譽,明清時代的金陵四十八景中,僅幕府山周邊就佔了六景(幕府登高、達摩古洞、永濟江流、化龍麗地、嘉善聞經、燕磯夕照),其中的“化龍麗地”,指的就是“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爲龍”之處。近些年來,隨着南京市政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幕府山西麓南至五馬渡、北至燕子磯長達12公里範圍內形成了一個新的“幕燕濱江風光帶”,成爲古都南京城北的又一道亮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