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一代軍事梟雄奈何被世人唾棄爲又蠢又色的昏君

一代軍事梟雄奈何被世人唾棄爲又蠢又色的昏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羣雄並立,戰爭頻發。秦國謀士張儀出使楚國,對楚懷王說,只要楚與齊國絕交,秦國甘願以六百里肥沃土地相送。然而,楚與齊絕交後,秦國僅以六裏土地回饋,實爲戲弄楚懷王。楚懷王這才知道自己被張儀誆騙了,他怒而興兵伐秦,結果慘敗。

我們熟知的這段歷史故事彰顯了張儀的聰慧與楚懷王的愚鈍。可這件事僅僅是秦楚兩國交戰的一段序曲而已。公元前312年,秦楚兩國爆發丹陽之戰。此戰的結果是楚軍大敗,八萬餘精兵被殺。丹陽之戰後,秦惠文王和大臣們歡欣鼓舞,認爲楚國經此大敗,在短時期內定不會對秦國構成威脅,於是放鬆了警惕。可令秦國君臣沒想到的是,楚懷王在短時間內,又迅速徵調了江漢地區的楚國精兵,襲擊秦國。楚軍不但一舉收復失地,而且攻破秦國門戶武關,並沿着丹江走廊直撲嶢關。楚兵懷着報仇雪恨的心情一路狂奔,等到秦國君臣反應過來的時候,嶢關已經失守,楚兵攻進關中。

一代軍事梟雄奈何被世人唾棄爲又蠢又色的昏君

網絡配圖

關中地區,古稱四塞之險。楚兵攻入藍田地區之後,面前就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了,大秦再也無險可守,只能背靠渭水決一死戰。根據《詛楚文》竹簡記載,當時戰局對秦國相當不利,以至於秦王不得不祭天祈求神靈保佑藍田之戰能夠“克劑楚師”。

之後,秦惠文王集結關中地區的全部兵力,與楚兵在藍田激戰,最終兩敗俱傷,秦不能勝楚,楚不能滅秦。此時,秦國的外交攻勢取得了成功,韓、魏兩國偷襲楚國的宛城,迫使楚國回兵救宛。從這一戰看,楚懷王是有膽略、有眼光、有勇氣的。

幾年以後,秦楚再次狹路相逢。楚懷王此時面臨的局勢是,秦國已於數年前成功攻滅了位於今天漢中及四川盆地的巴、蜀、苴三個國家。從戰略上,秦國已對楚國形成了居高臨下之勢。此時的楚國要想打破僵局,有兩種途徑可選:要麼趁着秦國在短期內無法完全收服巴蜀民心,迅速與之決戰;要麼就是楚國自己也吞下一塊極具地緣潛力的土地,拉近與秦國的差距。第一種方法楚懷王已通過丹陽、藍田兩次戰役嘗試過了,可惜功敗垂成。楚懷王決定嘗試第二種方法,他的目標就是越國。

可以說,楚懷王的戰略判斷相當準確。既然無力在西部與秦國爭奪四川盆地、也難以北上中原去面對三晉,那麼作爲戰略補償,其視野自然就瞄準了長江下游。畢竟,如果能順利滅越,一統長江中下游和淮河兩岸,確保東部無憂,楚國的戰略優勢就將再次顯現,且有可能在西部與秦國進行新一輪競爭。

一代軍事梟雄奈何被世人唾棄爲又蠢又色的昏君 第2張

網絡配圖

楚懷王等待滅越的時機足足等了五年。秦惠文王死於藍田之戰後第二年,秦武王繼位,將主要精力轉向三晉地區,他多次發動大規模攻伐戰,與韓、魏二國逐漸交惡。這在極大程度上緩解了楚國的壓力,楚國得以休養生息。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絕臏而死,秦國陷入內亂。一年後,楚國瞅準時機,利用秦、魏、韓三國無暇南顧之機,完成了戰略上的逆襲,一舉攻滅了越國,一統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兩岸。楚懷王滅越,時機把握之準、攻擊速度之快,體現了大國君主的風範。

在戰國中後期激烈的生死爭奪中,是沒有弱者的生存空間的。所以,無論是藍田之戰的果決,還是滅越之役的敏銳,楚懷王的表現,都稱得上可圈可點。

然而,如此有戰略眼光的楚懷王,爲何會被張儀用六百里土地的說辭輕易蠱惑呢?其實,與其說楚懷王愚蠢,倒不如說他太急功近利。

張儀允諾給楚懷王的六百里土地,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商於之地”——秦昭襄王約楚懷王見面的地點武關,正是商於之地的南大門。這塊土地之所以重要,是因爲這裏是秦國的死穴所在。

一代軍事梟雄奈何被世人唾棄爲又蠢又色的昏君 第3張

網絡配圖

丹江通道是溝通關中平原與南襄盆地的戰略通道,武關將這個通道一分爲二,楚有其南,秦佔其北。秦國控制着丹江通道北半部的入口——武關。後來,劉邦就是穿越了丹江通道最終一舉滅亡秦國的。因此,丹江通道實乃秦國的命門所在。這就不難理解,當初張儀用商於之地遊說楚懷王的時候,楚懷王爲何會動心了。

因爲他已經準確地判斷出了商於之地的戰略價值。假使秦國是個守約的國家,楚國擁有商於之地後就會打破戰略平衡,滅秦的概率就會極大增加。一旦能滅秦或者重創秦國,強國格局就要被重寫。而且楚國自成大國,也無須憂慮如何與周邊小國結盟了,齊國和三晉的態度,更是不會被楚懷王放在眼裏。

所以說,楚懷王並不愚蠢,他是急功近利,以至於忘了兵不厭詐這個簡單的常識。在那個羣雄逐鹿的時代,“失信”二字本就是兵家毫無介懷的。也可惜了一代軍事梟雄楚懷王因此留下了昏庸、愚鈍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