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此人最早提出馬邑之謀,最後什麼結局?

此人最早提出馬邑之謀,最後什麼結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漢匈關係發展史上,馬邑之謀無疑是一個標誌性事件。馬邑之謀前,西漢王朝對匈奴採取的基本是和親政策;而馬邑之謀後,西漢王朝開始轉守爲攻,揭開了在軍事上同匈奴較量的序幕。感興趣的讀者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此人最早提出馬邑之謀,最後什麼結局?

本文的主人公,便是馬邑之謀的最早提出者。此人提出馬邑之謀後,漢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派出三十萬精銳漢軍在馬邑設伏。然而,此人卻在關鍵時刻臨陣退縮,眼睜睜地放走了匈奴。漢武帝得知此事後,大爲惱怒,最終此人被漢武帝逼迫自盡。那麼,此人是誰呢?他又爲何在馬邑伏擊戰中臨陣退縮呢?

此人,便是時任大行令的王恢。王恢是燕國人,以熟知邊境事務著稱。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王恢聽從雁門馬邑豪紳聶壹的建議,正式向漢武帝提出了馬邑之謀,即《漢書·韓安國傳》所記載的:“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致之,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

也就是說,王恢主張採用在馬邑設伏的方式,以重利誘使匈奴進入伏擊圈,從而趁機殲滅匈奴主力大軍。漢武帝對此採取了謹慎的態度,便令文武大臣商議此事。關於是否要開展馬邑伏擊戰,大行令王恢和御史大夫韓安國存有巨大分歧,二人展開了激烈辯論。

由於漢武帝內心本是想要改變先前的對匈政策,故而更加傾向王恢的出擊主張。在漢武帝的支持下,馬邑伏擊戰拉開了序幕。根據《漢書·韓安國傳》所載:

當是時,漢伏兵車騎材官三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衛尉李廣爲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爲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爲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爲材官將軍。御史大夫安國爲護軍將軍,諸將皆屬。約單于入馬邑縱兵。王恢、李息別從代主擊輜重。

由此可見,漢武帝投入了三十萬大軍在馬邑設伏,可謂下足了血本。當時王恢被任命爲將屯將軍,負責截擊匈奴輜重的任務。

然而,由於消息泄露,匈奴的軍臣單于沒有進入到漢軍預設的馬邑伏擊圈中,而是迅速率軍北撤。王恢見到匈奴大軍北撤時,由於敵我兵力懸殊,便不敢率軍截擊,就這樣眼睜睜地放走了匈奴。

因此,漢武帝組織的這場馬邑伏擊戰最終毫無戰果,而王恢便成爲了這次戰役的犧牲品。漢武帝得知王恢臨陣退縮、不截擊匈奴軍隊的輜重後,十分惱怒,便將王恢逮捕入獄,並說出了下面這番話:

首爲馬邑事者恢,故發天下兵數十萬,從其言,爲此。且縱單于不可得,恢所部擊,猶頗可得,以尉士大夫心。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

也就是說,王恢作爲馬邑之謀的提出者,卻在關鍵時刻臨陣退縮,致使此次戰役毫無成果。如果不誅殺王恢,難以向天下之人交代。王恢聽聞此言後,自知已無活命可能,便自盡而死。

至此,王恢這位馬邑之謀的最早提出者,最後卻成爲了馬邑伏擊戰的犧牲品,這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