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聶壹是什麼人?他爲什麼能推動馬邑之謀的發生

聶壹是什麼人?他爲什麼能推動馬邑之謀的發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聶壹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漢朝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的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其取代了短命的秦朝,成爲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劃時代的穩定政權。比起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混戰,漢朝時期中原地區相對和平,北方崛起的匈奴部落則成爲了自身威脅最大的敵人。

從高祖到景帝執政時,匈奴不僅屢次犯我邊疆,還妄想通過大軍團作戰突破代地,進擊長安。對於這種情況,經歷了楚漢爭霸後民力凋敝、百廢待興的漢朝選擇了相對穩妥的守勢和和親政策,可惜卻沒有滿足匈奴日益膨脹的慾望。景帝去世後,武帝繼位,正是從此刻開始,漢匈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篇章。

武帝登基後,匈奴立刻派遣使者前來商議和親,此舉的真正目的也是試探武帝未來會對匈奴採取的態度。

聶壹是什麼人?他爲什麼能推動馬邑之謀的發生

其實武帝大可以像過去一樣,派遣一些宮女或者尋常女子,攜帶點漢朝社會多餘的物資,便可將此事打發過去,然而這位年少有爲的雄主卻不想妥協,於是展開了激烈的朝堂辯論。

大行王恢是燕人,他提出匈奴表面提出以聯姻締結親善,實則背後隱藏着慾壑難填的物質需求,即使此時的要求得到滿足,很快也會背信棄義,所以應當用武力征討對方。

三公之一的韓安國卻表示了反對意見,他認爲漢軍採取攻勢,奔襲千里作戰,勝利的希望不大,所以應該保持冷靜,與匈奴和親:

在朝堂兩大重臣提出意見後,大臣們紛紛站隊,出於避免混亂、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絕大多數朝堂勢力最終附和了韓安國的建議,最終武帝不得不同意了和親的建議。

其實絕大多數明眼人都已經看出來,武帝之所以將前任數位皇帝不甚重視的和親拿到檯面上討論,其實就是想打破過去的習慣,聽取新的聲音,爲未來的漢軍出塞作戰取得法理基礎

然而最終事態的發展可謂是和武帝的初衷背道而馳,逼得他不得不做出妥協,不過這種暫時的妥協也爲馬邑之謀埋下了伏筆

二、 馬邑豪強突然提出滅匈奴良策

就在和親的第二年,馬邑的一位豪強聶壹突然上書,稱自己久居邊疆,熟悉匈奴人的性格,因此有戰勝匈奴的良策:

聶壹是何人也?他是馬邑的一位豪強,在當地頗有實力,和地方官有交情(不超過郡守級別),同時又和匈奴人有生意來往,算得上是對漢匈雙方都有深入的瞭解。

仔細分析聶壹的建議,其實並無過人之處,只能算是效仿前人,抓住匈奴人貪婪的性格特點,以財物輜重爲誘餌,以間諜加強對方的信任,將匈奴大軍引入包圍圈後分化殲之。

聶壹是什麼人?他爲什麼能推動馬邑之謀的發生 第2張

如果我們單純地看待聶壹的行爲,可以將其理解成是一位懷着強烈愛國熱忱的邊疆百姓,雖然爲了生存和匈奴經商,但是仍然希望爲國解憂,幫助國家徹底消滅匈奴這一頑疾,因此窮盡自己的見識和能力,提出了自己能力所及的一條建議罷了。

單從政治層面和軍事層面來說,聶壹能想到的,朝堂上的能人們都能想到,並且只會比他想的更周全更詳細,畢竟一個業餘軍事愛好者很難和經歷過七國之亂的漢軍宿老相提並論。像聶壹這種憂國憂民者,每朝每代都有不少,而他們的呼聲根本不能通過有效的渠道傳入朝堂,往往在一段時間之後便偃旗息鼓了。

詭異的是,平民聶壹的這條建議,居然層層上報,最終傳到了武帝的面前。

就算聶壹愛國心思日月可鑑,然而他的建議註定只能成爲一張廢紙。雖然他可能在當地的官吏系統中有點名望,但是沒有通過漢朝察舉制的他,高度也只能停留在地方層面了。

往前推幾百年,春秋戰國的"士"階級或許還有以一己之力影響國家走勢的可能,不過在諸侯混戰時期,那些國家的體量都是小國,無法和完成大一統的大型帝國相提並論。打個比方,楚國、晉國都是非常大的諸侯國,可是將其他國家捆綁在一起,體量要超過這兩者許多,所以比起其他勢力,這類大國仍然顯得小。

經過秦末和漢初的發展,爵位制度的根深蒂固造就了一批豪族,並且其後代直接成爲了朝堂上掌握話語權的人,徹底斷絕了平民的上升渠道,當年天下出仕的"士"階級開始向門閥勢力過渡,在時代的大潮下,個人的影響力幾乎微乎其微,只有抱團取暖的門閥家族,才能憑藉其幾代人奮鬥編制的關係網,可以在朝堂上發聲。

因此像聶壹這般所謂的豪強,無論他在地方上的勢力多麼強大,拿到長安也就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小到朝堂勢力都懶得看他一眼,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聶壹的背後,必然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推動此事,而他本人不過是某些人爲了達到目的而使用的政治工具罷了。

聶壹是什麼人?他爲什麼能推動馬邑之謀的發生 第3張

當聶壹的建議提到武帝面前時,和上次一樣,後者又舉行了朝堂辯論,參與雙方仍是以王恢爲首的主戰派和韓安國爲首的主和派,尤其是王恢和韓安國,都是能言善辯的政治老手,各抒己見,引經據典,爭論不下,周圍附和二人的聲音比比皆是。

在連續經過三輪辯論後,雙方仍然處在僵持狀態,就在王恢清清嗓子打算拉開第四輪辯論的序幕時,龍椅之上的漢武帝突然拍了桌子,給出了蓋棺定論。

武帝最終選擇了支持王恢決鬥和匈奴展開決戰,這個態度令人感受到了一絲詫異,要知道王恢的外交尊嚴,韓安國的成本思維其實各有千秋,雙方不分高下,而且王恢提出的"遣百分之一以攻匈奴,即足以致勝"的言論其實是很荒唐的,和戰爭規律背道而馳。然而就是在這種局面下,武帝仍然堅持了自己的選擇,足以說明其作戰意願之強烈,已經不是通過辯論可以改變的,在聯想到整件事情的導火索聶壹上書,那麼這位馬邑豪強背後的推手也就呼之欲出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