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航海家鄭和到底是誰的後代?鄭和的生平簡介

大航海家鄭和到底是誰的後代?鄭和的生平簡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明中葉開始,鄭和爲元代名臣賽典赤·贍思丁後代的紀錄就已經出現在文字資料中。進入20世紀,這種說法開始爲學界關注,並得到了大量牒譜、金石資料甚至分子人類學研究的支持,成爲普遍認識。但是,從瞻思丁的到鄭和之間幾代人的世系卻多方矛盾、疑雲重重。成爲名門望族“咸陽世家”中的一樁公案。

大航海家鄭和到底是誰的後代?鄭和的生平簡介

“咸陽世家,名臣後裔”

“三寶太監”鄭和的早年生活於史無載。據明史大家吳晗推測,鄭和應是被進攻雲南的明軍俘虜爲奴,才慘遭“宮刑”。我們能夠確定的鄭和最近祖先,也只能精確到元初。從數量上看,有關鄭和家世的資料極其豐富,且指向十分統一——統統指向了元咸陽王,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

賽典赤· 贍思丁(1211~1279) 是元朝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出身於中亞布哈拉的王族。元太祖西征以“ 率千騎以文豹白鶻迎降”前來歸附,太祖“ 命入宿衛,從征伐,以賽典赤呼之而不名” 。他的名字今譯爲賽義德·舍姆斯丁·歐麥爾” (al-Sayyid Shams al-Din‘Umar) 。 贍思丁生爲能臣,至元十一年被元世祖建雲南行省,命其爲守臣,他在任雲南平章的六年裏 “興滇之心,事滇之子” ,興復雲南民生,弘揚孔孟之道。對雲南迴歸中國中央政府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至元十六年去世於任上於任上,年六十九。自庶民至天子,無不改容:

百姓巷哭,葬鄯闡北門。交趾王遣使者十二人,齊絰爲文致祭,其辭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之語,使者號泣震野。帝思賽典赤之功,詔雲南省臣盡守賽典赤成規,不得輒改。大德元年,贈守仁佐運安遠濟美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咸陽王,諡忠惠。(《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二》)

大航海家鄭和到底是誰的後代?鄭和的生平簡介 第2張

因爲賽典赤·贍思丁被追封咸陽王,其後代便以“咸陽世家”或“咸陽王世家”自稱。例如賽典赤家族諸支中所有現存族譜中最古老的《咸陽族譜》,屬於濟南賽氏,原名《忠惠咸陽王塞氏家傳》。該譜已知的最早部分書寫於元成宗大德三年,其封面有“大德三年六月某日”字並加蓋八思巴文敕寶印章),最後部分寫於清代,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

鄭和一支的家譜,同樣以“咸陽世家”冠名,明萬曆年間,史仲彬在小說《致身錄》中就曾提到鄭和家譜名爲《咸陽王家乘》,可見鄭和是賽典赤後裔這一事實在明代已是通行知識:

“《咸陽王家乘》載:和爲咸陽王之裔,夷種也,永樂中受詔書行遊西洋。”

20世紀60年代,北京民族文化宮從南京鄭氏本家後人(鄭和養子鄭義的後人,現屬回族)手中收集了其牒譜——《 咸陽世家宗譜 》一冊,遺憾的是,這冊鄭和本家的牒譜之後便下落不明,未再找到。南京鄭氏手中目前遺存的只有該譜木板封面,作爲鄭氏爲賽典赤家族成員的直接證據。2005年鄭和本家後人曾以《咸陽世家宗譜:鄭和家世研究資料彙編》 爲名出版了一部相關族譜資料彙編。

2014年,南京南郊發現了一位鄭和後人妻子的墓碑,撰文者爲其外孫,碑文有缺字。 碑額大號篆字陰刻“咸陽世家”四字,即所謂《 光緒十年鄭陳太君墓碑銘》,其文曰:

“安人諱大姑,德星陳公之長女,外祖錫萱鄭公之元配室人也。麟按:公家本姓馬,其先祖瞻思丁公佐有元德封爵爲咸陽王,墓在雲南大理府南郊......監出使西洋印度諸國者凡賜姓鄭守備南京馬府街即賜第處也,歿,敕奠於牛首山西偏......建廣源寺以祀之禮也。國朝來,寺宇即非土田亦失猶有存者例有.....而其地歷五百年皆稱爲......以天文地理術數百家之學見賞於明太祖......即其地......公深於清真......懿哉大母,賢淑溫良,儀修蘋藻,節勵永霜,圭璋金石,鬆筠桂姜,其人已往,而德彌彰,咸陽之第,家林之罔,憑此片石爲亙。”上元縣邑庠生外孫丁趙林未首拜撰並書光緒甲申九月吉日奉祀子積仁孫厚陶敬立。

大航海家鄭和到底是誰的後代?鄭和的生平簡介 第3張

賽典赤·瞻思丁自稱爲“聖裔”,即伊斯蘭教先知穆罕穆德的後裔。故其後代鄭和之後裔,也常以“聖裔”自稱。1931年,雍正年間去世的鄭和十二世孫婦“鄭劉太君”之墓碑銘在雲南昆陽月山《故馬公墓誌銘》碑附近出土。 方國瑜《雲南史料目錄概說· 卷9·明時期文物》記錄道:

“又公元1931年,在昆陽月山掘土,得一《鄭姓墓碑》爲鄭和之裔。1964年,李德和往訪之,爲瑜言此碑高四尺二寸,廣一尺六寸,當中刻‘皇清敕授孺人登仕郎昆陽州督捕廳鄭劉太君之墓’,右刻‘雍正甲辰年三月十七日始’,左刻‘乾隆乙亥年九月初四日終’。碑陰大書‘聖裔’二字,下二行曰‘元咸陽王第十八世孫,明三保太監第十二世孫”。

見過此碑的人數很多,彭嘉霖在《馬哈只鄭和族姓里居考》中說:“鄭和爲咸陽王六世孫,見於其十二世孫婦墓碑,金石左證,綦可信從。”彭嘉霖所見墓碑,應也是這方鄭劉太君墓碑。

文字、金石資料之外。鄭和與賽典赤· 贍思丁的血緣關係也得到了現代遺傳學研究的證實。2014年,王傳超在論文《Y染色體揭示賽典赤·贍思丁和鄭和的波斯祖源》(發表於《現代人類學通訊》)中發佈了對雲南昆明馬氏(鄭和兄長馬文銘後人)與雲南大通納氏(另一支咸陽後人)家族男性成員Y單倍型的比對研究結果,二者均在單倍型L1a-M76之下,存在極近共祖先。這是一個主要分佈於伊朗東部、巴基斯坦南部與印度的單倍型,在中國境內幾乎不存在。

根據海量的、各方面證據,我們已能夠確定鄭和是賽典赤· 贍思丁一名後裔的說法,是可信的。但是, 種類繁多的賽典赤-馬哈只家族牒譜資料在贍思丁至鄭和中間幾代人這一部分,產生了極大分歧。

從瞻思丁到鄭和的家系,至今仍是迷霧重重。現存的“咸陽世家”譜系資料,在馬哈只、馬文銘、鄭和父子究竟出自贍思丁長子納速剌丁一系還是四子苫速丁兀默裏一系這一問題上,集中爆發了矛盾。

根據《元史·卷一百二十五》,雲南平章賽典赤·贍思丁有五個兒子。納速拉丁是瞻思丁的長子,繼承了“賽典赤”的名號,也是五兄弟中事業最顯赫的,歷任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 、雲南、陝西行省平章政事,至元二十九年病死。贈推誠佐理協德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中書左丞相,延安王。賽典赤·瞻思丁孫輩中較有成就的均是納速拉丁的兒子:伯顏(中書平章政事,大德年間與樑德珪二人秉政),烏馬兒(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沙的(雲南行省左丞);伯顏察兒(中書平章政事,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中書左丞相、奉元王,諡忠憲)等。

功業僅次於納速剌丁的是三子忽辛,至元初年忽辛以“世臣子備宿衛”,成爲元世祖“怯薛”的成員。出官後歷任兵部郎中、南京總管、陝西行臺御史中丞、雲南行省右丞、四川行省左丞等職。至大元年,拜榮祿大夫、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去世後贈守德宣惠敏政功臣、上柱國、雍國公,諡忠簡。

次子哈散,官至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四子苫速丁兀默裏,官至雲南行省建昌路總管。五子馬速忽,官至雲南諸路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大航海家鄭和到底是誰的後代?鄭和的生平簡介 第4張

目前,自賽典赤·贍思丁至鄭和之間世系的唯一可信部分,來自1911年在雲南昆陽月山發現的鄭和父親墓誌銘《故馬公墓誌銘》,此銘由雲南大學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經濟特科狀元袁嘉穀親自尋訪發現,爲鄭和發跡後請禮部尚書李至剛補寫,其文爲: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爲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賙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爲長者。娶溫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爲內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勳,縉紳鹹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於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公生於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於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銘曰:身處乎邊陲而服禮義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

根據鄭和父親的墓誌銘,鄭和的父親、祖父均被稱作“馬哈只”,但“哈只”並不是一個名字,而是對曾赴麥加朝聖的穆斯林的稱呼,意爲“巡禮人”。換言之,《墓誌銘》並沒有提供鄭和父祖的伊斯蘭教名字或蒙古名字。鄭和曾祖父名爲,疑爲蒙古化的名字“伯顏”,但使用蒙古名字的曾祖“拜顏”一定也是有伊斯蘭教名的。例如據波斯史家拉失德的《史集》,賽典赤長孫伯顏的伊斯蘭教名爲“阿卜伯克爾”,從不見於中國史籍。

《墓誌銘》並沒有提供任何足以判斷鄭和出自賽典赤哪一子之後的信息,1983年,李士厚先生與鄭和後裔鄭自海先生在北京工人文化宮“大海撈針”,發現了一份南京鄭氏《家譜首序》抄本。《抄鄭氏家譜首序》如此描述鄭和家世:

“馬哈木長子賽典(赤)瞻思丁,帝特命駐鎮咸陽,爲都招討大元帥,授上柱國、左丞相,封咸陽王,仍管平章政事......賽典(赤)瞻思丁生納(速拉丁)......納生伯顏,封淮王。王伯顏生察兒米的納,封滇陽侯,米的納生馬三寶......

本序爲太平天國起義平息後鄭氏舊譜毀壞老人憑記憶補寫,序文中稱:

“迨經癸丑發逆之變,室家蕩然無存,宗族閒散.......削平,得知根源着,僅有一二......我族宗譜累代相傳源源可考,發逆之變毀於兵,族長猶能憶及,早修補之,免致代遠年湮.......”

令人驚訝的是,這份後人補寫牒譜的內容卻與遠在雲南的《賽典赤家譜》, 《馬氏家乘》《塞氏總族牒》世系大差不差,這幾本牒譜是瞻思丁之六世代孫賽嚴的兩支後代,明咸寧侯(或威寧侯)賽哈智(其後姓馬氏)與其弟弟賽英(後姓塞氏)的後人編修的。 《賽典赤家譜》雲納速剌丁一系的世系爲:

三十二世祖納速剌丁......三十三世界祖伯顏......三十四世祖米的納,授滇陽侯。三十五世祖米里金,授雲南行省參知政事,襲封滇陽侯,即在昆陽駐家。

這便是李士厚判斷鄭和應該出自“納速剌丁-伯顏一系”的依據。老人認爲,《故馬公墓誌銘》中鄭和的曾祖“拜顏”便是納速剌丁的長子,大德年間“塞樑秉政”的主角之一中書平章政事伯顏,即《史集》中的“長子阿布伯克爾”。

但是,李士厚老人對鄭和世系推斷卻極爲草率,論文《鄭氏家譜首序及賽典赤家譜新證》給出的鄭和前六代世系推理爲:瞻思丁- 納速剌丁- 伯顏(拜顏)- 米的納(馬哈只)- 米里金(馬哈只)- 鄭和。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 《賽典赤家譜》 中米的納之子米里金與鄭和有關的情況下,李老卻判斷米里金即是鄭和的父親“馬哈只”。另外。《抄鄭氏家譜首序》中的“察兒米的納”是不是《賽典赤家譜》中的伯顏長子“米的納”也是一個未知數,因爲 “察兒米的納”的意思實際上是“小米的納” ,察兒米的納極有可能其實是米的納的一名弟弟!同樣的例子還發生在伯顏與他的弟弟伯顏察兒身上。

大航海家鄭和到底是誰的後代?鄭和的生平簡介 第5張

南京牛首山鄭和墓,鄭和以佛教爲主要信仰,但鄭和的養子及後人均爲穆斯林,故重修時建爲回教風格。

對這一世系推斷打擊更大的是,其實雲南《賽典赤家譜》、《馬氏家乘》《塞氏總族牒》等書對鄭和一系的先世,是有說明的。史載,鄭和過繼兄長馬文銘的兒子馬義爲養子,繼承門庭。朝廷以鄭和功大,授馬(鄭)義錦衣衛世襲指揮千戶,鄭氏從此生活在南京的“馬府”。

“三寶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樂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宣德中覆命入西洋,卒於古裏國,此則賜葬衣冠之處也。陰兄之子義,世襲錦衣千戶,後遂袝焉。” (康熙《江寧縣誌 墓園》)

也許是因爲鄭和的太監身份,這幾冊資料略去了鄭和的名字,卻集中記載馬哈只-馬文銘-鄭義一系在南直隸爲錦衣衛的情況。並記錄“馬哈只”出自賽典赤·瞻思丁的四子云南建昌路總管苫剌丁兀墨裏:

“蓋論世之牒譜,則姓同而宗異。餘家則姓異而宗同。姓同而宗異者,則譜不入,姓異而宗同者,不能不入。顧自起世祖以上,嫡則正書,餘則橫列,仿歐陽氏之列。下則縱書所出系聯,以效蘇氏之列,總爲一譜,使衆族共知。姓異而宗同者,勿讀勿亂,致亡其本也。七氏以下,則另列一冊,專譜賽氏。若納、若哈、若忽、若鄭、若米、若蘇、若沙、若閃、若撒之裔,闕而不書。非外也,煩而難稽,雜而莫考,人各異其姓,姓各異其處也......”( 《塞氏總族牒》序 )

“有居於南直隸而錦衣者,是爲馬哈只之後。”(清,馬注《重修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公塋碑總序》 )

“苫剌丁兀墨星,八子......長子馬哈只,南直隸錦衣衛。”(《賽典赤家譜》,應爲“苫剌丁兀墨裏”,下同)

“苫剌丁兀墨星,生八子,長子馬哈只,授南直隸而錦衣衛。”(《馬氏家乘一冊》)

將這些資料與《故馬公墓誌銘》結合分析,我們能夠整理出的鄭和先世世系是這樣的:瞻思丁- 苫剌丁兀墨裏(四子,蒙古名伯顏?) - 馬哈只 - 馬哈只 - 鄭和(次子)。

大航海家鄭和到底是誰的後代?鄭和的生平簡介 第6張

牒譜資料之外,另一位鄭和問題的專家中科院海洋所鄭一鈞教授(鄭一鈞教授不是鄭和的後裔)則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從鄭和父祖使用“馬”作爲漢姓上判斷鄭和並非出自瞻思丁長子納速剌丁,也非出自四子,而是出自五子馬速忽。並給出了自己的推測世系:贍思丁- 馬速忽(五子)- 拜顏 - 察兒米的納(有哈只稱號)- 馬哈只(本名不詳) - 鄭和(次子)。元回回人起漢姓時,往往以先祖名字首音爲姓。今日回民馬姓衆多蓋與此有關,可以當作一種參考。

鄭和(1371年 - 1433年 ),明朝太監 ,雲南人,小名三寶,又作三保。 一說本姓馬,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人 。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正史僅載鄭和爲雲南人,並無其他生平事蹟傳世。據云南昆陽《故馬公墓誌銘》載,鄭和爲馬哈只(佚名)第二子,長子馬文銘,姐妹四人 ,然此說爲孤證,學界存疑。吳晗據此推測,鄭和或於洪武十三年(1381年)爲明軍進攻雲南時所擄,遭受“宮刑” ;(1382年)被選於宮中尚衣局訓育兩年;(1384年)14歲的他經宮中指派,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從侍。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爲菩薩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其一生篤信佛法,廣造佛經傳世 。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因功升任爲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裏國去世,骨灰葬於南京弘覺寺地宮,今南京牛首山鄭和墓或爲其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