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徵後人魏謨,做的官比魏徵更大但是沒有名氣

魏徵後人魏謨,做的官比魏徵更大但是沒有名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澄城縣城以北2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叫良周的村莊。這裏前俯樑原,背依青山。長寧河從村後繞向西南,縣西河在村東不遠處緩緩地向南流淌。在這兩條河流之間,是大片的沃野良田。據傳,戰國時期這裏曾建置駐軍,秦統一中國後這裏又修建了皇帝行宮。想當年,這裏或城牆高築、戰馬嘯嘯,或畫棟雕樑、殿宇巍峨,那是何等的繁盛,何等的壯觀!

到了唐代,原來的建置早就撤去,軍寨營壘也夷爲平地。始皇帝的行宮柱折樑傾,牆倒瓦碎,變成了一片廢墟。可這片土地依然不甘平庸,它成了一代名臣魏徵的封邑,魏姓子孫從此在這一帶定居。

關於魏徵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他出任諫議大夫,繼任中央行政長官之一的侍中。他盡職盡責,敢於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也面折廷爭,從不退讓。太宗有時也難以忍受,曾發狠要殺掉這個“鄉巴佬”,但他畢竟是有識之君,憤怒過後對魏徵仍然信任,仍然重用。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魏徵看到太宗逐漸懈怠,追求奢靡,便呈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此前他還上奏了《十思疏》。太宗覽罷,幡然悔悟,也被魏徵的耿耿忠心感動。他逝後太宗哭道:“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一代明君良臣造就了一段輝煌的歷史,也留下世代傳頌的千古佳話。

魏徵後人魏謨,做的官比魏徵更大但是沒有名氣

魏徵逝後191年,就到了太和七年(公元833年)。那一年,在良周村北三四里許的良甫村,魏姓後裔中出了一個舉人。他叫魏謨,是魏徵的五世孫。起初,魏謨任長春宮巡宮、祕書省校書郎等小官。有一天,文宗李昂翻閱《貞觀政要》,有感於魏徵的忠直,遂下令尋求魏徵後裔。有人舉薦了魏謨,他被授予右拾遺一職,是朝中品位不高的言官。當時有一地方大吏叫董昌齡,他原爲邕管經略,因誣殺本朝參軍衡方厚而被貶爲敘州司戶。不久,董昌齡又升爲峽州刺史。魏謨就此事上疏直陳:董昌齡恃權殺害無辜,其事昭然,衆所周知。貶爲司戶已屬法外施恩,滿朝文武多有不服。如今再任刺史,使其成爲封疆大吏,管理一方百姓,更是背離了國家法度,有損治世之道,懇請聖上收回成命。文宗皇帝看罷奏疏,覺得魏謨義正詞嚴,很有見地,隨之改任董昌齡爲洪州別駕。不久發生了“甘露之變”,御史中丞李孝本獲罪被殺,他的兩個女兒也因此打入軍籍。文宗爲保護宗室骨肉,起了惻隱之心,便將這兩名女子收留宮中。魏謨進諫說:“陛下本不近聲色,可最近聽說教坊裏屢次選拔宮女,又把李孝本的兩個女兒也納入後宮。臣覺得很遺憾。當年漢光武帝看了一眼列女屏風,大臣宋弘正色抗言,光武帝聽了立刻下令將屏風撤走。陛下豈能不思宋弘之言而甘居光武帝之下?”文宗心想,魏謨所奏雖與實情不符,但言詞懇切,出自忠心,於是越級提拔他爲中書舍人。

又一天,文宗想翻閱《起居注》,遭到魏謨的阻止。他告訴文宗:“《起居注》記錄皇上的言行舉止和功過是非,其中褒貶兼有,以此儆戒人君。陛下只要注意言行,多辦好事,就沒有必要看它。”文宗說:“我以前曾向史官索來閱覽,從來無人阻擋。”魏謨回答說:“過去的史官讓陛下看,那是他不懂成規,不盡職守。陛下如果隨意查看《起居注》,寫此書的史官以後必然心生顧忌,所記的內容就難保真實,這樣怎能取信於後世?”文宗覺得魏謨所言極是,看《起居注》的念頭從此打消。他對魏謨更加信任,魏謨也忠心耿耿輔佐朝廷,後來官至諫議大夫、弘文館學士。

自古官場多變幻,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宗駕崩以後,武宗即位。魏謨受李珏、楊嗣復黨爭事件的牽連,被貶爲信州長史,離開朝廷達13年之久。等到宣宗繼位,魏謨被重新召回,官拜御史中丞。在他的任內依法查處了駙馬都尉杜中立枉法貪贓一案,朝野上下爲之震動,那些胡作非爲的皇親國戚也有所收斂。後來魏謨升任同平章事,成爲當朝宰相。這時皇上的年紀很大了,可還沒有冊立太子。羣臣都不敢奏請,只有魏謨上朝進諫:“今海內無事,惟未建儲副……臣竊以爲憂。”宣宗接納了他的意見,他也越發受到宣宗的信任和同僚的敬重。此後他兼任禮部尚書,監修國史,修成《文宗實錄》四十卷。皇上常常慨嘆:“謨綽有祖風,我心重之!”

魏謨一片忠心爲朝廷,遇事直言,無所避諱,難免遭到權奸的嫉妒和怨恨。宣宗逝後他受到排擠,外遷西川節度使。後因積勞成疾回到朝廷,做了有名無實的檢校尚書僕射。大中十五年(公元860年),魏謨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時年66歲。

他的官職比乃祖魏徵還要顯赫,可他沒有遇到唐太宗那樣的英主,所以沒有留下《十思疏》那樣的名篇,沒有成爲乃祖那樣的曠世名臣。惜哉!